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可以奠定兩漢四百年皇基?

時間 2021-05-05 20:36:53

1樓:建州讀書郎

仁義權謀詐力也許可以得一時之盛,但要老百姓真正感念你的好,還是要真正對他們好,不僅兩漢還有兩宋。

開國君主的氣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朝代的氣質以及氣數。

雖然從表面看劉邦是個嘻哈無賴之輩,但從其所作所為來看他是個有大仁義有大德心存有善的人格健全三觀奇正真性情的男人。有的人以為他就是靠著耍無賴搞小聰明的手段取得了成功那只能說淺薄了

2樓:湯姆上校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秦朝走了第一步,吃了苦頭,漢朝有了借鑑,而且轉型的陣痛都讓秦給吃了,漢朝自然要比秦輕鬆不少

當然這個劉邦自己後面歷代皇帝和能臣將相分不開的。

看了幾個,有些沒說的。

劉邦統的一天下,是乙個貨幣統一,文字統一,車軲轆統一,XX統一的天下。(秦朝因為搞各種統一而且計畫經濟還沒搞好所以沒了(尤其是貨幣,罪魁禍首)造成了可以稱之為『超級經濟大危機』的東東。)

3樓:西西弗斯

然而我認為並沒有什麼奠定皇基四百年這種事情。四百年的皇基只能由這四百年來的歷代統治者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單單乙個開國皇帝即使再優秀也是不可能的事。

即使雄才大略如秦始皇也是二代而亡,但其建立的各項制度卻延續了千年之久。這也說明即使你再有才能,能夠建立的合理的制度還是不能保證長久統治。正所謂「秦之失在政不在制」。

要想長久統治,必須處理好這二者關係。舉例說明,春秋戰國以來,郡縣制才是大勢所趨,但漢初劉邦卻實行郡國並行。郡縣是根本,封國是權宜之計,而權宜之計也收到一時之效,後繼者也逐步解決了分封制產生的問題,這才是長久統治的原因,所以這不是一代統治者就能夠解決的問題。

即便劉邦建立一套正確的統治體系,後代如果抱著」祖宗之法不可變」的態度也只能自取滅亡。事實上漢代的統治政策也是在不斷調整改變,是這個奠定的四百年皇基,而不是某個皇帝。

4樓:

六國貴族已經死絕,殘餘的反對政治力量不足以推翻現有政權。楚漢戰爭之後,六國殘餘的政治影響力大幅衰弱,人心思定。還六國本有的文化體系被始皇帝摧毀。

奠定兩漢四百年天下的不只有劉邦,還有始皇帝。劉邦的分封就惹了不少麻煩。

5樓:

劉邦的功績在於奠基開國,至於兩漢四百年的延續,則是此後各個階段的皇帝,尤其是在關節點上的文帝武帝和光武帝,與群臣謀劃乃至於社會發展的結果,與劉邦個人的關係不大。

具體說劉邦,雖然論私德可能算是「流氓」,但除去運氣,其行事為人的氣魄足以立國。例子有很多:比如從起事到楚漢相爭,劉邦自己不被打得灰頭土臉的時候不多,卻始終挺立;比如被完全打殘了不是找韓信相救而是直接奪兵……

再者,其任賢使能的決斷也罕有其匹。舉個例子,僅憑蕭何幾句話就拜韓信大將這事,不說得了韓信,想想蕭何的感受?而且漢初三傑乃至一般將領都有大量專斷的機會,劉邦雖然總有疑心,很多時候還明顯很不爽,但從行動上大都沒有直接干涉。

韓信說劉邦「善將將」,也不全是怕馬屁吧。

更重要的是,雖然泥腿子出身,看起來滿身痞子氣,劉邦一直很善於納諫。以對儒生的態度為例,作為乙個對儒冠撒尿這等事都幹得出來的真流氓,任用張良劉敬還可以說是因為他們的個人能耐,用叔孫通興禮法則相當於自己打臉。沛縣之後,劉邦幾乎沒什麼「任性」的事蹟——當然不是指上面提到的奪韓信兵權這類大事,而各種聽到好的建議分析馬上採納的例子到處都是。

