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蜀國誰才是抗魏主力?

時間 2022-01-06 23:59:44

1樓:合肥戰神孫拾萬

抗什麼抗,人家是討羽自效的大魏吳王,真正的大忠臣。

能有吳王宣王這樣的赤膽忠良,國之柱石。一定是曹公這些年積德行善的最大福報。

2樓:忠勇無雙曹子孝

只算比較出名的戰役的話備蜀從曹魏代漢開始算對曹魏造成的損失恐怕還不如陸遜石亭之戰給曹魏帶來的損失多從衣帶詔開始算東吳對曹魏打了赤壁之戰南郡之戰濡須口之戰皖城之戰合肥之戰石亭之戰其中赤壁跟南郡兩次戰役東吳都是絕對主力備蜀從衣帶詔時期算先是兩次聞曹公自來不戰而逃(徐州、汝南) 後面參與了赤壁之戰漢中之戰襄樊之戰五伐中原總體來說不管是戰果還是對曹魏造成的損失備蜀都遠不及東吳

3樓:

肯定是吳國。

魏吳邊界兵力之和遠大於魏蜀邊界。

諸葛亮五伐,曹睿親征東吳而使司馬守關中,顯然也是更重視吳國。

這個也正常,吳國總體實力比蜀國大很多。

4樓:薑汁

鐵定是老劉家了,老孫家基本靠著長江荊州在猥瑣發育,因為止戰疏的關係老曹家的基本上都知道蜀地發育不起來或者說很難發育起來,所以老諸葛有了出師表有了六出祁山一說,畢竟蜀地那片地方真正發育還是比不上中原大地的,所以老諸葛急於攻魏!

5樓:孫策

當然是吳國

赤壁之戰,劉備是巴結孫權的,而且江東兵力較多諸葛亮北伐時屢戰屢敗,江東卻在 @陸伯言 的指揮下雖沒什麼優勢也損失的不多

至於季漢是主力……不過是羅貫中製造的假象罷了

6樓:親魏吳王

分時間段

208~218年:吳國

219~222年:蜀國

223~226年:吳國

227~234年:蜀國

235~248年:暫無

249~266年:司馬氏

7樓:李亞萍

論抗魏主力,無論吳蜀都談不上。歷史上對魏造成最大威脅的是淮南三叛。至於吳蜀之間,誰對魏造成的威脅更大/魏更看重誰,自然是吳。

看資料就足夠了:吳,200萬,蜀94萬。諸葛亮北伐時期(228-234年)蜀國的異常強勢並不能總括三方勢力五十多年的對峙。

吳國不止國力強於蜀國,帝氣也強於蜀國,本人感覺蜀國先是借吳國發的家,借了荊州不還,還讓孫尚香無家可歸,只能長此居於娘家。

8樓:忽如一夜冬風來

「抗」要看怎麼理解,從「抵抗」上來說,孫吳確實是「抗魏主力」,曹魏確實經常大規模入侵孫吳,不過這有啥好吹的?吳魏邊界基本就隔條河,邊界線又長,東吳拿的地盤比蜀漢多,人口比蜀漢多,你不當「抗魏主力」誰當,就像果黨,你不當主力難道拿就那麼一小塊地的我黨當主力?

問題就是,抗倭主力的果黨節節敗退,送掉大半國土,抗魏主力的孫吳北伐戰績約等於零,所以這「抗x主力」,到底有啥好吹的。。

9樓:秋白邱

把曹dog逼到遷都的是你蜈嗎?

漢中斬了萎將的是你蜈嗎?

還是頑強抵禦曹萎多年進攻的是你蜈啊?

哦,都不是啊。

哦對,都是季漢啊。

10樓:直江

當然是吳國

馬克思主義哲學講,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吳、蜀相較,吳作為魏的臣子自然是內,還有乙個給魏毀滅性打擊的晉,更是內得不行

蜀哪能跟晉、吳比抗魏

11樓:蘇無雲

赤壁之戰主力是孫權,主要擊敗的也是荊州投降的水軍,陸軍損失不大。

赤壁之後主要抗擊的還是諸葛亮時期。至於孫權嘛,能去辦個閱兵就很成功了。差點身免。

12樓:皇兄之劍

在赤壁之戰到奪江陵的過程中,東吳既是抗魏主力,也是擊魏主力。蜀漢在其中起到的是配合輔助作用。

在分荊州之後,蜀漢是擊魏主力同時也分擔了抗魏主力的工作。

在漢中和襄樊之戰的過程中,蜀漢既是擊魏主力,也是抗魏主力,因為他吸引了絕大部分魏國的機動可戰之兵。

在這種情況之下,蜀漢和東吳即使不能定鼎天下也可以保障生存無憂,延期挺命。

在奪荊州之後,蜀漢是擊魏主力,東吳是抗魏主力。

在這種情況下,等到蜀漢有限的人才資源和物質資源消耗殆盡以後,就只剩下了和東吳一樣,據險圖存。

其實根據歷史上的絕大多數割據勢力的表現來說,這也是歷史的正常程序,像蜀漢一樣憑藉精益兩周之地對龐大的魏國發起主動的進攻並取得勝利,這只能說是歷史上的偶然,不能作為常態。

