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的隨息 觀息法和莊子的心息相依是否有分別呢

時間 2021-05-09 13:53:00

1樓:知見無見

有功夫深入程度上的分別

天台宗六妙門的「隨息」,一般還有呼吸的來往,在「十六特勝」中屬於一到二步「知入、知息出」的境界。

「心息相依」是大原則,既是方法也是結果,從呼吸之息到身體之息,最後「心風得自在」都包括在內,功夫上近乎可以達到究竟。

2樓:復陽道人

有區別。

六妙法門的隨息與觀息,與莊子聽息法,方法上貌似區別不大,都好像類似。

但在其立意用心上,卻志趣迥然,大相徑庭。

隨息的用意是寄心於息,平復妄想雜念,對治散亂。觀息則是……這話實在不好解釋,大抵而論,勉強言之,姑妄聽之。

預設心體虛無縹緲無形無相,為0,為無。先前隨息功夫純屬熟,則寄心於息。預設息為1。

此時隨息相則為01交纏,不分彼此的狀態。隨息純屬,則觀息相,知息相非心相,則知心相……

聽著有點繞,因為心無形無相,故心息交纏,借息相而得知心相非息相,從而得知心相無形無相……

難解釋明白,但大概就這意思。

總之,沙門功夫的最終目的,大多都是為了明心見性,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

萬法皆是心念未平,隨外緣而生的無常幻相,故而心平而萬相皆平,從而得見宇宙的真相,即沙門所提倡的智慧型。

莊子心息相息,即心息一片,不分彼此,從而忘機絕慮,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到最後,智慧型都沒有了。只有與自然和諧共生,融合一體的境界。

所謂罷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形同大通……

所以前者是觀相得智慧型。後者忘一切,是莊子變成蝴蝶,還是蝴蝶變成莊子?智慧型都沒有了。

3樓:凌祥曦

不要執著法,法不同是因為各人軟硬體條件不同,萬法歸宗。從理上要知道宗是什麼。調息的意義是什麼?

什麼是息?為什麼心息是相依?息住則心住嗎?

心都住在哪兒了?應該住在哪兒呢?搞懂基本道理,實修會容易很多。

4樓:文蒼

你是不是會覺得不公平

呼吸自然(毛孔呼吸)

氣氣歸臍(黃庭山川)

以老子為例,道家人士得道以後可以給自己取道號。以子結尾。

象徵自己是大自然的孩子,與萬物齊存,以天地合一。

莊子‖祖姬姓丨為軒轅黃帝一脈

留下南華真經丨位列道教四大真人

真人(莫生莫死丨莫虛莫盈丨是謂真人)留下典故:

莊周夢蝶丨鯤鵬一體(夢中夢丨王中王)

點妻返陽丨論魚說道(子非魚乃知魚樂)

飛鵬巨集志丨面匯龍王(小不知大不知天)

花谷採藥丨雲遊山川(遊山川陸地神仙)

瀛洲留跡丨妖祖鯤鵬(逍遙道本自在)

5樓:洗心道人

有區別。莊子的心息相依,陳攖寧夫子有整理,之後會摘錄。而六妙門到了隨息,注意的是呼氣與吸氣與喘氣、與真息的門檻——息(智顗大禪師一脈,將出入息分成了四個階段:

一、呼吸有氣有聲,為風。二、呼吸有氣有聲且有窒阻,為喘。三、呼吸有氣無聲,為氣。

四、呼吸自然停止,為息。智顗大禪師一脈其實對呼吸的所有過程都注意,不過分辨得極為清晰而已)。息,也就是呼氣自然呼盡(注意,是呼氣自然呼盡,並非吸氣自然吸盡)後的自然停頓(注意,是自然停頓,不是勉強停頓)。

心息相依不是這樣,是不管你呼還是吸還是停頓,我都在意識上不加分辨地關注著,直到雜念消退到一定程度,這時放下對呼吸和息的關注,也就是說,什麼也不注意了,萬事都不注意了,也就接近真靜了。到了這裡,心息已經不可分,也不必分,天元清靜丹法算是基本上做到位了

然而,六妙門到了止息的階段,也是乙個萬緣放下的階段。這,就和莊子心息相依合流了,也就是一樣了。

最後,聽風先生是真行家,他說得很對,這是個方法,不是目的地,千萬要以是否達到氣住(自然住,絕不是屏住呼吸)為勘驗。

莊子心息相依的內容摘錄如下:

三、莊子心齋法(《莊子》第四篇《人間世》) 原文:(顏)回曰:「敢問心齋?