為王稱帝,這最後一點大概是最難的吧,畢竟史書往往只記下那些根據日後結果看起來是對的的建議,而對當事人來說,日常收到的諫議更多的是那些說嚴重點要通往災難的。其他答案提到了漢初那些影響深遠的政策和制度,其中恐怕很少真是劉邦想出來的,甚至說不定他能完全理解的也不多,但最終都得到施行。

有氣魄,能決斷,善納諫,在群雄逐鹿之際,風雲際會,劉邦便成就了一代偉業。

6樓:陳楓

1、漢初高祖、呂后、文帝、景帝,都是不錯的君主,採用黃老之治,與民生息,在度過了包括異姓王造反、外敵入侵、呂氏專權、同姓王選擇等艱難時刻,劉家的統治已經深入人心

2、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建立起了君臣大綱,進一步從思想上為皇帝統治提供了精神領域的工具。

3、王莽篡漢,使得對劉姓統治的厭倦情緒得到釋放,但是王莽的理想主義使得其迅速失去各階層的支援。此時劉氏和高祖的號召力仍然很強,義軍起後,也都是擁立劉氏為帝。劉秀比較出色,最終平定天下,建立東漢,號稱中興,加強了劉氏固有天下的觀念。

4、東漢末皇權式微,此時劉氏臨國四百年,社會環境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世家大族拋棄劉氏,劉氏難以再興。

因此漢有天下四百年,功在高祖、武帝和光武帝。

7樓:金小光

劉邦善於識人用人。他殺掉了一批威脅統治的功臣,如韓信、彭越、英布,給後代帝王解決了不少麻煩。同時給後代留下了一批可靠的輔佐之臣,比如蕭何、曹參、王陵、陳平、周勃、灌嬰、夏侯嬰、張蒼、陸賈等,呂后、漢文帝所依仗的,也正是這批老臣。

平定諸呂,靠的也是這批老臣。

劉邦時,制定了良好的政策、規章制度,比如以文治國、對匈奴和親等。後世皇帝大臣,只需執行劉邦蕭何制定的政策即可,所以有「蕭規曹隨」。劉邦時,最早開始反思秦朝滅亡的原因(陸賈《新語》十二篇),從中吸取了很多經驗教訓。

8樓:陳志龍

我覺得是當時秦國的賦役嚴重,人民生活艱難,後推翻秦朝時就戰爭就死了很多人,之後劉邦和項羽爭天下,又死了一大批,戰爭時間長,生產破壞嚴重,生產力水平低下,百姓生活艱難,後來劉邦建立漢朝後,和後繼的皇帝都採用修養生息的政策,採取道家無為而治的方法修養生息,百姓生活有了盼頭,所以當時人們對漢朝的歸屬感還是很強的。俗話說打亂後就有大治,漢後魏晉南北朝,戰亂不到,到隋朝統一,又不是出了個楊廣太人才,也不會被後來的李世明撿了便宜,搞了個貞觀之治。後來的明朝也是,中國現在也一樣,沒有戰爭,人民生活非常不好過,就不會對乙個政權有太大的歸屬感。

只要大亂後的領導人會做點,不要亂來懂得修養生息,一下子就又是延續很久的盛世。歷史都是這樣驚人的相識,不斷的重複和迴圈。

9樓:朱松清

我認為是因為漢初採用的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治國政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文化上提倡清靜淡薄,寧靜致遠;

二、政治上逐步削弱諸侯藩王的政治勢力,對處在北方的匈奴採取無作為的防禦與「和親」政策;

三、經濟上不採取竭澤而漁政策,提倡勤儉節約,輕徭薄賦,以減輕對勞動人民的剝削,讓人民有乙個休養生息的社會環境。

----這不是我們現在追求的和諧社會嗎?

