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東漢不防備外戚

時間 2022-01-03 04:10:00

1樓:女皇愛新覺羅孝莊

注[一]孫盛曰:夫經國營治,必憑俊箉之輔,賢達令德,必居參亂之任,故雖周室之盛,有婦人與焉。然則坤道承天,南面罔二,三從之禮,謂之至順,至於號令自天子出,奏事專行,非古義也。

昔在申、呂,實匡有周。苟以天下為心,惟德是杖,則親簄之授,至公一也,何至後族而必斥遠之哉?二漢之季世,王道陵遲,故令外戚憑寵,職為亂階。

*(於)*此自時昏道喪,運祚將移,縱無王、呂之難,豈乏田、趙之禍乎?而後世觀其若此,深懷酖毒之戒也。

2樓:yurisa

士大夫的勢力在東漢非常低下

你看那些和外戚宦官鬥的士大夫有幾個鬥過了?

皇族,外戚,士大夫,宦官四方勢力

皇帝年幼,士大夫式微,那皇帝要信任誰?

肯定是娘家人啊

等這任皇帝死了,下任皇帝一樣要信任娘家了,上一任外戚自然就被清台了東漢的皇帝乙個比乙個無能,有幾個能像武帝一樣把各方勢力都拿捏的這麼好的?

3樓:陳聖

東漢皇帝繼位年齡大多很小,而且還普遍不長壽。只能年幼依賴外戚,年長依賴宦官,雖然如此,外戚也是割了一茬又一茬。

東漢自光武帝到漢獻帝,歷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和帝即位時十歲,殤帝即位時不足百天,安帝即位時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衝帝即位時兩歲,質帝即位時八歲,桓帝即位時十五歲,靈帝即位時十二歲,少帝即位時十四歲,獻帝即位時只有九歲。除光武帝、漢明帝以及漢獻帝外,其他皇帝的壽命皆沒能超過三十五歲。

東漢外戚

竇氏(漢章帝妻族):章德竇皇后、竇憲

竇憲、竇篤、竇景、竇瑰自殺。

鄧氏(漢和帝妻族):鄧綏、鄧騭

鄧騭、鄧鳳絕食而死。鄧豹、鄧遵、鄧暢自殺。

閻氏(漢安帝妻族):閻姬、閻顯

閻顯等被殺,閻太后被幽禁。

梁氏(漢順帝妻族):梁妠、梁商、梁冀

梁氏滅族。

董氏(漢靈帝母族):董太后、董重

董重自殺。

何氏(漢靈帝妻族):何皇后、何進

何進被殺。劉辯及何太后被毒殺。

4樓:檸檬

東漢防的最嚴的就是外戚吧。東漢前面的西漢就是因為外戚滅亡的,就算是只看眼前也肯定要優先解決外戚啊。你仔細數一下東漢的外戚有沒有得善終的?

皇帝一旦成年外戚基本就會被滅族。東漢就是踩著外戚的血延續的政治生命。

5樓:

劉秀建政之初對外戚勢力是有提防的,即使到了明帝,馬援的女兒做了皇后,他不一樣不列雲台。但是這些制度和限制在事實面前就然並卵了,豪族的崛起都不說,就談眼睛看得見的。

列舉乙個最簡單的資料吧。

截止黃巾之前,光武享年63歲,明帝48歲,自明帝以後,章帝31歲,和帝27歲,安帝32歲,順帝30歲,恆帝36歲,靈帝33歲,衝、質、殤、嬰等未成年的就不說了。

這樣你會發現自明帝之後,東漢成年帝王的壽命普遍在20-30歲左右。

由於帝王去世很早,留下的當然是孤兒寡母,沒兒子的太后當然又喜歡小皇帝--- 好控制嘛。於年輕的太后而言,不依靠娘家人還能依靠誰呢?

你再好的制度設計,面對這種局面都得跪。

6樓:成楊

在某種意義上,東漢外戚的行為正是東漢防範外戚的結果,西漢那些外戚太后都幹了些啥仔細品品不比東漢那些厲害?跋扈將軍這種掌握大權的人物居然要靠下毒搞定小皇帝?西漢直接廢了成年皇帝的呵呵一笑。

7樓:古韻香沉

兩個原因。

1.兩漢本來就以孝治天下,重用母族是必然的政治正確。

2.漢武以後始終推崇儒家,儒家又進一步強調孝治天下。

這種情況就導致,除非是像宣帝、明帝這樣非常有主見的皇帝,其他皇帝在祖宗家法和儒家思想的雙重影響下,很難擺脫母族的影響。

8樓:開天闢海

秦朝重用寒門(李斯趙高),禍亂朝綱,亡了。

東漢重用外戚,皇權衰弱,亡了。

曹魏重用異姓家族(司馬),亡了。

西晉重用宗族,八王之亂,亡了。

題主說東漢的做法有問題,那請你給個好辦法吧。

9樓:zZzZ龍

不能說是不防備吧,還是要根據當時的社會環境還有皇帝的能力分析吧東漢建立的基礎是豪強地主,實際上就是有實力的地方大族、割據勢力。要想加強皇權,就必須取得他們的支援,所以漢光武帝以降的皇帝,大多數和這些豪族聯姻。豪強就變成了外戚。

