如何看待生活中的語文,很多「的」「地」「得」不分,甚至全都用「的」的現象?

時間 2021-06-01 03:43:21

1樓:養條狗啊

我覺得趨勢如此,不一定非要糾正,畢竟就算寫錯大家也都知道是什麼意思。最開始還有「底」表示歸屬,現在也不再用了,這就是語言的發展變化。願意按照語法寫的就保持自己的語法習慣,沒必要把大家都拿出來批判一番。

當然了,正式公文還是要注意語法規範的。

2樓:嗡嗡嗡嗡Weng

這個問題說到我心坎兒上了,畢竟多年以前我就開始為這個問題糾結了。

我自己非常嚴格地區分使用「的」「得」「地」,可發現生活中、網路上多數人都統一用「的」,我每次看見這種表達心裡都超級彆扭,最難受的時候是看見別人用「的」代替「得」,真的急得火燒火燎,很有衝上去yell at them的衝動~

除非將來某天相關部門發布「的」「地」「得」不分的新語法,不然我還是會堅持嚴格使用,並將一直彆扭下去的 。

3樓:驢驢驢曲項向天歌

我記得我的老師說過,現在不強調「的」「地」「得」的用法區分了,也就是都可以。是哪個老師說的我可不記得了。不過我還是很嚴格地在用。這可能跟從小養成的習慣有關係。

4樓:OLDriver

巨集觀來講,語言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所謂的「規範」也有其相應的時代背景。

如果從某個時期開始,「的地得」的區分成為主流,被大多數人接受並使用,那麼這種區分就是當時的規範,也是當時的教學方向。要是不遵照這個規範,資訊傳遞中就有可能導致語法、語義上的混淆(尤其書寫上),難以完成交流。

換句話說,如果從某個時期開始,當人們發現「的地得」向「的」的合併並不會阻礙交流和理解,反而更省事,並開始慢慢接受這種合併,直至成為主流。那麼合併後的「的」就會成為新的規範。(儘管這還沒有發生,當前標準漢語的推薦用法仍然是「的地得」各有功能,並加以區分。

)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從歷時語言學角度看,這很容易解釋,也不需要任何理論支援,只是因為「嫌麻煩」。這是人類在語言使用中、語言自身發展中的必然趨勢。

只要不影響聽話人理解,那麼怎麼方便省事怎麼來。這種節省效應(conomisme)可以是書寫上的(書寫是否困難),也可以是語音上的(發音是否困難、說話韻律及氣息順暢是否受到影響)。

所以一是根據人們的使用習慣(其中方言也有影響);二是在不區分這三個字的情況下,乙個語段的語義到底完不完整、有沒有歧義,比如聊天中我打「他慢慢的走過來」和「他慢慢地走過來」、「我過的很幸福」和「我過得很幸福」,在不影響大體意思的情況下,如果要我打斷一句話的思路只為斟酌乙個助詞的語法,顯然我是不願意的;三則由此引出當前規範的普及程度(教育程度)因素。作為規範的普及者,公共機構有沒有把工作做到位、學習者有沒有學到位,尤其在發音相同的情況下,有多少人能根據「de」正確地選擇「的地得」。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語言學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三好學生。

所以語言規範的本質並不是法律,不是「我這麼要求,你就必須這麼做」而是「我這麼做,你也這麼做,大家都這麼做」。這樣看來,如果最後「的地得」還有人區分,那麼說明這種區分是必不可少的,混乙個都不行;如果最終「地得」因為節省效應而消失了,那也只是出於語言使用者們的選擇,遵守了語言發展的規律。

儘管我現在仍保守「的地得」有區別的用法,但其實無論如何我都不會為此擔心,畢竟語言的發展不可能是反邏輯的、破壞性的,「鹿」永遠不會寫成「雞」,「馬」也永遠不會寫成「狗」。如果新的規範應運而生,那麼那時的人們應該也已經習慣這個用法了。能推動規範的並不是規範的制定者,而是一門語言大量的使用者。

如何看待 知道的很多,表達得無力 這種知識「詛咒」現象?

傾葉軒 這是因為,知識只停留在 知道 的層面上,還沒有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很多人有這樣的疑問,書讀了很多,好像也沒什麼用,那就不讀了吧。只有達到運用,才能把知識點納入自己的知識體系中,內化成自己的能力,也就我們所說的踐行。這個運用可以是分享給別人 輸出一篇文章 給別人培訓等等,就是輸出 表達出來。1 ...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這類女生??

我就是大七怪 高中的時候也有過這樣的一群朋友,後來覺得總是和她們格格不入,思想意見老是有分歧,就沒有繼續很親密的走下去了。上大學去了別的省,她們基本都在省內的大學城。放假回家去過一次她們的聚會,感覺沒有任何改變,還是原來的老樣子。也不是說這樣不好,反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可能在她們眼裡我才是不合群...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不知足

DAP網路工作室 第一,通過自我觀察認識自己。我們對自己各種身心狀態和人際關係等的認識,即生理自我 心理自我和社會自我。如自己的身高 外貌 體態 性格 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等方面的認識。在自我認識過程中伴隨著情感體驗,如由身高外貌等引發的自豪 自信或自卑情緒情感。以及,在自我認識 自我情感體驗過程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