《道德經·三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道德經·四十八章》)嚴君平亦謂:"有為之為有廢無功;無為之為成遂無窮……覽天地之變動,觀萬物之自然,以睹有為亂之首也,無為治之無也。

」無為而治「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有神而治「 ---」順應天道自然「

10樓:偉浩

1,前三代皇帝很重要。一代開國,二代三代維持穩定,這時戰亂年代的人基本死光,新出生的人從小長在紅旗下,對皇朝的認可比較大,就會穩定多了。前期戰亂的人主要是習慣性造亂,和平年代出生的人,是官逼民反。

2,有秦朝過渡一下。前面是五六百年的亂世,就像隋朝一樣,從三國到南北朝,近千年戰亂不斷,然後出個隋朝過渡一下(讓大家思想上有個準備,馬上就進入統一的時代了),然後唐朝能站起來。

3,歷史遺留問題解決的徹底,外部的威脅很少了(比如秦朝復辟,項羽復辟,比如異姓王),鬥爭逐漸轉移到內部的爭權奪位(這打的再厲害也是內部的事,江山還是姓劉)。

11樓:朱繼玉

兩漢四百年,功勞不都在劉邦上,即使是漢初,也還有呂后/蕭何/文帝景帝等,每個人都功不可沒的,文帝當皇帝,勞累過度,46歲就死了,作為乙個大一統國家的黃帝,而且當時雖然國家比較疲弊,但作為乙個黃帝,每天操心過度,睡眠也就兩三個小時,真是難得啊!呂后人品不管怎麼說,但對執行國家政策,那也是一點都不含糊不打折扣的。

12樓:

歷史上毫無爭議的重量級作品《史記》出自西漢,當權者把司馬遷打入大牢之後卻依然能允許他在獄中對自己的統治評頭論足。我讀史不多,不知之後兩千多年還有沒有第二本,所見最多的只是對上個朝代發發議論,醜化醜化末代皇帝,為新朝服務。所以劉邦可以流傳下並不光輝的形象,而其他開國帝皇不會。

漢前文化,不好說不好說。

13樓:WALLE

我們看到的是政治家和政治家之間的陰謀,但是並不適用於政治家和普通老百姓。

其次,每個國君並不是親自直接管理國家,而是有很多大臣小吏來執行命令。所以老百姓並沒有直接接觸國君的機會。

第三,他和政治家之間的種種行為其實只能解釋為他並不受規則束縛。他不按常理出牌進行鬥爭,但是在治理國家的時候仍舊按照傳統規則。換句話說這些都是手段,懷柔,狡詐,無恥。

都是他站穩皇位的手段,而不代表本性。

14樓:

大多數政治家都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表現得得民心也罷,表現得有得也罷,都掩蓋不了其背後醜惡的嘴臉,李世民是明君吧?但他也幹出弒兄之事。有時候我反而欣賞劉邦的率真,不屑於用那層假道德的皮去粉飾自己,可能是自信吧,不過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劉邦身上確實有其過人之處。

為什麼兩漢流行玉衣下葬?玉衣的雛形又是什麼?會是西周的的綴玉幎目嗎?

高宇 玉衣是供皇帝和貴族死後穿的葬服,又稱玉柙或玉匣,是用許多四角穿有小孔的玉片並以金 絲 銀絲或銅絲相連而製成的。分別稱為金 縷玉衣 銀縷玉衣和銅縷玉衣。關於玉衣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東周時的 綴玉而幕 和 綴玉衣服 1954年至1955年,在洛陽中州發掘的春秋戰國墓葬中,屍體面部有帶孔的玉片,按五...

為什麼兩漢 兩晉,都是前面的稱「西(漢 晉)」 後面的稱「東(漢 晉)」?

其實西漢 東漢的說法是五代十國以後才有的。在此之前的古籍裡,多稱呼西漢為 前漢 東漢為 後漢 之後五代十國又出來個 後漢 這樣才有了劉邦建立的都長安的漢朝為西漢,劉秀建立的都洛陽的漢朝為東漢的說法。類似的還有稱北朝魏為 后魏 以區別曹丕的魏。至於兩晉和兩宋幾乎都丟掉了北方的半壁河山卻為什麼稱呼不同,...

為什麼都說曹丕篡漢,卻沒人說劉邦篡秦?

停一下停一下 因為秦始皇時期劉邦就不是秦朝的臣子了,他已經進山當叛軍了 後來又成了楚將,而義帝被項羽殺了,劉邦被罵篡楚的可能性也沒了 你這問題就像陳勝作為秦朝的官吏卻選擇造反,為什麼沒人說他不忠一樣 小奸小惡 高祖起義師,提三尺劍,斬白蛇,誅兇暴。曹丕?若是曹丕吞季漢 並孫吳混一宇內,或可在史書上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