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買電視手機時會看引數,但選購耳機時卻不看引數?

時間 2021-05-08 23:30:42

1樓:

太厲害了,你們,太強了。

鬼大佬選耳機都是看頻響曲線,

其中接近哈曼曲線者為佳,

鬼大佬說的哈曼曲線怎麼來的?

看看兩張圖的最後一句話。

我問你要我說你喜歡的曲線就是哈曼曲線本線,你就是哈曼曲線本線。

還是怕被噴,匿了吧。

2樓:Chay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買手機電視也不看螢幕引數的,基本上就是看看螢幕大小。 買音響不也看看喇叭尺寸嘛,4寸5寸8寸,買耳機還看單元數,或者看看喇叭大小,一樣啊……再說了,耳機也標了阻抗失真靈敏度這些引數

3樓:曲曉峰

我選耳機的時候也看引數的。

專門去醫院測過我的聽力頻率敏感曲線。

我的聽力曲線非常差,對高頻聲音不敏感。

所以,2000塊的耳機與15塊的耳機在我耳朵裡的響應都差不多,這方面的稅就可以省了。

建議大家也都定期去測量一下自己的耳朵,然後量身定製耳機。

4樓:木彥orz

其實我買電視也只看螢幕尺寸、解析度、重新整理率,然後預算內挑出幾個,去賣場實際對比看看,哪個看著不錯買哪個。

耳機不看引數我覺得有這幾個原因:

1 耳機廠家給的引數通常只有頻響範圍、阻抗、靈敏度、單元直徑這些,你通過這些東西根本看不出音質好壞,頂多看看好不好推。

2 頻響曲線一般廠家不會公布得自己去搜,而且要想通過曲線了解耳機的音質具有一定難度,還需要具備一定的相關知識和經驗。

3 看引數沒法看出這耳機音質的全部,就算如鬼斧大佬一樣對耳機各引數瞭如指掌,測評也依然需要結合主管聽感才能給出乙個較為中肯的評價。

所以還是建議有條件的帶上自己的前端去耳機店實際實聽,畢竟耳聽為實,耳機買來還是自己聽。

5樓:

感謝 @鬼斧神工119 提出這麼乙個好問題在臨時宿舍想要添乙個音箱,但是空間非常非常有限,於是乎選定長條形音箱,方便容易攜帶。在京東開始搜尋,發現一款48元音箱宣傳引數在百元以下算是比較高的,外觀低調於是就拿下了。

這是產品引數:

分離度大於40DB,訊雜比大於80DB,完全滿足了引數控哈哈哈哈

6樓:司馬非

個人感覺是耳機的主要引數都太不容易解釋明白。

比如說汽車,前後配重非常好解釋,大家都會吆喝一下(耳機的頻響範圍也是)。但是,汽車的壓縮阻尼,回彈阻尼就沒人提,然而這個才是操控的重點。

7樓:平均律

廠家搞一套特別明確的客觀評測標準,豈不是一點收智商稅的空間都沒有了。更何況,乙個客觀的資料體系的搭建也是非常耗時的,對廠家來說簡直是出力不討好,我花大功夫就是為了讓我少賺你們的錢?邏輯上就不對。

8樓:胡碟

大部分人對於用眼睛看的,比較能有直觀感受。譬如螢幕大小,色彩鮮豔,細膩程度,4K電視和非4K電視差別好大啊。

對於用耳朵聽的,很多非專業者,都聽不出啥分別來。

大部分人,包括我,都是聽歌聽個響,吃飯吃個飽,睡覺睡個香。

9樓:風往北吹

因為在選購耳機時,引數你體驗不出來,你只能分辨音色、音質,不過我說句實話,如果不是發燒友級別的,其實沒那麼容易分辨音質。

就好像我,在我手裡,999的耳機和99的耳機其實區別不大。

而在選購手機時,引數不好,是會比較影響體驗的。

比較明顯的就是執行速度、拍照效果、訊號等幾項了。

10樓:foureyes

自從我開了寫輪眼,加入了宇智波一族,1080p和2k,144hz,45和75色域這些還是能靠眼睛看出來的。

耳機,除非是地攤貨,不接示波器和頻譜儀,我真聽不出差距,不知道哪些引數對應的效果是啥樣的。

不過早些年,大家買電視手機不也只是看大小麼,等過些時候發展起來應該會更加好一點。

11樓:

