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與人相處時會覺得焦慮?

時間 2021-05-05 14:18:52

1樓:乙隻鹿

大概是因為希望與別人友好相處,但又擔心自己會被別人討厭?

人類是社會性動物,人們相互依賴、彼此幫助,即使是小朋友也知道與他人友好相處的重要性——不斷給別人留下壞印象有可能導致被孤立以及其他的不良後果,而社交場合中的焦慮感則可以幫助我們免於冒犯他人,並且避免做那些給自己帶來負面評價的事情

當然,過猶不及,過於強烈的社交焦慮感往往會讓我們無法在與他人交往時表現得體,甚至給別人留下「這個人有點奇怪」的印象。久而久之,就會發生題主所說的,因為擔心自己的社交表現不合人意而開始迴避一些社交場合。

要改變這種情況,見效最快的除了吃藥之外,可能就是社交技能訓練了:

1.改變封閉性非語言行為。雖然並不一定是有意而為之,但在社交情境中感到焦慮很可能會讓我們採取自我防禦的姿態來面對社交物件,並下意識地用一些非言語行為暗示對方「離我遠一點」,比如迴避眼神接觸、神色嚴肅、身體向後仰或兩手交叉在胸前等。

儘管是出於自我保護的目的,但這些非言語資訊(包括與社交物件的身體距離、眼神交流、手勢、語調,以及音量等所傳達的資訊)卻會讓我們整個人散發出「生人勿近」的氣息,進而導致社交嘗試的失敗。通過改變封閉性非言語行為,我們可以向對方傳遞願意與其接觸或交流的資訊,從而提公升社交質量,以下是一些與社交焦慮相關的封閉性非言語行為:

向後倚靠著坐在位子上 -> 身子向前傾;

與對方離得很遠 -> 靠得更近一點;

迴避眼神交流 -> 適當的眼神交流;

交叉著手臂 -> 不交叉手臂或做一些手勢;

緊握拳頭 -> 讓手掌自然開啟;

弓腰駝背地坐著 -> 直挺地坐著。

談論一件事時,我們的講述詳細到什麼程度應根據對方的反應而定。根據對方的談話的詳盡程度,我們可以跟著TA的模式展開談話。在談話的過程中,需要尤其注意的是,我們要確保聽懂了對方的意思後,再做出回應,這時我們可以通過詢問相關的細節來表現對對方的興趣。

在某些場合中,我們還可以輕輕地碰下對方的手臂來拉近彼此的距離。

3.學會開放式提問。在聊天過程中,提問可以展現我們對於談話內容的興趣。

開放式提問是相對於封閉式提問而言的,例如,「你認為這本書怎麼樣?」與「你喜歡這本書嗎?」相比較,很明顯前者更能夠引出乙個詳細的回答。

具體而言,開放式提問指能夠引出詳細回答的問題,引導詞包括「怎麼樣」、「為什麼」,以及「以哪種方式」。相對的,封閉式提問是指僅能引出對方回答一兩個字的問題,常以「是不是」、「誰」、「什麼時候」、「什麼地方」、「哪乙個」等疑問詞開頭。

與封閉式提問相比,開放式提問更容易激發出更長更有趣的話題,以下是一些關於開放式提問和封閉式提問的例子:

週末玩得開心嗎? —> 週末都幹了些什麼呀?

你最喜歡的選手是誰? —> 你覺得這屆選手怎麼樣?

你做什麼工作呢? —> 你是怎麼進入現在這個行業的呢?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問題顯得太過開放,以至於有時回答起來會顯得很封閉。例如,像「你還好嗎」或「今天過得怎麼樣」之類的問題很可能只會引出對方乙個詞「很好」。

掌握了這些社交技巧,再加上一點點的演技,hold住一般的社交場合自然也就不在話下啦~

鹿鳴心理 | 尷尬、怕生、包袱重:社交焦慮真的一無是處嗎?

2樓:MC王子LGQ

交往絕對不是你乙個人的事……還有對方呢。

你老是擔心自己做了什麼會讓對方不適,難道是想誘導對方把責任都推在你身上?很明顯,對方第一不會這麼做,第二,你的思想負擔那麼重也會給對方造成同樣的困擾的。

或者換句話說,你這麼焦慮的同時,你把重心全部放在了自己身上。看似是為對方著想,實際上你的語言的出發點還是你自己。「我」怎麼做才能讓對方怎麼,「我」怎麼做才能不破壞對方的好心情……看到沒?

你其實把自己放得太重,當成了全域性的重心,過於擔心自己表現不佳而壓抑自己,關注點給對方的太少了。

如果真按你這麼來的話,對方很容易對你這麼想:「ta好拘謹(我猜的猜錯別打我)好緊張是不是我做了什麼讓ta開始防備我了?我表情太兇了嗎?

