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同意,人在應對弱勢心理時,這四個行為表現呢?

時間 2021-05-11 13:26:35

1樓:涼爽空氣

補充人在弱勢心理影響下的行為表現

在以前的文章中,我說了人們在應對弱勢心理的四種行為反應。。。那就是逃避弱勢心理,躲避弱勢心理,反擊以及踢貓效應。在和一些網友的交流過程中,網友也指出了我的這些表達,好像都是比較負面的行為反應。

因此,經過思考後,我覺得有必要補充兩個正面的應對弱勢心理行為反應。

二,尋求外界幫助。我們生活中,遇到被誤會,被冤枉,被指責時。有可能對那些施加與我們壓力的人,無法通過正面的溝通方式來加以解決。

比如上面我們舉的例子,丈夫回家因為種種原因,埋怨家中的妻子,這時候,妻子就可能會先是嘗試和丈夫正面溝通解決,但是,我們知道,很多人與人的矛盾,是無法通過正面溝通,而能夠解決掉的。所以,當丈夫不聽解釋,或者借題發揮,繼續對妻子實施負面的指責。妻子在面對弱勢境遇的情況下,可能就會選擇尋求外界的幫助,來解決這個問題。

比如找自己或者對方的父母,來幫助把家中的矛盾化解掉。也可能通過自己或者對方的朋友來幫助化解家中的矛盾。甚至還能找外界的,有一定公信力的個人或者組織來幫助自己。

通過尋求外界力量的介入,從而擺脫自己因為此事處於的弱勢境遇,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自己的弱勢心理。

以上這兩種應對弱勢心理的行為,是對於前面應對行為的一種補充,這兩個可能更加的具有普遍性。也是本人比較提倡的一種應對弱勢心理的行為方式。

2樓:garl

他就會選擇冷漠,這是自我的一種控制行為,是一種忍耐,當超過忍耐極限,就會抑鬱和爆發。你說的實在膚淺,你只站在自己角度考慮別人,夾雜了太多的個人理解,你沒有多去考慮別人的內心,你考慮的只是表面。寫了這麼多言論,叫我們是否同意這四個反應,人的反應太多太多了。

能概括的只有兩點,乙個是受意識控制的感情流露,乙個是受無意識控制的感情流露。

3樓:「已登出」

我覺得你有乙個錯誤認知,你說的這種現象其實並不是人的思維邏輯推理得出的結果,而是潛意識的感覺,而後做出的心理反應也跟邏輯思維不搭邊兒。事實上,心理問題基本上不會符合邏輯思維,或者說有一套很不符合邏輯的規律。這幾種現象以及其應對方式,究其根源,也並不是弱勢心理問題,而是人的潛意識或者本能都存在著很多的錯誤認知,從而做出錯誤的判斷和行為。

就拿小孩撒謊來講,小孩子害怕挨打一般不是為了避免挨打,而是他認為自己的行為不好從而會被父母所不喜。這種判斷完全不是經過邏輯思維推理,也不是因為自己處於弱勢。父母的愛對於孩子的重要性決定了這種撒謊行為,跟弱勢心理沒有任何關係。

至於你最後問的,乙個人的情況無法逃避,躲避,反擊的時候是否會抑鬱,我只能說心理健康的情況下很少會有人採取這麼消極的方式處理事情,而抑鬱症的成因也很複雜。

4樓:恬薇Christy

看了你所描述的四種對應關係,弱勢心理表現,我發現乙個問題,你所描述的都是負應對反應。

每個人都有可能處於弱勢,但是反應卻不止只有負應對。

孩子對應家長,雖然表面上看孩子是弱視群體,可實際上並不完全是吧!小皇帝小祖宗也很多啊!

而且在孩子家長關係中,除了懲罰關係還有相親相愛關係啊!孩子一滴眼淚一聲呼喚,惹得多少人憐愛。所以即便面對犯錯的懲罰還有愛作為保障。逃避和撒謊顯然是很錯誤的應對策略。

至於後面的暴躁和發洩,也存在應激反應。

同學,通過您的問題描述和觀點,我倒建議您去找身邊的心理諮詢師聊聊!

在心理學研究中,是否存在即使被試自己同意,對其研究也是不道德的情況?

我再來補充一些內容。當測試者被告知測試的真實內容以後,他有權利撤回自己已經完成的測試內容 withdraw 如果測試者是兒童 18歲以下 他的知情合同 informed consent 是監護人 老師籤的,這時候如果使用欺騙方法 deception 必須在測試進行前或測試結束後立即告訴監護人,並且在...

你是否同意「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

謝宇梟 大多數情況都同意。但不盡然。放在大時代下,個人是渺小的。比如在文革中的知識分子被批成臭老九,著實可憐,但他們卻沒有可恨之處呀! 我想可憐與可恨,決定因素在於他們想要成為什麼樣子。如果他們將外人拒之門外,就也許會變成可恨之人,因為ta的難過以及憤怒並沒有地方發洩。如果他們渴望他人的幫助,那麼他...

作為心理諮詢師,你是如何應對因為工作產生的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的?

沁月 首先,同情疲勞是乙個狀態,身心都自然的呈現出一種要罷工的狀態了,所以最直接的就是我該緩一緩,停一停,休息一下,調整一下了。其次,作為乙個心理諮詢師,完全可以和自己的體驗師或者督導師談談這個問題,因為即使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也一定會有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前面一千次的大風大浪可能都挺過來了,突然就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