選顯示器看引數也是扯淡。

同樣色域,色準的顯示器顯示效果可以天差地別。

前陣子買了兩台某品牌顯示器,同樣的面板,同一生產批次。我還自己按照同一引數校了色,都是6500k色溫,同樣亮度,ΔE都足夠小,色彩表現就是不一樣,放在一起的時候特別明顯,怎麼調都調不到一樣。

所以現在看到逼乎有人吹什麼某某顯示器或者某某手機螢幕好,什麼ΔE多小,色準多準我都覺得很搞笑。

至於耳機就更不好說了,不同廠家的調音千差萬別,光看頻響曲線是沒用的

12樓:夢羽靈泉

誰告訴你選購電視手機的時候人們看引數了?

誰告訴你選購耳機音箱的時候人們不看引數了?

看引數的人,都會看,不看引數的人都不會看的顯示器你直接能看得到大小,75的就是比55的大但是耳機,你比大?

13樓:奔流

以乙個無論是顯示器還是耳機圈都是小白的身份來回答:

一是商家宣傳,顯示器電視手機的引數商家都會標註在很明顯的位置,一眼就可看見。

二是顯示器電視手機的引數更易懂一些,耳機的引數我是真的看不懂。

14樓:scen5979

因為顯示器和手機螢幕的引數更直觀,比如解析度,色域,重新整理率都可以很直觀地反應出乙個螢幕的大概實力。就例如乙個4K解析度,144重新整理率,100%SRGB色域。就看這三個引數,就算你沒看過真實螢幕,你也知道這個螢幕肯定不差。

但是耳機音箱引數就不同了,頻響曲線一般人看不懂,還有阻抗,靈敏度,訊雜比,頻響範圍。就算你看懂了,也沒用,還有調音。每個廠商調音都不同,你沒拿到耳機,你很難想象得出出聲會是怎麼樣的。

簡單來說就是螢幕沒有玄學,而耳機音箱有

15樓:XZiar

大家對顯示器的引數的關注度其實也就停留在淺層,而且主要是因為TN的視角真的太爛——要是出個你個不坐在正中音調就會改變的音箱,相信大家也會引以為戒。面板型別大概可以對應到音箱耳機的振膜型別?

音響的頻響圖大概和校色報告是同種檔次的吧,但顯然顯示器在這一環節也是普遍缺失的。

現在你能拿校色儀給顯示器做評價、做校正,不知道現在人工耳能不能對音箱耳機做同樣的事情。測頻響應該可以,但不知道能不能自動生成eq。畢竟色彩拿RGB線性組合,可以做3D LUT調節,而耳機好像不能分離成三個頻(雖然RGB也是三個頻率的色光)……

普通人對著兩台顯示器看風景照,怕是分辨不出哪台校色不如哪台好,評價耳機也是如此吧。而恰好顯示裝置有公認的色彩規範用於校準,聲音裝置卻還沒有真正公認的目標曲線吧……

16樓:賤兮兮的老羊

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人買手機電視也不看螢幕引數的,基本上就是看看螢幕大小。

買音響不也看看喇叭尺寸嘛,4寸5寸8寸,買耳機還看單元數,或者看看喇叭大小,一樣啊……再說了,耳機也標了阻抗失真靈敏度這些引數,對於普通使用者來說,這些引數已經足夠足夠了。

