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一種語言很 土 ,是否有比較科學的形容詞?或是有語言學上的專有名詞?

時間 2021-05-12 23:50:26

1樓:華藏淨流

日語有個詞叫"地味",素淨,質樸的意思。雖是外國語,很有借鑑作用,"地味"或者"土味"應該是你要找的詞。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2樓:

是的,就是很土,我就是操著其中一門你舉的那些方言的人,你只要不對這些地區的人有地域歧視就行了,土就是土,聽起來的直覺就是第一感覺,何必掩飾,就像我還感覺上海話是一門聽起來比較急躁的語言,不軟不硬,雖然吳語常被人們說起來和日語很像,但我聽起來感覺就不怎麼像,日語聽起來比上海話簡單,有規律可循,上海話還給我的感覺比較急躁,還有我也不存在對上海的貧窮性的逆向歧視,語言的聽感就是直覺上的事,就像你列舉的這些比較土的,北方話,不用掩飾,喜歡就喜歡,討厭就討厭,就是直覺上的事,就跟有的人為什麼不喜歡看挪威的森林一樣

3樓:

有客觀因素,乙個地方經濟發達、文化前沿,詞彙量會比較大,用詞講究,確實會使語言變得美好。

但是,我覺得大多數情況下,還是主觀因素占多數。比如青島話,就是現在很紅的黃渤說的話,全國觀眾們感覺如何?不管如何,反正跟高大上扯不上關係吧?

但很多青島土著的感覺就不一樣,他們對青島方言(其實是源於即墨方言的一支)有種類似宗教的感情,不止是青島話,他們覺得啥啥都是他們青島好。

我自己覺得自己家鄉的方言有點土,尤其是看到電視新聞上出現家鄉方言的時候就想笑。但是幾乎所有外地朋友都覺得我們的方言好聽。所以,我覺得還是主觀影響更大吧。

4樓:以巳

你要的回答看樓上。我隨便說一句,我認為所謂的「土」,就是使用最多的音素卻只能表達最少的音節,按這種分類,北京話也算我意識裡的「土」。我接觸過的音節語言不多,摺疊也罷(不過我不知道什麼是摺疊,對知乎還是不熟)

5樓:

首先宣告:我不是來吐槽的。

其次,題主你可以不用「研究」這種區別了,南朝時候早就總結出來了:南音清舉而切詣,失在淺浮,辭多鄙俗;北音沈濁而訛鈍,得其質直,辭多古語。

第三:這話不是我說的,是顏之推說的,具有絕對權威性,今天依然如此。大家可以不用懷疑。

第四:我所知道的去古不遠、多合廣韻的方言在北方有陝北方言、晉中方言,豫中豫南方言,在南方則有南京下江方言、閩南語、廣西博白周邊方言。

第五:「土」其實是一種感覺,說穿了是是習慣問題。北京音在清代以前是邊鄙之音,今天聽慣了不也「雅」得緊麼?

然而你到許多農村去講北京話或標準普通話,大爺大娘們會笑,會覺得你要把舌頭咬下來的…都是感覺習不習慣的問題~

6樓:

哪有不土的語言呀!

方言土,那是不是外語洋呢?

美中國人覺得華盛頓以外的某些州的發音土。

英中國人覺得美音土。

法中國人覺得英語都土。

法中國人覺得魁北克法語土。

巴黎人笑話南方口音。

教法中國人學漢語的時候,專門說過方言和普通話給他們聽,他們覺得差別不大,反正漢語就是太美啦,太酷啦!

7樓:

我只知道義大利語的"土"在於省略掉了單詞的最後乙個音節,公尺蘭人會把整個單詞說全。而西西里人和一些其他南方城市的人就省掉了很多,我聽這種地方的人說話就覺得土得掉渣、很好笑。

8樓:

在中國,好多只聽過英語的人覺得法語很土。

而不少英語母語者覺得法語很「上流社會」。

我覺得英語發音很土,可不少其他人認為英語發音很「上流社會」。

9樓:

你覺得講的某種方言或口音"土「是因為背後將這種特定語言的人群和地區經濟文化上的相對落後。很明顯的道理同一種方言,市區的人覺得郊區口音」土「,甚至可笑。非常同意kiya柯的說法,聽不懂的話不可能覺得」土「。

10樓:

語音只是聲波,本身無「土」「洋」。只是某些方言片區經濟比較不發達,讓人產生了思維定勢,這裡相聲、小品、影視作品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相聲小品裡要搞笑,一般會用方言;影視作品裡要表現鄉下人進城,除了服裝就是方言。

這種思維定勢可能由於方言相似性而造成相關聯想,感覺那一片都「土」或「洋」。

11樓:屈功澤

儘管題主在題目描述中表示「土」是乙個客觀上的感受,並且他的感受不帶任何歧視,但是不得不說,這個「土」的概念就是基於經濟基礎和媒介影響給你帶來的主觀判斷。這與題主本人的是否有地域歧視是沒有關係的,這是構成個體認知的一種共識性的主觀判斷,與你本人的素質無關。

12樓:

「土」這個概念還是需要乙個較為清楚的界定。

我比較關注的首先是語音學特徵是否在這個過程中扮演某種角色,比如可否設計乙個實驗:分別用普通話和某方言(或被我們普遍認為的兩種最土-最不土方言)朗讀幾組對話,然後拿給德國學生來聽。事先給他們幾組與「土」相關的對比特徵,讓他們對講話者進行特徵對應。

看看他們的選擇結果和我們的預設有怎樣的差異

13樓:賀詞

方言是地域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吧。語言「土氣」即是地道。之所以土一般跟本地區的經濟發展之後有關,誰會覺得粵語土呢?

