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正山小種的茶葉,但是沒有合適的渠道購買,我喜歡網購,也買過很多次,都沒有比較滿意的

時間 2021-06-08 23:14:12

1樓:魏琴心

咱也來自薦一下。

煎茶筆記:桐木關正山小種

蘇東坡有詩云:從來佳茗似佳人。蘇子那年代還興盛鬥茶,東坡先生詩文書畫都全能,官做得和他的字一樣漂亮,偶爾和佛印鬥智也鬥勇,他的甘拜下風一定是裝出來的。

想來東坡先來鬥茶的技術也高明,所以對茶也是挑剔極了。

諸多茶類裡頭,紅茶無疑是最具「佳人」氣質的。佳人者,小字紅袖也。就連雅緻高潔如東坡居士,也常常借了紅袖來說事。

蘇子認為,茶應該是「從來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那說的是鬥茶用的御餅,並非尋常百姓家的仙山靈草。

傳統的正山小種在製作過程中有一道煙薰工藝,因而特點之一便是松菸之香。紅袖能添香也能添亂,只添香不添亂的紅袖是少見的。魯迅筆下提到劉半農頗有舊時才子習氣,總是懷著紅袖添香夜讀書的舊夢,「被我們好容易罵了去」。

魯迅此舉真是多事,紅袖添香既是寒儒的綺思也是公子的春夢,一部《聊齋》有半部都在講添香的傳說,況且如果沒有董小宛來助興,誰人理會冒公子的長篇傳奇?

《學山堂印譜》中有一方朱文閒章,印文是:身為苦寒士,一笑亦感恩。此句取自唐詩《城南野居寄知己》,印文中只取最為風情旖旎的這一聯,斷章取義得著實高明!

《學山堂印譜》整合明人各家手筆,這方朱文閒章有著豪門的從容和灑脫,一定是哪位公子醉酒之後依紅偎翠,興來客串一把寒儒的綺思。明代正是紅袖文化最為興盛的年代,蘇子的《赤壁賦》讓明人來作,那一葉扁舟之中定不止有清風明月,綠珠紅袖必是少不了的。董橋有書名為《為紅袖文化招魂》,若讓魯迅先生得知,大概會譏這位紳士後生為洋場惡少——或者是老不正經。

蘇子畢竟高明著,他早早地就給定了調子:從來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這才是紅袖一般的好茶。飲罷正山小種清宵讀書,好比有紅袖在側添香。

茶湯瀲灩如紅袖缷卻珠翠的雲鬢,在一盞青燈的映照之下,幽幽的像久遠的塵夢終凝成琥珀。

鬥富的大戲代代相傳年年上演,石崇的珊瑚樹比不上胡潤富比士排行榜上的乙個數字。金駿眉的大名正在讓小種這個簡陋的名字顯出卑微。終究是繁華事散逐香塵,這一盞琥珀般的茶湯裡,應藏著紅袖們的舊日精魂,且以這一盞寒夜裡脈脈添香的茶湯,遙叩那些曾在沉香屑上無聲走過的芳魂。

正山小種的的由來,為什麼叫正山小種

老呂談茶 大部分的資料都認為紅茶的發源地是武夷山,正山小種是最早的紅茶,是中國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紅茶。紅茶的起源有各種說法,經專家考證,紅茶 一詞最早出現於劉基 1311 1375年 多能鄙事 一書,書中介紹了 蘭膏紅茶 酥籤紅茶 茶湯的調製方法。與劉基一同遊覽武夷山的明初學者 洪武翰林學士朱公升 ...

好的正山小種是沒有薯味的嗎?

簡單粗暴回覆,就是沒有。只要確定是正山小種,正山 是特別強調了原產地的。雖說工藝可以有薯香味,但回到這個問題 桐木的正山小種沒有這個味道,也不會拿好的茶青去做這個味道 陳子舟 好的正山小種自然是沒有薯味的。但是料想花生公尺先生估計想知道更多,剛好坐高鐵無聊,就撿一些經驗供諸君參考一下了 D 首先得出...

什麼樣子的正山小種好

愛喝茶的張小張 如果你不是第一次喝紅茶,一定知道桐木村,這個被譽為 世界紅茶發源地 的村莊。好的正山小種肯定出自桐木關以及周邊,原產地之外的是小種紅茶。正山小種在保護區內就乙個樹種,就是群體種,是一種奇種,當地人也稱為菜茶。後期也有茶農種了一些其他品種,但主要還是以群體種為主。茶園樹種的樹齡基本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