」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淺釋:顏回是孔子的學生,仲尼是孔子的字。顏回問:

「心齋」兩字是甚麼意思?孔子說:你應該把心裡的念頭集中在一處,不要胡思亂想,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用「聽」字訣,但不是用耳聽而是用心聽;這還是粗淺的說法,就深一層功夫講,也不是用心聽,而是用氣聽,到了這樣的境界,耳聽早已停止了,神和氣二者合為一,心不起作用了。

氣的本體是虛的,它要等待一種東西來和它相集合,只有「道」這個東西和太虛之氣才能集合在一起。功夫如果做到心同太虛一樣,就算是心齋。 以上是孔子告顏回所問心齋功夫的做法,這種功夫是一連串做下去的,中間本無所謂階段,但為學者容易入門起見,不妨在這個功夫中劃分幾個步驟,再詳細的加以說明:

第一步:「若一志」。「若」字作「你」字解,「志」就是思想,也可以說是念頭。

當起首做功夫的時候,心中思想要專一,不要有許多雜念在裡面打擾,雜念如果不掃除乾淨,功夫很難做得好。 第二步:「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

「無」等於「毋」,也可作「勿」字解。念頭歸一即開始做功夫,用「聽」字訣。普通所謂聽,本是用兩耳聽各種聲音,此處所謂聽,絕不是聽聲音。

人們就要發生疑問了,既然是聽,必有所聽的物件,既不聽聲音,又聽甚麼?這問題,在各家批註上都找不到明確的回答,今日特為指出:初下手,就是聽其中呼吸之氣。

凡是呼吸系統正常不發生障礙的人,鼻中氣息都沒有聲音,雖氣沒有聲音,但自己都能夠知道鼻中氣息一出一入,或快或慢,或粗或細,縱然是聾子,也會有這個感覺,所以說「聽之以心」。 第三步:「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此處又引起問題了,心是有知覺的,還可以說得上乙個「聽」字,氣是無知覺的,如何也能夠用來聽?心聽的物件是氣,氣所聽的物件是甚麼?若說用氣來聽,這句話在理論上講不通,究竟怎樣解釋才好?

答曰:聽息的功夫做得時間長久,心和氣已經打成一片分不開了,氣不能作為心的物件了,不能再說這個心聽那個氣,所以說「無聽之以心」。此時身中的神和氣雖然團結在一起,尚未達到混沌境界,還稍微有點知覺,繼續做下去,並不需要許多時間,就完全無知覺了。

從有知覺到無知覺這一階段過程中,與其說以心聽息,使心和氣互相對立,不如說以氣聽氣,使心和氣二者之間滅去裂痕,所以說「聽之以氣」,不是說以氣聽氣。此處雖仍說「聽」,實際上就是不要再著意於「聽」,成語所謂「聽其自然」、「聽之而已」、「聽它去罷」這幾個「聽」字,是此處最好的解釋。 第四步:

「聽止於耳,心止於符」。初下手做功夫注重「一」字訣,等到念頭歸一之後,就注意「聽」字訣。假如長久地抱住乙個「聽」字不肯放鬆,也嫌過於執著。

再後就要用「止」字訣了。所謂「聽止於耳」就是教人不要再著意於聽,此時功夫漸漸地入於混沌境界,身中的神氣合一,心的知覺已不起作用。所以說「心止於符」(符即與氣符合之義),這種神氣合一的狀態是無知覺的,外表上看來和睡著一樣,但內部的情況是不同的。

第五步:「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以前由淺而深的境界,一步一步地都經過了,最後到了「虛」的境界。

這個「虛」,是從無知無覺以後自然得來的,不是用意識製造出來的。如果做功夫時候,心裡常常想著要虛,反而不成虛了。全部功夫原是由後天返還到先天,所以第五步功夫,應該就先天境界去體會。

若問如何叫作先天,這件事已越出療養法範圍之外,此處不必深談。普通用靜功療病,只要做到身中神氣合一的境界(即心止於符)已足夠了。 今將以上所列三種法門作乙個總結:

蘇東坡是先數息後不數,他所謂「隨息出入」就是隨其自然,不要再去數它;朱晦庵是先做觀息,後不觀,他所謂「不宰之功」就是順其自然,不要再去觀它;莊子是先聽息,後不聽,他所謂「聽止於耳」就是任其自然,不要再去聽它。三人下手的功夫雖然不同,後來都歸到同一條路上,學者可以參考用之。