當皇帝強盛時,尤其時前期幾個皇帝,能夠駕馭這些外戚,較好的擺平這些關係,這時外戚集團也比較收斂,因為剛經過大亂,從皇帝到民間基本都是在恢復元氣。這樣也會造成錯覺,即外戚不頂用,沒能力造反。

宦官登上舞台,與外戚對著幹的時候,是從東漢中期開始,直接原因是多個小皇帝繼位。小皇帝繼位前期,必然是太后或太皇太后當權,她們必然用自己家人比別人順手,一旦皇帝長大,就想著趕快奪權,怎麼奪權,就得靠自己人,誰是自己人,自然就是身邊最親密的太監。這樣的鬥爭周而復始,就是從小皇帝開始。

此時不是想著如何防備外戚和宦官,而是帝權與后權的鬥爭了,大局之下,應講團結了。

10樓:我趕時間

這要從東漢建國開始溯源,劉秀雖然是漢室宗親,其實只是旁系小地主,整個建國過程是受到地方豪強的支援才成功的,東漢初年的外戚其實就是豪強,兩者本為一體。隨著經學興起,外戚又壟斷了出仕道路,當然,整個過程又有新豪強崛起,外戚和豪強的身份開始逐步分化,變成兩股勢力,但起源上就是一樣的,建國就是這個結構,想防備有能力麼?

11樓:閒人

東漢的皇帝除了除了劉秀和劉協外,其餘的皇帝大多都不長命。甚至漢殤帝還只是個襁褓中的嬰兒,即位後也很快就死去了。小皇帝登基後不能理政,只可做依靠母親及其娘家人,這就是外戚。

小皇帝長大後不甘心權力旁落,決心要奪回來。但小皇帝又沒有自己的心腹,能依靠的恰好是和自已一起玩兒大的小太監。成功奪權後心腹太監就得勢掌權。

可惜皇帝命不長,死後幼子繼位,再依靠外戚殺死上乙個批次的掌權太監。又乙個輪迴就開始了。

在樣的權利鬥爭的輪迴中,耗盡了東漢帝國的運數。

12樓:科科

因為沒有辦法

外戚,只是那個時代被命運選中的乙個替罪羊,從劉秀之後十乙個皇帝都是剛學會拿筷子就登基,不依靠外戚就得依靠士族,不依靠士族那就得依靠宦官。

不出現何進也會出現鰲拜,不出現鰲拜也會出現魏忠賢只是因為皇帝年幼,沒有辦法而已

13樓:梅林伯爵

東漢王朝的三駕馬車,外戚、宦官、名士豪強,三者缺一不可,皇帝年幼的時候,外戚專權,勢力較大,皇帝成年後,利用宦官除掉外戚,宦官做大,等皇帝死以後,接著這麼迴圈往復,這就是東漢王朝的大致歷程。外戚和宦官本身就是相互制衡,地方豪強力量的導向也是很重要的,像袁紹與何進的合作,就是豪強與外戚合作,打垮了宦官,不過外戚也被消滅了,最終得利的還是地方豪強們。

為什麼周幽王不防備犬戎呢?

一世長安 我覺得就是分封制的鍋。周天子並非不防備犬戎,而是隨著分封,逐漸喪失了防備的能力。首先,周天子要不停地分封諸侯,這樣一來周天子的京畿地區就越來越越小,控制的人口和財富也越來越少,軍隊和實力越來越弱,慢慢地就不是犬戎的對手。再者,由找到的西周分封圖可知,周天子的京畿地區鎬京和犬戎之間是有分封的...

東漢為什麼罷州郡兵?

懷劍聽雨 首先東漢並沒有罷郡兵,只是郡兵數量大大減少了,一般只有400邊郡4000一半是囚犯,而且內郡太守其實沒有領兵的權力,權力在刺史手裡 其次每個男丁的郡兵兵役錢2000是依然要給的,只是徹底放棄西漢的民兵制遮羞布,改為募兵制 西漢是民兵制,所以設都尉,因為都尉實際上手裡沒有多少兵,也就乙個月的...

清朝和明朝為什麼沒有出現嚴重的外戚干政?

北海之泉 富察 傅恆,清高宗孝賢純皇后之弟,領班軍機大臣 保和殿大學士等,短短七年間從正六品侍衛公升到了從一品戶部尚書 25歲的戶部尚書 傅恆生有四子,老二福隆安是軍機處行走 總管內務府大臣 兵部尚書等 25歲的兵部尚書 老三福康安是軍機大臣 武英殿大學士等 17歲的戶部右侍郎 老四福長安是軍機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