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讓在歷史上真實存在嗎?

時間 2021-05-05 16:59:30

1樓:省錢養好娃

禪讓制,中國統治者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指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中國上古時期的禪讓制度,最早記載於《尚書》之中,但其真實性一直存在爭議。

現代大多數學者的答案是沒有。不僅老伊並沒有神位給華仔,姚天子也絕沒有禪位給大禹兄弟。至於後來懷不臣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馬炎接受曹奐的禪讓,周恭帝禪位給已經空袍加身的趙匡胤,就更只能是笑掉大牙的拙劣演出了。

其實正如研究禪讓的學者張程所言,所謂禪讓,不過是中國歷史上的一種權力遊戲。據說,老伊在華仔實習主政期間,又當了一十八年的攝政王。二十八年是多麼漫長的時間?

總計有多少難熬的不眠之伎?恐怕也只有每天做著天了夢的華仔有真切體會。縱然是極有耐心的人,也一定膩煩到了極點。

更要命的是,當老頭子看到過去屬於自己的權力正在一一點點喪失,長期簇擁在身邊的一幫舊臣漸漸被來自東夷的一張張陌生的臉龐所取代,心理日益失衡,竟然再次萌生了傳位丹朱的念頭。

經過二十八年的歷練、一向重視情報工作的華仔並沒給老岳父任何機會,迅速採取果斷措施,將老岳父、丹朱及少數效忠舊主的老朽囚禁起來。為了雙方的名譽和前途,經過簡短的政治協商,百歲老人伊放勳與他的乘龍快婿姚重華在黃河岸邊上演了一出莊嚴感人的權力交接儀式,這就是史上所稱「禪讓」的真相。

2樓:gm zeng

材料辨析:規範輯佚而來的《古本竹書紀年》是上古史基本史料,極為重要。明人不規範輯佚而來的《今本竹書紀年》當慎用。

《竹書紀年》的竹簡本,成書於戰國末期的魏國,舊以為是魏王陪葬品,然恐未必,或是師春(與《竹書紀年》同時出土竹簡中有此名)、史官、文臣之類人物的墓葬出土物。

史料辨析:《竹書紀年》成書於戰國末期魏國,其記載之事,(a)戰國以來魏國史料最可信,(b)戰國以來他國史事、春秋及以上西周、晉國歷史也價值很高,但可信度由戰國向前逐步不如a,(c)五帝夏商史則時代距離太遠,只能備一說,看成戰中國人的古史觀。

禪讓問題:(A)類似契丹這樣的禪讓制度,很可能存在,但禪讓的人物未必是堯舜禹,完全不排除是春秋戰國時人將口傳的禪讓歷史安排到堯舜禹的名字上,《尚書》所謂「粵若稽古」。(B)《竹書紀年》的成書時代,發生了一些大事,就是燕王噲禪讓、趙武靈王宋王偃內禪的失敗。

這個問題很微妙,一是說明禪讓故事當時很流行,二是不排除「《竹書紀年》、《韓非子》的篡位說正是對當時流行的禪讓說的『反動』和揶揄」。

只能把A、B二說看成「兩種說法」,僅此而已。

3樓:朱苦力

畢竟按照上古時期的生產力,支撐不了這麼完美的道德禪讓。基本上就是贏家寫下的歷史,讓你信啥就寫啥。

有個很有意思的伏筆:

1 堯發現舜時,似乎偶然性很大。而且據說經歷了漫長的27年考察階段。按傳說計算下那時舜即位時至少42歲,而此時堯已有70歲了。

上古時期即使是舜就位時也是高壽了。我猜測年齡是不太可能的,水分很大。

2 舜被描繪成孝子,十分仁慈,然而對於鯀卻殺伐果斷。性格顯然有矛盾。然後繼續啟用鯀之子禹治水卻不符合常理。期間發生的故事想必相當精彩。而且舜晚年還遊歷南方,很耐人尋味。

4樓:陌上愚翁

當然存在呀。

戰國史,有燕王噲禪讓給子之,自願的.

