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學家可以不斷發現新的行星?

時間 2021-05-30 04:03:42

1樓:

因為行星在宇宙中其實是個較為普遍的存在而不是什麼稀有天體

恆星在形成過程中是很容易形成伴生行星的,你參考太陽系的八大行星大部分都具有衛星就明白了。

恆星系統形成的形態通常取決於其處於星雲期時各部分自轉的速度

自轉慢的部分會逐漸聚合並形成恆星,而自轉快的部分會逸散出去,自轉適中的則會處於各自軌道重新聚合並最終形成伴星或者行星/小行星/彗星/衛星

所以不誇張的說,銀河系中可能行星數量比恆星總數還多,只是觀測困難沒那麼容易發現而已。

發現大部分恆星都很容易,只需要利用各種望遠鏡捕捉它們發出的光就行了。而發現那些不會發光的天體就比較費勁,因為離的太遠,這些天體的那點反射光基本無法捕捉(光子到達地球的概率極低),你只能用各種方式去間接證明它存在。

比較常用的就是引力,如果乙個天體質量足夠大,就可以通過引力干擾到周圍其他天體的運轉,我們就可以通過被干擾的可觀測恆星的狀態變化來推測出另乙個天體的資料。很多恆星-白矮星的雙星系統裡的白矮星就是這麼被發現的,一部分巨行星也是用這種方式證明的。

除了引力還有很多方式,而且通常科學家也是會綜合多種方式來盡可能計算出最精確的資料。隨著現在觀測手段越來越多且越來越強,被觀測出來的行星自然也就越來越多了。

2樓:趙泠

在天體方面,擁有行星是恆星的常態,過去沒發現只是因為過去的觀測力不行。現在只要人類的觀測力提公升到能看清一批過去看不真切的恆星的攝動或檢測掩星,就有概率能夠發現或間接發現那裡存在的行星。說是新行星,其實大多很古老了,人家已經在那邊執行了數億、數十億年。

在技術方面,人類的科學技術在不斷進步,觀測力在不斷提高。儘管這個速度並不能讓憧憬星辰大海的人們滿意,詹姆斯韋伯望遠鏡都推遲十幾年了還沒公升空,但只要還有發展,就能支援不斷發現新的行星。

在從業者方面,由於這方面的科學家數量少、收集的資料多,大量的資料積壓著還沒處理呢。只要有人去資料堆裡翻找,總能找到新的。NASA已經使用人工智慧幫助篩選行星,並鼓勵市民科學家(缺少專業裝置但愛好科學的一般民眾)幫助處理資料。

而且,事實上小口徑望遠鏡仍能幫助尋找太陽系外行星。

你也可以參與這件事:

Citizen Science - Exoplanet Exploration: Planets Beyond our Solar System

為什麼科學家可以發現幾百甚至幾千光年以外的星系?

淋楓 當乙個物品反射或者散發出來的光進入你的眼睛的時候就算是看到他了,所以理論上來講人實際看到的物品與現實是存在時差的,只是時間很短很短而已。那麼幾百光年外的物品,雖然他反射或者散發出來的光從出發到進入我們的眼睛需要經歷幾百年的時間,但是人家出發早啊!那束光幾百年前就出發了,只是剛好這一瞬間被你看到...

科學家是如何發現空間維度的?

gypandaer 三維空間我們很容易理解,三維以上的空間我們是不是可以這麼理解,即 在三維空間基礎上加上變數,比如加上時間變為四維,在加上速度變成五維,然後以此列退直到加到26維 四維以上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數學範疇! 胡說的山東海鮮 人類發現空間維度只有兩個,你生活中的3維,以及另乙個。4維以及以...

為什麼西班牙沒有偉大的科學家?

武宗海山 南歐國家產生偉大的科學家比較少,別說西葡二國,就是義大利也比較少,義大利的諾獎科學得主遠少於荷蘭,丹麥,瑞士,日本。當然義大利也出現過無線電之父馬可尼。希臘就更別提了。感覺和南韓有點像,經濟發達,卻做不出偉大的基礎科學成果。諾獎個數和經濟是否發達是有一定關係的,歐洲是越往北越往西經濟越發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