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參話頭,如何參話頭?

時間 2022-01-03 13:17:39

1樓:信願持名

三關與見處

虛雲老和尚丁未(淨慧長老批註:丁未誤,應是丁亥,2023年)春在南華寺講開示

下手的功夫屢有變遷,唐宋以前的禪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徹悟了道,師徒授受不過以心印心,並沒有什麼實法不實法,平日的參問酬答,也不過隨方解縛、就病與醫而已。宋代以後的人們之根器就陋劣了!雖講了很多,一點也做不到。

要他放下一切,善惡莫思,但他一點也放不下,不思善就思惡,到那時,佛祖親臨亦無法可施。實不得已,採取以毒攻毒的方法,教人看話頭,甚至要咬定個死話頭,咬得緊的,一剎那間都不要放鬆他,才是得力處。又如老鼠啃棺材,啃定一處,啃不穿則不止,一旦啃穿了就有吃。

即是制心一處,以一念抵制萬念,以萬念的力量集中一處,總成一念,來參這個「是誰?」——或專參拖這死屍來行的是誰?或參坐的臥的是誰?

或專參父母未生前誰是我的本來面目?或參念佛是誰?或參拜佛的、持咒的、誦經的、穿衣的、吃飯的、起妄想的、動念頭的、講話的、歡喜的、靜的、動的、笑的是誰?

或專參本心是誰?或專參自性是誰?總而言之,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時時處處都要看住他!

看他到底是誰?究竟是誰?要參穿他、要抓住他。

這才是大丈夫看公案。乃至看屙屎、放尿的是誰?把他看到底,看他究竟是誰?

是佛?是魔?是心?

是眾生?以我不動的話頭如金剛王寶劍,佛來斬佛,魔來斬魔,心來斬心,眾生來斬眾生,即是要綿綿密密地參去,惺惺寂寂地看住,看他到底是誰?是我?

不是我?我字是這個的代名詞,實非真我,連真我的念頭尚不可得,然則究竟是誰咧?要有這樣的疑情才有進步。

要通身都發疑情,才算是真參實學的功夫!

發真疑情方有辦法,一到機緣成熟時,看清了、參透了,忽然惺惺寂寂的化境現前!即是頓寂寂底,駭悟大徹!即是悟寂的化境,哈哈大笑而已,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許人知。

到那時天人盡忙煞了,天龍八部互相報曰:「人間某比丘今日成道!都去散花供養嗎?

求說妙法!」這樣一來,已打破了本來的面目,已得了深深的見處。未破本參的禪德有這樣的徹悟,是破本參的見處;破了本參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透重關的見處;透了重關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出生死牢關的見處;出了生死牢關的人有這樣的徹悟,是踏祖關的見處;乃至是八相成道、入般涅磐的大見處。

這樣的見處也不難、也不易,只要功夫純熟,大相應、大得力,就能做到。你們想要功夫大相應,先在跑香的時候返觀觀自心,自心本淨;返聞聞自性,自性本空,明明歷歷參到底!集中審問:

到底是誰?究竟是誰?大發疑情了,再登座參,更要深深審問,直到五蘊皆空了,身心俱寂了,了無一法可得,直見自性本體,這才是大好相應、大得力處。

從此以後,晝夜六時行住坐臥,身心穩寂,寂寂惺惺,寂參惺悟,日久月深菩提穩固,一旦大徹大悟,生死如幻了矣!到那時,才知道實無一關可過,塵勞佛事,幻化法門,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無修、無證、無作、無為,任他安名立號,喚佛喚魔,皆與本分上毫無交涉,到那時徹底明白老僧不騙你們。講的是假,悟的是真,除去真假兩頭,大家參看。

(摘自惠光法師《宗門講錄》)

2樓:智慧型女神阿庫婭

讓別人參話頭是為了轉移別人自認為自己的智商受到侮辱的注意力,你要是全部說完了,別人不僅不聽,還認為你侮辱了他的智商。達摩祖師說中土有大乘氣象可不是褒義,他這個其實也是話頭!

但這也說明了安穩的人生竟然要建立在種種無聊的圈套上。

3樓:清新丸子頭

正法眼藏,正遍知,遍行足,無慾丈夫!戒定真香,行香相如來,妙知見,都非禪宗參話頭,所得,參禪,還有一參,一禪,有相之法,如來本空具足一切,具足一切正知見!可用參禪!見笑繆講了!

4樓:百星

參話頭者,義在參,參者離妄,反聞聞自性,難不成真有個話頭可參麼?今世人逐於話頭以為智慧型,何異東施效颦,無非畫餅充飢!妄言:

本來無一物,妄想亦無,何來放下?試問:人本不病,然針石湯藥於癌症病人可是妄想?

病入膏肓而大言病為妄者豈不可憐!歪頭和尚念真經,真經亦歪。念與念者,非經,乃心!

無論是禪宗參話頭,淨土一彌陀,密宗咒加持,都是用乙個「妄」,統攝流轉不息的眾生「妄識大海」,參到參無可參,念無可念,咒無可咒之際,能與所齊銷,妄妄相撞歸於無,湯冰相澆化為空,自性現前。故不取法相,門門得入,法法解脫!