而且江左政權割據自立,沒有天下之心,以自守延期挺命,也是江左地方的政治習慣,也不能過於苛責。因為江左,地是自守之地,民是自守之民,官是自守之官,君是自守之君。綜合起來,從亂世割據來看,基本上可以說江左地方是自守之賊,沒有什麼問題。

指望自守之賊定鼎天下,那是非常不現實的。

無論江左之地,如何吹噓自己文化之繁盛,財富之充盈,都改變不了他們從毛孔裡散發出來的小家子氣。

更何況如今江左之地,還試圖以資本為基礎,在中國文化領域和思想領域推動潛移默化的「長三角中心化」————試圖以長三角的歷史觀主導整個中華的歷史觀。

前面說這麼多,就是為了論述為什麼東吳明明擁有強大的實力,但卻只能成為抗魏主力,而不能成為擊魏主力,因為他們既沒有這樣的雄心,也沒有這樣的意志,更沒有這樣的動力。

古人有云,圖王不成,弊猶足霸,圖霸不成,弊猶足存,圖存不成,弊將何如?

所以說要想成就偉業,權力就一定要掌握在有雄心壯志的人手裡,商人思想,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這是由階級和生存方式決定的人性,幾乎不可更改,不可轉移。

13樓:兩翼齊飛吉格斯

夏侯淵、于禁、張郃這些名將全部栽在蜀國手上,魏國打到最後連野戰都不敢跟諸葛亮打了,哪邊威脅程度大不是很明顯了嗎。

孫權派人去江北屯墾,魏國判斷穀物成熟的時候就去摧破諸屯,焚燒穀物而還。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又在斜谷運公尺又在蘭坑還在渭水南岸屯田,大家相持百餘日,魏國沒有一次敢出擊,諸葛亮歸天了都沒有膽量去搗毀,一邊重拳出擊,一邊唯唯諾諾,為什麼,品一品。

14樓:小艾 Hello

這還用說啊?當然是吳國啊。

孫權赤壁之戰大敗曹操20萬大軍。

周瑜南郡之戰打得曹仁隻身北歸。

孫權合肥之戰收的曹操民眾十萬戶。

曹操二伐孫權40萬眾無功返。

曹操帶著全家大小上戰場出濡須口,又無功而返。

曹丕三路伐吳無功返。

朱然三千抗十幾萬。

石亭殲滅v曹魏一萬軍隊。

抗魏主力還用說嗎?

曹魏與東吳對抗向來是十萬打十萬,但是曹魏出擊蜀漢三萬都算多了。

蜀國的馬忠與吳國的馬忠哪位水平更高

小蝦漢斯 蜀漢馬忠曾任牂柯太守 庲降都督,那可是鎮守一方的重將。庲降都督 立此職以總攝 南中七郡,也就是說擁有相當於現在整個雲南 貴州範圍的軍事大權 如下圖 此外官至鎮南大將軍 平尚書事。吳國馬忠在志裡只出現過一次,是作為潘璋軍中司馬的身份,當時的潘璋自己都才偏將軍,而所帶兵力自己本傳曾提到 所領兵...

魏國資源遠遠比蜀國吳國豐富,為什麼魏國幾十年始終是被動挨打的一方,一直是被蜀國 吳國進攻?

傾盡所洧呮為你 有三點原因,第一防線過長,雖然魏國兵力遠超過吳蜀,但是他的地盤大,防守的範圍也過大,雖然有很多堅城,但是每個城池都要有兵駐守,核心的地方如與荊州交界的樊城,與東吳對峙的合肥,還有中原提防劉備的關中地帶都要重兵布防,還有遼東,以及少數民族的入侵都需要分兵,反觀吳蜀都有長江和蜀道這樣的天...

在魏國眼裡是蜀國威脅更大還是吳國威脅更大

Zuneg 孫權活著的時候,對魏國威脅最大,諸葛亮活著的時候,對魏國威脅排第二,諸葛亮被張郃克制,那時候的漢國已經沒多少人才了,諸葛亮壓力非常大,孫權方面謀士武將比諸葛亮要多很多 二次元單身狗 魏國主力一直都在東吳這邊,魏國大臣都知道諸葛亮北伐受困於蜀道難行,只要堵截拖延諸葛亮就可以等到蜀軍糧盡自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