摘自《胡海牙仙學養生文集》其中《靜功總說》一文,該文作者為陳攖寧先生

6樓:聽風不是雨

好問題。好久前就看到這個問題了,我還專門找人諮詢了一下,可能是遭鄙視了,也沒得到什麼確切的答案。

我自己實際操作了一下,結合我自己的感受和丹經理論,講一點看法,不一定對。

先說區別。

在這個層面,沒什麼本質區別,無非是乙個輔助入靜的手段罷了。比較必須是同層次內容的比較,將氣功的內容與心息相依做到元神顯像的內容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在這個層面,連丹道的入門門檻都沒跨過,因此無所謂丹道功夫。既然無所謂丹道功夫,也談不上什麼區別。

這個法門,初步功夫,意念隨著呼吸進出,這個我不贊同,或者說與我路線不合。一般來說我主張心要在腔子裡

但這也不一定就代表其不對,我沒確實實修過類似法門,不確定。你找大定虛空那幾個問下,興許他們能有更多了解。而且這也不是關鍵因素,無所謂的。

這個法門真正的關鍵就在「精神集中在呼氣和吸氣之間的停頓上」

這個口訣的本質,就是直接找太極或者道,或者先天等等,反正就這意思。

一呼一吸,無非是一陰一陽而已,呼吸之間的停頓,無非是陰陽之間而已,那不是太極是什麼?

將精神合乎太極,道理上講不出什麼問題來。

但實際上,搞出這個法門的人,不是第乙個想出來的,你也不是第乙個問這個問題的人。

很可能有人問過黃元吉類似的問題。看下面一段話

道德經講義,黃元吉

1《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是陽非道,陰亦非道,道其在陰陽之間乎!第二章

2道家為之玄關妙竅,只在一呼一吸之間。其吸而入也,則為陰、為靜、為無;其呼而出也,則為陽、為動、為有。第一章

3修士行持,與其求之無極不可捉摸,何如求之陰陽更有實據. 第二章

你把這三段話連起來看,尤其第三句,再黃元吉的意思再明白不過了,不用多說了吧?

而我在實際操作中的感受

這個法門,貌似,可能,或許,maybe,確實有助於更快的入靜,但效果相當有限。其他的效果,卻也沒發覺,更沒發覺什麼獨特的意義。相反,這個方式步子跨的似乎有點大,用這個方式會不會導致更容易落入頑空,我存疑,若有人實修此法門,也當切實留意。

當然,由於我個人的修行已經過了這個階段,因此我的感受不一定就準確

就像舉重,乙個已經能夠舉重300斤的人,你再讓他去進行舉100斤的訓練,判斷哪個訓練效果更好,或者這個訓練方式會不會導致運動損傷,他判斷不准。哪個方式都稀里糊塗過去了,怎麼判斷?

我也不可能隨便找個人讓他嘗試沒有把握的訓練方式,對吧。

這個方式,相對於正統丹家心息相依的法門,沒有不可替代的優勢相反無法排除其暗藏隱患的可能。

所以,我的建議是:存而不用

如何看待只練習迷你觀息法不練習內觀?

暫時先生 你有這個困惑,其實是因為你對內觀的認識有點偏頗。內觀就是覺知身 心當下的實況 正念 在此基礎上認識身心現象無常 非我 正觀 只要這樣練習5分鐘也是有益的,根部不需要限制死兩小時。而且在正念和正觀只是意識層面的事情,只要如此覺察 認識就可以了,與你處在什麼地方沒有什麼必然關係。也就是說,你上...

冥想到底是要觀息還是調息?

藍色迷Ye 無論是觀息還是調息都不重要,這只是方式不同而已,重要的是我們在呼吸的過程當中,你的身心是什麼樣子的,你能夠感覺到什麼,我們是否能夠感受得到或者是觀到你在每一次的一呼一吸之間的那種感受。這個才是最重要的。 已登出 我認為應該是兩個都要做。觀息是感受身體的自然呼吸節律,調息是感受心理的自然呼...

之前幾個月的靜息心率70左右,這段時間靜息心率95左右,正常嗎?

韓sir 運動康復 看你的情況 1.之前的狀態很好 2.最近10天,瘋狂熬夜,抽菸,咖啡藥物,飲食也很少,體重掉了2公斤 為什麼最近10天出現這麼大的波動?這些波動也給你帶來不小的心理壓力精神壓力吧!估計你遇到難題了!難題,一般有兩種原因,也有對應方法 a.溝通問題,各方各執一詞,只講不聽。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