我等凡夫在生活中,都活在心純然投射中,以投射為自心。禪定中,無論以話頭、持咒還是觀想,都是借由心性的遍計所執性、與依他起的體性,將先前散亂的投射聚到一處,如同無礙流淌的流水在一處漩渦,所以定心一處的禪修必然顯發無量境界。因為心性的空無自性,一切顯發皆依他而起,一切依他起者為相。

正因後世不注重實修實證,導致大好禪門以心印心之法,淪為口頭禪,參話頭的表面功夫。你內心沒有出離渴望,想靠參話頭,解個公案來邯鄲學步麼?為什麼參都沒搞清楚?

而龍象輩出的密法,好一點兒的變成五花八門的薈供法事,不好的與民間跳大繩的巫婆術士們也差不多了。不從有實證境界者,眾生迷,誤一生。

-善知識

5樓:念不續

話頭,就是話的頭。一句話要說之前有個頭吧?就是參那個。

同樣還可以參話尾。就是一句話結尾的地方。

與什麼話無關。

就是話頭。

什麼是參呢?

參,這裡就是起了疑,在找,找啊找啊,找到了再守,再研究。。。。

參話頭,就是去究那個「一句話要說之前的那個起點」

6樓:道真

摘自淨慧法師

禪宗的公案,有些是直指,所謂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有些是借喻,就是借乙個比喻來說明問題。但不管哪一種,都離不開我們當下這個心。所以禪宗又名「心宗」。

像馬祖的很多開示,如「即心即佛」,就是屬於直指。「即心即佛」這個公案,直指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佛不二。臨濟祖師的「無位真人」,將真心與妄想區別開來了,也是屬於直指。

趙州和尚的很多公案,屬於借喻。所謂借喻,就是指東話西,不直接地跟你說破,實際上,就是要當下截斷你的思路,讓你前思後想不得、左顧右盼不得,從而當下轉回頭轉腦。所謂妙悟要窮心路絕。

通過這個借喻,使你的心走入死胡同,不能再往下思考了,好比前面就是一座銅牆鐵壁。比如說:僧問趙州:

「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趙州說:「庭前柏樹子!

」庭前柏樹子就是一道銅牆鐵壁。你怎麼去理解?祖師西來意與庭前柏樹子有什麼聯絡?

這是給你設立乙個銅牆鐵壁,堵絕你的意識,使你沒有辦法思考。因為思考得來的東西,都是比量,或者是非量,而不是現量。見性這個東西,一定是現量見到,而不是比量。

比量就是思維,屬於心意識的問題,生滅法。

像「狗子有無佛性」的這個問題,也是個借喻。它無非是要幫助你放棄意識思維,當下現量直觀自己不生不滅的本性。狗子還有沒有佛性?

趙州不直接說即心即佛,他只是給學人乙個銅牆鐵壁,斬斷他的思路,所以回答說:「無!」真是斬釘截鐵,讓你沒有思考的餘地。

一切眾生都有佛性,為什麼狗子沒有佛性?就在這個節骨眼上去起疑情,把自己的整個生命與這個疑情融為一體,在每乙個當下去切實地參究。這個參究不是讓你去思維分別,而是要把它當作乙個真正的問題看著它,它屬於一種現量直觀。

禪宗裡有一千七百則公案,所謂「一千七百則葛藤」,它基本上是在唐宋時形成的。像「祖師西來意」、「狗子有無佛性」、「如何是學人的本來面目」,等等,都是經常被人參究的著名公案。參公案是一種功夫,而不是知解。

比如,在參無字公案的時候,不是讓你用分別意識去找出它的原因,也不是讓你去念這個無字,而是讓你對這個問題起疑情,提起疑情之後,死死地盯著它看。盯住它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不起妄心,不起分別心,避免禪病,使自己的心心念念不離這個。參公案是直接從自性入手的,是一種離心意識參,這當中有定有慧,有止有觀。

什麼叫離心意識參?我們先來把心意識的含義弄清楚。「集起名心、思量名意、了別名識。

」同是一心,而有三名,作用不同,故名心意識。集起就是生滅,因為我們這個心是生滅不停的。參公案就是不要在生滅心上用工夫,不要在思量心上用工夫,不要在分別心上用工夫,在沒有任何出路的情況下去參,這就叫離心意識參。

離了心意識,就能做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銅牆鐵壁。

有人問,疑情是不是念頭。這要看你起不起分別,若是在疑情上分別,那就是念頭;若不起分別,就不是念頭。什麼叫念頭?