西漢末年,有大儒王莽滿朝崇拜,皇帝禪讓時除了,極少一部分皇室成員外,大家都很開心。(就是說有很大一部分劉家人都是非常贊同的)

這兩個都可以算是真正的禪讓。

後面從東漢開始的禪讓,都是名為禪讓,是為奪國。

5樓:老少女熊

個人覺得,禪讓既沒有太史公說的那麼美好,也不是竹書這樣赤裸裸的腹黑。

禪讓說白了,就是誰行誰上,這個法則跟動物界沒有什麼區別,猴王、牛王,都是這麼來的。看過動物世界的朋友都知道,誰行誰上必然伴隨著決鬥、衝突、流血、爾虞我詐。這沒有什麼是非之別,都是很正常的現象,因為保證的是整個族群擁有當下最強大的首領,進而確保族群的壯大和繁衍。

所以,在曾經刀耕火種、四面有敵、我們的祖先連生存都岌岌可危的時候,禪讓是必然存在的,沒有那麼高尚,也沒有所謂殘忍,這是為了保證當時整個人類能繼續存在和繁衍的最好選擇。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存能力的加強,以及最重要的意識形態的崛起,禪讓必然會被世襲取代,可以說,世襲是更高文明程度的產物。為什麼呢?一是誰行誰上這種方式的確會帶來更多的犧牲和內耗,它的價效比越來越不高了,說不定激烈的衝突會造成團滅;二是隨著權力的集中、利益集團的壯大以及區別於動物的世界觀的形成,首領可以通過宣傳控制意識形態保證世襲的合情合理。

說白了,人少都窮的時候,禪讓是最好的方式,大家都是君子,大家都是兄弟,大家都差不多。人多了,有了貧富差距了,鬥爭就顯得很愚蠢了,穩定發展才是最好的選擇。這也是人類能繁衍至今的原因。

什麼德行高、什麼陰謀論,都是史家的用意而已。我很不喜歡現在很多人「恍然大悟」地說,啊,原來禪讓是乙個謊言我們都被騙啦!這種好像終於抓到了誰誰誰把柄的洋洋自得,那種「你看吧我就知道人不會這麼高尚」的心態真是可笑。

禪讓不禪讓都是當時生存環境下的自然選擇,非要以道德挾之,狹隘至極。

6樓:風大 可稍息否

戰國,燕王噲以相國子之賢,廢太子,禪讓。自己出居別宮。已而內戰,廢太子平、公子職皆走。

齊宣王因以伐燕,燕王噲自縊死,子之斬為肉醬。中山亦伐燕。趙武靈王欲滅中山,立公子職為燕王,即燕昭王。

燕昭王發動五國伐齊,幾滅齊。

7樓:

禪讓肯定沒有那麼美好,但既然要質疑了,不妨連堯舜本身都質疑一下,畢竟咱們現在連夏朝存在的證據都還有待進一步發掘,夏朝之前的堯舜恐怕就真的只能是傳說。這種情況下,竹書紀年還有板有眼的描述堯舜事,連堯的兒子叫丹朱都和傳說一致,焉知是不是某位古人針對傳言情形分析的可能情況呢,咱們現在不也經常這麼幹嗎。

8樓:

歪個樓。

有乙個人是確實回答了「被禪讓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這個問題的——《三國志·魏書二·文帝紀》引用《魏氏春秋》記載,魏文帝曹丕在接受漢獻帝的禪讓後:

「帝公升壇禮畢,顧謂群臣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嗯,可能就是這麼回事。

9樓:如之何

《竹書紀年》版本頗多,初釋本,考正本,今本,古本……後人整理次數之多,一方面的確提高了書的完整度,另一方面也有摻入偽作的可能。另外沒有任何正史和信史的旁證,可以說是死無對證,一般研究時不能取信。

但是《竹書紀年》的確提供了另一套思路——我們夢想中的小國寡民、政治清明、選賢舉能、讓位於賢人……甚至一代賢相伊尹放逐太甲,那麼美好的時代,是現實嗎?