我是不是冒犯到ta了?我是不是表達不到位?我該如何緩和氣氛表示友好balabala……」呵呵,沒準你拘謹的同時對方也和你同樣這麼想。

作為乙個轉型中的社交恐懼症患者來答自己的感受

3樓:

都說吃虧吃多了,就適應了。怕吃虧,而不去吃虧,又怎麼知道自己適不適應,如何適應,多久適應,適應哪些呢?

上學的時候,我靦腆而又一直想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無奈,周圍的環境都是打架鬥毆,只能學做鴕鳥,壓抑著不甘心。

好不容易上了大學,想有一番作為,無奈長期的鴕鳥狀態極大的束縛了我。終日信心滿滿,卻又無所事事。

終於等到工作了,從職場小菜,熬到了能把握自己所處的角色。

想起剛進去乙個qq群學打羽毛球,別人剛糾正了幾次我的動作,我已經滿頭大汗,頓覺好尷尬。我想讓別人教我,卻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態度。怕嫌我笨,也怕嫌我不適合做這個。

想起剛開始同事聚會的時候,怕我說的話題別人不感興趣,也怕我接的話茬不和邏輯。我是該喜,還是該怒,大部分時候我都是呆呆的聽。想成為焦點,又不想以逗比的形象成為焦點。

慢慢的,會越清楚自己想要什麼,有多遠能達到。也或許是接觸的多了,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也該遠離什麼,也知道什麼會讓自己不爽。

離青春慢慢遠了,離適應社會近了,也一直在反思平衡點,或許如何如何,我就能在青春期裡游刃有餘了。然,這麼一想,忽然覺得我有過了很多,走了很遠了。

4樓:奚暢

在交往中,總想表現出自己不存在的特質,會讓你覺得很累,反過來這些偽裝會百倍千倍的變成自我懷疑和羞愧傷害你。

希望你不要曲解交際的真正含義。

Sunny,開朗的戰勝那個虛弱而總想偽裝的自己,展示出你最讓人舒服的一點,你也很舒服的一點,這是關鍵。不要妄圖用你的秘密來留住人,也不要妄圖用貶低別人來留住人。你要記住【傷害自己,用自己的血肉去換來的友誼不是友誼。

那是別人的負擔。】

當然啦,如果這些你都做不到,那就學會善於傾聽,多微笑,多學習,多充實自己,就算沒內涵沒本事,你也可以幽默而風趣。善良而勇敢。相信我,逗比的世界幸福度比悲觀者高很多,當然如何搞笑又不傷害人不傷害自己,這又是另乙個高深的問題。

希望您能自己摸索下去。遇見未知的快樂的自己。會是個很奇妙的體驗的。

私以為幽默是最廉價也是上帝給我們最好的賞賜。

就算你不能變得在人群中如魚得水,你也會在眾人悲觀時和自己開個玩笑,變得樂觀。重整行囊,自信滿滿的去迎接下乙個挑戰。

樂觀的人,身上是有光的。

而善良的人,都喜歡光明。

祝日安。加油!

交流是件很快樂的事,希望你把困擾變為快樂。

為什麼與人的相處覺得恐懼?

覺得這篇文章好像在說自己。我就是一到只有兩個人一起出去玩的場合就會覺得很焦慮,要是不能自信自己做什麼都會被原諒,就會連話都沒法好好講。不能放鬆,全程很焦慮。有時候會覺得是因為家裡對自己太嚴厲了,一方面溺愛一方面嚴厲。所以自己生活技能很差,更加讓很多人覺得自己做不好,經常被說,就更自閉了。嚴厲讓我沒法...

與人相處為什麼這麼難?

木易 因為彼此有所求,有執念。如果我喜歡你,只是因為你聲音好聽,笑容很美,就想聽你說話,看你笑。如果有一天離開了,於我而言,只是少了一件喜歡的事而已。嘗試理解每個人,乙個人,不是無緣無故成長為現在這個樣子的。但,理解,不意味著就要靠近。我理解你的自私,但我選擇遠離你的自私 我理解你的暴躁,但我遠離你...

請問在與人相處方面有什麼建議嗎?

時而想你 第一,非常重要的一點!不要在宿舍開麥大聲說話玩遊戲,特別是在休息時間!那樣真的特別敗好感!第二不要私自動別人的東西!不要私自動別人的東西!就算那個人跟你玩的很好,私自動別人的東西是很不禮貌的行為,如果那個行為正好被別人看見,會引發大矛盾的!第三該打掃衛生的時候一定要打掃,大掃除的時候一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