念頭就是你的心在不停地活動。疑情,從嚴格的意義上來講,它是要離心意識參,它不是乙個念頭,而是一念不生,或者說它要達到一念不生。念頭則是生滅不停,有來有往的。

參話頭應如何用功?就是要在三心不可得處用功。三心是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

心是生滅不停的,參話頭就是要在這個生滅不停的狀態下用功夫,從中體會那個不生不滅的。為了做到這一點,你必須把功夫永遠地用在當下,永遠地安住當下,觀照當下,不思量過去,不思量未來,不思量別處。人心好比一潭清水,沒有風浪的時候,就非常清澈平靜,有風的時候,就波浪起伏,渾濁不清。

沒有浪的時候,你心的活動就停止了。心的活動停止,並不等於是死了,而是靈明自在、了了常知的。

用功的時候,各位不要過多地去動心思維。過多地去思考這個、那個,這些都是妄念,都是心意識的作用。老和尚屢屢告訴我們:

要在心念未起處用工夫(所謂一念無生),要在話頭上用工夫,不要在話尾上用工夫。雖然這個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只要真正地把握了這種用功方法,其效果是非常好的。我們要在念頭未起的時候,盯住這個無字,把這個無字看成是乙個銅牆鐵壁,沒有任何空子可鑽,這樣你那個心才肯死下來。

古人講「打得念頭死,許汝法身活」,就是這個意思。

7樓:劉華

參話頭真的與念佛無異,都是同一玩法。

在參話頭的這一系列行為活動中,話頭不是重點,主要是通過參這一行為引發出的變化才是關注點。

通過參話頭,你的所有覺觀都不受到自我的主觀關注而達到本然的平衡態,而你的思維意識又高度集中而不會胡思亂思,或自然迷糊入睡。

這種狀態在某一點上,你又剛剛停止思考這個問題時,你會自動跳到別乙個狀態或引發出一種你從未覺知的境界。

8樓:護法居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我今當為汝等說法。初中後善。善義善味。純一滿淨。梵行清白。所謂六分別。六入處經。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

何等為六分別。六入處經。謂

於眼入處。不如實知見者。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於眼染著。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皆生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如實知見。

不如實知見故。生染著。

如是染著。相應愚闇。顧念結縛其心。長養五受陰。及當來有受貪喜。悉皆增長。

身心疲惡。身心壞燒然。身心熾然。身心狂亂。身生苦覺。

彼身生苦覺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增長。

是名純一大苦陰聚集。

諸比丘。若於眼如實知見。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

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見已於眼不染著

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著

如是耳鼻舌身意法。如實知見

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如實知見。

如實知見故。於意不染著

若法意識意觸意觸因緣生受。內覺若苦若樂不苦不樂不染

不染著故。不相雜。不愚暗。不顧念。不繫縛。損減五受陰。

當來有愛貪喜。彼彼染著悉皆消滅

身不疲苦。心不疲苦。

身不燒。心不燒。

身不熾然。心不熾然。

身覺樂。心覺樂。

身心覺樂故。於未來世。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悉皆消滅。如是純大苦聚陰滅

作如是知如是見者。名為正見修習滿足。正志正方便正念正定前說。正語正業正命清淨修習滿足。

是名修習八聖道清淨滿足。

八聖道修習滿足已。四念處修習滿足。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修習滿足。

若法應知應了者。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皆作證。

若法應知應修習者。悉已修習。

何等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所謂名色。

何等法應知應斷。所謂無明及有愛。

何等法應知應證。所謂眼解脫。

何等法應知應修。所謂正觀。

若比丘於此法應知應了。悉知悉了。

若法應知應斷者。悉知悉斷。

若法應知應作證者。悉知悉證。

若法應知應修者。悉知悉修。

是名比丘斷愛結縛。正無間等究竟苦邊。

諸比丘。是名六分別。六入處經。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我參話頭念佛是誰的時候覺察到妄念會將心心繫念的話頭覆蓋,接下來該怎麼思維?照是什麼?

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參話頭不是要思維什麼,它本來就是要用乙個荒謬的或解不出答案的問題把識神 唯識宗有六七八識的說法,記不清了 糾纏住,本心的光才有機會顯現。 嗷頭 覺察到妄念會將心心繫念的話頭覆蓋,這時候你起乙個念頭來看這些妄念,妄念自己走掉後,再把起的那個念頭放下,這時候可以參話頭了,參就是思慮 ...

參話頭認知的空性與禪定中體驗的空性一致嗎?

德遵普賢 佛講經說法就是自性的流露,佛經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佛經,什麼是禪?依據自性,依靠佛在經中的教戒,借假修真,用種種善巧方便為人演說利益眾生,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做到分別亦非意,空有兩邊都不住,無住生心,這就叫做禪。禪是從定中生出來的,把想的 說的 做的這個心定在自性 佛經之中,做到隨緣不變,不...

什麼是話頭?什麼是疑情?

秋沛 禪宗本質上還是佛法。宗下解脫本來也沒什麼奇特,並不超勝於教下,了解這點,再看禪宗也就一目了然。什麼是疑情?世尊當年為什麼要捨太子位出家?是因為輪迴生死大苦不得解脫,要尋覓一條道路出來,這條路是什麼?佛就是帶著這樣的疑情趨向解脫的。這種出離心是佛法上的疑情的基礎,而且時刻可以現量觀察是否得到了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