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歷史檔案館裡的資料可信?

時間 2021-06-21 18:55:05

1樓:

很簡單啊,檔案儲存的都是原始資料,是正本,正本,正本~

打個比方說,二十年來一直有個說法,說困難年代「上不愉,食舍肉」,以至於粗茶淡飯得了浮腫;也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上「三高」,遵醫命舍肉進食魚。甚至有人哪來個選單,說某年某月,上國來使,上命破冰撈海,以供過國宴之需。一時間鬧的沸沸揚揚,很多內廷工作人員都發表了意見。

那至於說真相如何?天知道。研究歷史的人只能說有這麼個傳說,說那一陣子,上不吃肉了。

那怎麼查證此事呢?很簡單,查內廷檔案啊,查保健醫生的醫囑原件和藥房儲存的底方原件。按著報紙公布的國宴時間去查當年的宴會選單、進貨清單、發票、與會人員簽到表。

查起居注。這個問題很容易就解決了額。

你說這些資訊也造假?對,這個也存在造假可能性。但是要注意,檔案資訊都非常細碎,牽扯到的填寫者儲存地非常非常多,即使有人可以造假,他也必須命令很多人一起參與,繼而導致這個造假工程很難長時間瞞住人。

而且這個記錄,也不是為了後人研究歷史備查,而是為了當年工作的需要而編制的,如果填表人老填寫假資訊,就失去了檔案登記的現實意義。

相比之下,回憶錄則不然,那完全是自說自話,只要作者自己說成立,就成立了。哪怕旁人說「不對,我看見的是另乙個情況」——那也是另一家的言論,要和第乙個言論放在一起備查,所以說檔案靠譜回憶錄不靠譜,就在於此。

但是我們能否考檔案代替回憶錄呢,也不對。首先乙個,檔案是客觀記錄,壓根兒不會有上不愉的解讀。必須有人在回憶錄裡聽到了上不愉的問題,大家才能轉回頭去查文獻,看看那段時間的各種記錄中,是否有上不渝的記載。

第二,因為那段時間餓死很多人,所以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這個訊息可能引發公眾對領袖人物負面看法,所以相關檔案可能會長期保密,直到有一天與此事有關的人都死了,才能將這些檔案解密。所以檔案研究法的優點是真實可靠,缺點是不適於探索較近一端時間的歷史。

為什麼會覺得古代歷史很假,古代史書可信嗎?

我看了十幾年史書其中包括二十四史野史各類筆記文學作品錢穆,馮友蘭 黃仁宇的書對於假不假這個問題是相對而言的不能絕對來說舉個例子就拿明代來說正史記載彷彿皇帝是昏庸的不上朝勤政的閹黨是禍國殃民的但是其實不是的因為編史書的是文官是東林黨寫的但是東林黨其實是很壞的這裡面有個邏輯你得把它推出來因為史官他沒辦法...

為什麼飯館裡的鯽魚湯那麼白?

dobby 很簡單,之前一直煮不白,後來有一次煮魚時忘調小火,差點把湯煮沒了,居然成功了。首先是把魚兩面都煎一煎,然後加水,開水更好,水多一點,然後中火或大火一直煮,不要換小火,直到水變少湯變白。當然我這是沒啥技巧的方法,簡單粗暴,比較費煤氣,其他方法可以參照別的答友的 另外,我用的是鐵鍋,不知道有...

為什麼博物館裡的展品介紹非得那麼嚴肅?

沈只影 中國的語言文字稍有變化,就有歧義,特別是有關於歷史的,本就眾說紛紜,把觀眾帶偏,就失了博物館的本意。看乙個博物館如何,就看他常設展覽的標牌。好的博物館,對定期對展線查漏補缺的。要看活潑一點的博物館,去買些博物館文創唄。 克里克 博物館是人們學習交流的重要場所,在二十一世紀的博物館設計中,博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