都覺得吐不想講方言的話,這個地方的特色很快會被其他區域同化。最醜的也是最美的。 留住「土」留住那方特色吧!

14樓:布丁Papa

儘管理智上,「土」的說法很難讓人接受,尤其是相關地區的人;但是個人感覺上,的確會有這種差別。為什麼小品、相聲裡,喜歡用某幾個地方的方言表現某些角色,就是為了迎合大眾的某些看法、感覺;另一方面,我們也很難找到用北京、上海、廣州方言來表現那些看法、感覺。所以「土」的感覺,的確是存在的。

那麼什麼是方言的「土」呢?個人看法:語音語調,過於急促、尾音過長、鼻音過重等等;

用詞,詞彙量過少,或過多過於活潑,疊詞、擬聲、嘆詞等詞較多;

原因,我覺得是和乙個地方的經濟、社會、教育發展水平離不開的。商業、學術氛圍,傾向於使用語音平和(甚至單調)、詞彙量豐富的語言;反之,喜歡用語調的誇張來彌補詞彙量的不足,或者用疊詞、擬聲、嘆詞等彌補,所以「土」的方言,往往也是用詞、語音語調非常活潑的方言,這些特色的喜劇因素比較重,所以被小品看中。

15樓:

個人認為這個」土「的感覺不光是由於聽覺習慣的問題,而主要是:

一方面,某些方言本身固有沿襲的在語音,語法上的特點不合現代人的審美感覺;

另一方面,即使對同一地區的方言,也會感覺市郊的方言比城市的更「土」,也許是因為教育和文明發展相對較落後的地方在語音和語法上會更為粗糙,原始,教育和文明相對發達的地方會對原始的,相對粗糙的東西進行如吳思揚所說的"加工,融合「,使之更為精細,和諧。

所以我認為這個「土」用郭家寶所說的「「原始(primitive)」來形容是比較準確的。

16樓:吳思揚

是否可以用「源生」和「加工」來區分?

根據地域特點自然形成的語言和發音,總會在另一波人群的印象裡聽起來比較「土」,因為發音聽不習慣,甚至可能有本語言從沒有過的發音方式,這一類發音的特點應該是「源生,自然」

而公認程度較高的發音比較標準的,都屬於融合式的,經過數個階段的融合和加工,將各地域之間的「不土」發音融合並且固化,並經過數年以上的考驗,用時間積累認同感,這一類發音的特點應該是「加工,融合」

17樓:朱磊

我就是陝西人,偶然看到關於陝西方言的研究。說一下,陝西的「肉夾饃」就是古漢語的語法,「肉夾於饃」,難道能只看這名字就覺得陝西人沒吃過肉很喜歡吃肉嗎?陝西很多方言源自秦漢唐,粵語閩南語其實才是頑固主義堅持者。

至今還保留先秦,漢,唐,宋等等朝代的方言詞語。一層一層的就像一面牆,根基都看的到。

18樓:fans656

ni cai wa fie suo jia ai yao (翻譯:你在那說啥呢?)

注:晉南南南方言——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哈

PS:其實我覺得山西、河南、陝西這片的標誌性方言「中」很帶感呃~~~

身上有比較明顯的胎記,是一種什麼感受?

千鳥季 小時候因為眼睛上方的紅色胎記超明顯,同學給我起綽號 紅眼 hhhh 現在沒什麼感覺,因為胎記隨著長大就慢慢淡掉了,由紅變紫,不仔細看的話問題不大,看不出來。甚至覺得自己有胎記蠻好的,萬一被拐了,也挺容易被找回來的鵝鵝鵝。找一張比較明顯的,胎記如下圖 左臉從眼下到嘴角嘴唇上面都是棕色的胎記雖然...

人類通過科學方法認識世界的行為是否是一種 盲人摸象 的做法?

粟東聖 盲人摸象也得摸,每個人摸一點,湊起來即使看不到全貌也有個大概。就比如我們搞分子生物學的,乙個乙個基因乙個基因研究,總有一天所有基因都能研究完,湊齊了我們就會看到一些模糊的結論 晨曦之脈 這個問題應該屬於哲學和科學的交叉點,人類對世界的認知建立在模擬推理的基礎上,人類現在所有的定義及概念是以 ...

數學是一門語言,是一種哲學的低階形態嗎 是否應該存在一種更高階的語言科學,我們只是尚未發現?

楊玉 所有的東西都能用數學解釋嗎?所有的東西都能用哲學解釋嗎?所有的東西都能用神學解釋嗎?數學的研究物件是否都有限的列舉出來?數學的研究方法是否能有限的列舉出來?如果世界能用乙個矩陣描述出來的話,哲學是否可以描述為乙個特徵值那?學術描述成乙個特徵向量那?那麼這矩陣的特徵值,特徵向量是否唯一?如果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