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攻打秦國為什麼只從函谷關和丹陽地區攻打?

時間 2021-05-31 16:38:06

1樓:饞包包我們走

本私貨大王包包又一次不請自來啦~

一般來說,想自「廣大山東地區」攻入相對封閉的關內地區,常用的路徑有兩條:黃河南岸群山間的崤函通道與溯丹水而上依舊在群山間的藍關古道。

但凡事總有例外……

依舊回不了家沒法查書,憑印象隨便舉點太史公的記述吧:

早先的魏人與後來的趙人都曾有過經非「常規黃河渡口」直接渡河發起攻擊的計畫或者嘗試:

(魏斯)六年,城少梁。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出其民。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里。

(據說最先突破秦軍沿河防線的居然是大改革家李悝,然後他老鄉吳起才進一步吞併河東)

魏世家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於是詐自為使者入秦。

(這計畫其實有點點扯,所以止步於計畫狀態)

……(趙悼襄王)四年,龐煖將趙、楚、魏、燕之銳師,攻秦蕞,不拔;移攻齊,取饒安。

(老壽星帶隊的聲東擊西式合縱,齊人:莫挨老子)

趙世家(秦王政)六年,韓、魏、趙、衛、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

秦始皇本紀

而來自南邊兒的攻擊主要是由楚人發起,同樣並不總是朝向武關道:

始楚威王時,使將軍莊蹻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

(照說應該是頃襄王派的兵,然而秦楚隨即在黔中拉鋸起來,莊蹻同志只好勝利轉進滇池方向去遼)

西南夷列傳

(楚頃襄王)二十三年,襄王乃收東地兵,得十餘萬,復西取秦所拔我江旁十五邑以為郡,距秦。

(有意思的是東遷後的楚人對故都似乎興致不高,僅僅滿足於對秦南郡的側翼牽制)

楚世家總之這些嘗試不很常見,而且大多廢於中途(甚至萌芽狀態),相比之下也並未取得比咣噹將軍(匡章)選擇的傳統路線更好的攻擊成效(破函谷關後秦割地求和),但依舊證明了:要想在關中高枕無憂,遣強兵據守武關-藍田與函谷關-陝兩條狹窄通道固然很好,但並非無懈可擊。(劉邦:

別看我,我只是想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為什麼戰國時期秦國的權力交接會如此平靜(至少史書上沒有記載),當各國因為權力交接而導致國力衰弱 興衰更替時,整個秦國一直保持著國家政治權力的穩定,國家實力一直在穩步上公升?

我家娘子最少年 宰相制度與律法政治的不斷穩定促進了與君權的相互磨合,從而達到了政權的穩定。而其餘國家,或變法失敗,權力嬗代的巨大失誤造成了政權的不穩定性,如楚國 南韓,或貴族政治導致了國家政治的死水一潭,如齊國,只有秦國完成了法權 相權與君權的三權合一與制衡,達到了整體國家政治的制高點,直到秦始皇要...

戰國時期為什麼東方六國明知道秦國才是最大的禍患,他們之間卻會進行相互攻伐?趁火打劫的事情非常的多。?

lliupeipei 因為中國歷史上在之前,還沒有用法家路線能夠統一全國的經歷。東方六國的君主門萬萬沒想到,千年一遇被自己趕上了。後世再走秦國路線的國家可就沒有那麼好運了。主要貴族國家迅速聯合起來,因為會發生什麼查查書都能知道。 什麼?秦國是最大的禍患?沒聽說過 秦國是最大的禍患?那打一頓 吧 呃 ...

戰國時期七國都有變法,為什麼只有秦國變法最徹底?

龍飛白水 去年朋友發了我乙個鏈結,講的是廉頗 負荊請罪 之後的事兒。順著一聊,就聊到了戰國時期變法的事情,就順手寫了一篇關於戰國變法的文章。鏈結如下,請各位方家指正。變法前秦國被魏國打哭,變法後魏國被秦國打哭! 江口洋介 秦國變法不是最徹底而是最持久所以影響最大,其實商鞅變法中大部分都在山東地區的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