正如題主所問,禪讓制的「貓膩」除了在《竹書紀年》外,正史也是有一些。

《五帝本紀》中載:

「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堯知道自己兒子丹朱品行不好,於是授權給舜。

如果丹朱品行端正,是不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呢?如同此前,堯承兄弟帝摯的權位,帝摯承父親帝嚳的基業。而帝嚳,是黃帝後代。

《五帝本紀》又載:

「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薦禹於天。十七年而崩。」

風水輪流轉,舜的兒子商均品行不端。於是把禹推上了權位。

這兩次記載裡的「乃」字,如果小心揣測一下,就變得頗為有趣。

我們再來看看漢獻帝的禪讓詔書:

「……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數既終,行運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樹神武之績,今王又光曜明德以應其期,是歷數昭明,信可知矣。……」

之後,魏元帝、晉恭帝、宋順帝……一路下去的禪讓君主,無一不是褒贊一番新王,感嘆一下自己在位時民不聊生——我不肖,你賢明,所以我讓位給你。

如果不知道內情,沒有詳細的史料記載,光憑這些詔書,不也反映了東漢-魏-晉-南北朝那一派選賢舉能的美好嗎?但是這種禪讓,只能叫血染的禪讓罷了。

最後,無論如何,《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的說法讓人冷汗直流。

雖有道理,卻始終沒有強大說服力的旁證,因此不能取信。上古時期的禪讓到底是另一種「擁兵自重」,還是真心實意地為百姓著想,推舉乙個賢主,如今也沒辦法確切地考證。很遺憾,沒有辦法解決題主的困惑。

其實我們也可以想想看,有時候,我們美化和推崇那個禪讓的時代,夜不閉戶,路不拾遺,老有所養,壯有所用……也許只是我們對烏托邦、桃花源那種美好生活的嚮往。

禪讓,更可能只是乙個說給成年人的童話吧。

10樓:尋根究底

世襲的出現是伴隨著權力集中才產生的.如果在乙個權力相對比較分散的社會,領導者並不能用自己不甚強大的權力去壓制其他權力的話,禪讓也沒什麼大驚小怪吧.

聖女貞德在歷史上真實存在麼,為什麼部分人堅定不移的認同其存在並當做史實去研究

魚缸裡有狗肉 我不了解這段歷史,但是我知道沒讀過書並不影響懂道理。可能是因為人們越來越重視教育,導致人們對於沒讀過書的人有一些錯誤認知。歸根到底,讀書就是學習前人的經驗或思想。但是讀書並不是獲取經驗的唯一手段。生活往往是最好的老師。 狂龍 照你這麼說,我還覺得黑太子帶兩千長弓手錘爆近萬法蘭西騎士老爺...

康熙盛世在歷史上真的存在嘛?

鄭三發 小明考試滿分600前後起起伏伏多次最後平均490,成績中等偏上。小清碰上了考試改革總分2000,多次平均730,排名不能說多低,反正老是在激烈的爭奪倒數名次。然後,一些人得出結論大清遠勝大明。 馬健雄 用古代人標準,括地千里,無大匪患,妥妥的盛世 用現代人標準,在2010年以前,中國沒有盛世...

畫押在歷史上存在嗎?如果存在有什麼依據?

李超字子躍 畫押,其實就是署名 簽字的意思。康熙字典 押 字條下 又歐陽修曰 俗以草書名為押字。畫押也稱 花押 簽押 署押 花字 花書 等等。畫押使用範圍也很廣 公文 契約 私人信箋 藝術作品署名等等。其實,畫押的作用和印章和現在的 需本人簽名 一樣,是一種防偽措施,也是一種辨認方法。古代很多名人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