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心理諮詢師,你是如何應對因為工作產生的同情疲勞(compassion fatigue)的?

時間 2021-05-29 22:46:04

1樓:沁月

首先,同情疲勞是乙個狀態,身心都自然的呈現出一種要罷工的狀態了,所以最直接的就是我該緩一緩,停一停,休息一下,調整一下了。

其次,作為乙個心理諮詢師,完全可以和自己的體驗師或者督導師談談這個問題,因為即使是長期積累的結果,也一定會有壓死駱駝的那根稻草,前面一千次的大風大浪可能都挺過來了,突然就扛不住了,這裡面有關於自己需要處理的點,也是一次成長和修通的契機。

然後,如果沒有體驗師和督導師的話,先看看自己是怎麼發現自己處於同情疲勞的,是別人告訴自己的,還是自己發現的,最近發生了什麼,自己有什麼樣的感受,壓抑或者隔離的是什麼樣的情感,自己的想法是怎樣的,自己有什麼需要,為此可以做點什麼…一點一點的來調整自己的狀態。

最後,作為我自己,我會把自己當做乙個任性的小孩子,找我覺得有趣的事情去做,盡量的滿足自己,取悅自己,放飛一下自己,當我真的開心起來了,休眠狀態的我就可以慢慢被啟用,然後重啟了~~

2樓:洪權

叫同情疲勞,有些不太精準。應該叫反應麻木。到戰場上,死人看多了,就不會太關注。新聞聯播看久了,就打瞌睡。麻木,視覺疲勞。

方法很簡單。有好幾種。最笨的,就是換個環境。比如,在草地辦公,在遊樂園辦公,每次換。

最佳的方法是,松腦。每天練習幾分鐘,早起後,睡覺前,靜坐或放鬆,什麼都不想的坐幾分鐘。讓大腦舒服就可。效果驚人。有很多隱藏福利

3樓:朱曉輝心理諮詢師

同情疲勞是什麼???新名詞嗎??

人同情應該是不會疲勞的吧,同情就像快樂、悲傷一樣,只會有閾值變化。

如果你是想說,當你看到以前讓你同情不已的個案,不再像以前那麼同情了。

證明1、你成長了。不那麼容易捲入了。

2、你太久沒下班了,時時刻刻都當諮詢師角色,你疲憊了。

3、還沒想好,這一條是湊數的。

舉例。當老婆說乙個很感人的雞湯故事的時候,而我專心趴在沙發上刷手機。老婆說「你有沒有同情心」,我只想說,我想下班。

怎麼辦?

找督導、去旅遊、放下諮詢師包袱。

4樓:

聽起來像是……

職業倦怠?

情感耗竭?

替代性創傷?

解離性症狀?

恕我見識短淺,有點分不清題主說的這個詞彙和以上詞語的區別……聽說心理諮詢界有個很獨特的特點,叫替代性話語,意思是,不同流派的人,對同乙個核心,自己新增名字,和已經存在的名詞內涵差異很小甚至沒有差異。嗯。

如果是出現這樣的症狀的話,可以練習正念 or 尋求督導和個人諮詢 or 旅行恢復精力。嗯。

5樓:陳燕

心理學家比昂提出過「容器」和「容納物」的概念,諮詢師作為容器一方面要容納來訪者的情緒(即容納物),一方面又得有能力對容納進來的情緒進行消化,再以來訪者能夠接受的方式反饋給來訪者。如果這個過程進行得比較順利的話,共情就進行得比較順利,諮詢結束後諮詢師就還能夠保持神清氣爽的狀態甚至更加充盈。