螢幕也好音響也好,想通過資料完整了解乙個產品,必須有非常多不同維度的引數,而多維度引數解讀是一件非常專業的事情,普通使用者更應該關注的是體驗而非資料,就算一條耳機,整個資料標出來得一本了,完全犯不上啊

17樓:

其實最主要的是,聲音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很難直觀地進行量化…………聲音對於大部分消費者都是乙個很微妙的東西,這是乙個非常微妙很難以量化的東西,對於很多消費者算是必須要有但是能聽到就行的東西,你說這個高頻好人聲清脆,那個低頻很有力道重低音夠震這些東西,大部分消費者是感受不出來的。而顯示器、電視、手機等是非常直觀的視覺感受,大部分五官功能正常的人類對於視覺要遠比聽覺更加敏感,所以他們很容易能量化哪乙個引數的顯示器電視手機更好。

18樓:我永遠喜歡加藤惠

並不是,買手機看螢幕引數的可以說幾乎沒有(注意,是引數,很多人解析度都記不住的你還指望他看引數?),乙個公司恐怕都找不出幾個,電視顯示器恐怕也不會看很多引數,多看點「恰飯」文章,根據實際預算需求選個差不多的,有條件的可以實體店對比看一看,其實和買耳機不看耳機引數差不多。

19樓:哈哈哈

選購顯示器看引數差不多就夠了。

解析度、重新整理率、色域、色偏、對比度、相應速度。我一般只看這些,不用看評測也能輕鬆選購出好顯示器。

而且最重要的是,顯示器廠商也都會毫無保留地給出這些引數/測試資料。

但是耳機廠商的引數給得非常少,沒辦法通過引數完全判斷耳機的音質。

這是森海塞爾某款耳機的全部引數,你能看出個啥?只有THD這一項資料是描述音質的。

絕大部分耳機愛好者對聲學知識也一竅不通。這就導致耳機論壇上充斥著各種偽科學:核電水電區別、煲耳機.......

讓人不禁發笑。各種玄學一樣評測文章更是乙個字都不能信,魚龍混雜,水軍橫行,評測一百塊的耳機和幾千塊的耳機可以完完全全用一套話術。人家說這個耳機好就是好,消費者接觸到真機之前完全沒辦法知道耳機的音質。

這點讓我細思極恐,就算是一線城市,大牌耳機線下店能有幾個?

我辛辛苦苦拿的這點錢去幹啥不好?真不敢燒耳機。

為什麼乘坐有些飛機時會耳朵痛?

木頭 主要是脹耳或者壓耳導致的。在飛機上公升時,高度上公升快,氣壓急劇減小,導致耳膜內的氣壓大,耳膜外的氣壓小,形成了氣壓差,此時是脹耳的狀態 下降高度時,原理相反,是壓耳的狀態 航空醫學上稱作航空性中耳炎,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預防和緩解 1.捏鼻鼓氣法下降時用,空中不用,就是捏住鼻子鼓氣2.吞嚥法顧...

為什麼很多人總是在比較手機時不考慮手感和使用體驗只看處理器攝像頭什麼的?

Dexter 嗯.只看攝像頭和處理器,我尋思r11s這660的處理器和糊弄人的imx398的cmos,看了我更不會選r11s了啊,交智商稅嘛難道 先說結論 任何產品肯定看最核心的功能,智慧型手機肯定是通訊 基帶 和執行處理速度 SOC 最重要,剩下的才是拍照 螢幕 音質 解鎖 充電速度什麼的,再其次...

為什麼在與人相處時會覺得焦慮?

乙隻鹿 大概是因為希望與別人友好相處,但又擔心自己會被別人討厭?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們相互依賴 彼此幫助,即使是小朋友也知道與他人友好相處的重要性 不斷給別人留下壞印象有可能導致被孤立以及其他的不良後果,而社交場合中的焦慮感則可以幫助我們免於冒犯他人,並且避免做那些給自己帶來負面評價的事情。當然,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