諮詢本身的設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保證容納和消化能力的維持,因為隱私、整潔的諮詢室就是容器的外化,它營造了安全的述說、傾聽、思考的空間。當然和外在設定想比,更重要的,是諮詢師自身容納和消化情緒的能力,這受人格特質、受訓、情緒張力等方面的影響。有時,來訪者傳遞過來的負面情緒過重或述說內容本身的悲慘程度過重,諮詢師或許過於認同它們,容納了很多負面情緒卻不能運作和消化,就容易出現共情疲勞的情況,就像浸潤在了來訪者的主觀世界中卻動彈不了,或者說是自己也重新經歷了一遍來訪者的創傷,所以也稱替代性創傷

我參加創傷聚焦的培訓時,老師特別注意在和來訪者工作時怎樣同時擁有過去創傷空間和現實真實空間,這樣可以防止來訪者和諮詢師一起席捲進強大的創傷漩渦裡而失去了現實安全支點。比如注意腳踩大地的踏實,比如注意身體上的感受(有時身體感受比情緒更加敏銳),總之是保持對現實空間和身體感受的臨在,把內心的容器擴大到現實空間,增強對負面情緒的容納能力,從而有更多的留白空間去思考和消化這些負面情緒。

6樓:凱撒

我覺得是因為你在工作中接受了別人的心理與心情,從而潛意識裡被這種心理與心情同化。要保留自身意識,多放鬆放鬆,做自然喜歡做的事情,得到舒緩!

7樓:yoyo chen

第一次聽說「同情疲勞」,我的理解這應該是因為諮詢師在生活工作中積累了太多的焦慮,無法容納消化,而產生的一種防禦方式。這時諮詢師就無法作為乙個良好的容器去容納消化來訪者的焦慮了,因為他已經被裝滿了。

所以解決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把這些焦慮清空。

途徑可以是各種形式的個人成長、個人體驗和督導。

只要諮詢師能夠很好的清空這些焦慮,自然也就可以恢復容器的功能,繼續去替來訪者容納他們的焦慮了。

我的切身體會是,當諮詢師越能夠清空自身的焦慮,就越能夠與來訪者產生共感,越能夠切身體會到來訪者的痛苦和焦慮,也就越能夠理解、越能夠幫助來訪者。

8樓:葉先生

諮詢師只需要提供

臨在面對

也僅僅只需要提供這些

少就是多

同情在過程中是多餘的部分

說的簡單點

就是你「在」 然後面對他不「在」

慢慢的變成你「在」 面對他「在」

這個過程

從不穩定的狹小的「在」

逐漸的拓寬到廣闊的「在」

當來訪者 「不在」 的時候面對 「在」上缺位產生的「空」

當諮詢師陷入來訪者的「故事」的時候

諮詢師的臨在本身就已經缺位了

心理諮詢師能否作為副業?

新鮮 寶貝兒,如果你現在還沒有心理諮詢師從業資格證的話我勸你死了這條心,2017年就取消了,你現在想去做,首先是國家不承認,然後是機構水平參差不齊,想學?先花個千八的吧,給你整個表面工作 先發幾個證,等你學完了,一腳踹走,想幹活?太天真了吧,你都沒有從業資格 魏丨為什麼 我就說我自己,目前算副業吧,...

作為心理諮詢師怎麼調整心態?

心理小學徒 在自我調節這件事情上,未經檢驗和內化的道理只是道理,沒有實際意義。如果你認為看過很多書 知道很多道理就應該萬事大吉,那你應該閱歷尚淺,有些道理還沒有看透,所以還沒有自洽的有效方式。建議是逐漸將道理付之於實踐活動,印證理解 思考。 hmmm zhu 大部分人遇到無奈時的反應 我不甘心!怎麼...

如何跟諮詢師結束心理諮詢?

2020年下半年至今我開啟了一段心理諮詢歷程,目前已經有30多個session了,算是中段程度的諮詢了,對於這段諮詢,我其實不知道如何評價的。過了評估階段,開始進入程序之後,我從始至終都不知道我的諮詢師對這段諮詢的計畫,也不知道她會協助我解決什麼樣的心理問題,沒有任何的計畫,我們諮詢時間外,除了改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