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批評和表揚都要適可而止,你認可嗎?

時間 2021-05-08 20:57:44

1樓:FIRE THUNDER

對的,任何事物極必反,老子早就說了,過度的讚揚他會飄飄然,過度的批評人會壓抑。

所以兩者都要適中,畢竟行為是可以不斷矯正的,沒必要給太小的孩子說太多思想性的大道理,容易讓人偏執並且陷入更大的迷茫,可以通過各種創意小故事去讓小孩得到不斷的啟發和成長。

2樓:Amy月亮般的媽媽

批評和表揚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批評對於孩子而言,確實是讓他明白行為的邊界和底線的非常重要的方式,特別在孩子低齡時期,絕大部分行為的邊界是從父母那裡習得的。

而不是發現孩子偷偷拿錢以後,一頓打罵,說「年紀小小就不學好,你就當小偷呀,以後你還能有什麼出息……」這樣直接否定人格,貼負面標籤的話。

而表揚也確實需要注意方法,比如你真棒,你是最棒的這種話,容易讓孩子言行不一,過於依賴在外動力。

表揚的時候,立足與行為,上公升到價值觀和能力層面,是對孩子而言最有幫助的方式。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裡,肯定是可以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肯定孩子的行為,動機,肯定孩子的情緒等。

比如「孩子寫錯了作業題,發脾氣 」可以肯定孩子「想要作對題目的意願」。比如孩子「幫忙倒水,摔了茶杯」可以肯定孩子「想要照顧媽媽關心媽媽的心」。

肯定是培養孩子興趣和能力,給與孩子內驅力的重要途徑,可以多多益善。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情況下,都找到孩子在這件事情處理中值得肯定的行為或者動機或者情緒……給與孩子力量的加持。

3樓:Smart教育

家庭關係中親子、夫妻的相處如果懂得利用這種機制

就會使得親密關係得到改善,朝著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

如何利用積極的評判改善親子關係以及夫妻關係,利用讚揚的方式取代責備呢?

1. 控制讚揚與責備的比例。盡量多讚揚,並對對方的讚揚給予正面的回饋。

2. 抵抗自利偏差記憶,正視對方在婚姻中的付出,並表示肯定。多反思自己的錯誤,而不是指責對方,將注意力集中在對方的付出上,對方對婚姻的貢獻上。

3. 多去留意對方為婚姻所做的事情,不去忽略對方的優點,不去擴大對方的缺點。

用通融的方式讓每乙個家庭成員表達自己,當發生錯誤時,只針對特定的事實做責備,而不會牽扯到過去,更不會以此下惡劣的定義;慷慨的表達讚揚,對每乙個家庭成員公平公正,積極的回應每乙個人的情感需求,並尊重每乙個成員。

4樓:亦有讀書

教育孩子批評或表揚很多人走進了乙個誤區。父母要理解以下幾個點:

1. 批評或表揚是是否帶有控制性或者條件性,如果是,那麼這種外部控制,會損害孩子做這個事情或這個行為的內在動機

2. 批評或表揚的應該是針對這個行為或過程而不是結果3. 表揚或批評,強調的應該是價值觀而不是規則4.

表揚或批評應該是「既然...那麼...」,而不是「如果...

那麼....」,尤其表揚應該是一種額外的價值認同。

5樓:樹想綠洲 澤澤

教育孩子如果發現孩子有偏頗的跡象要注意恰當的方法教育孩子,聯絡實際講道理讓孩子意識到什麼地方做的不恰當,講道理的效果孩子能主動意識到問家長怎樣做好,就說明孩子有積極的態度面對家長的指導,也說明家長的方式是適當的,作為家長一定要將心比心,家長小時候希望父母怎樣對家長自己,家長就應該怎樣對孩子,切記不要打罵孩子,家長以良好的品行以身作則教育孩子效果更好。

6樓:布丁呢

認可,因為孩子也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可以適當的批評,但是一味批評會造成孩子的不自信,同時一直誇講孩子可以使孩子變得更加的自信,所以批評和表揚要相輔相成

7樓:喵喵口語

父母的眼睛只是看到了孩子身上的缺點和毛病,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點」而不及其餘,那是片面性,是「形上學」;同樣,父母要是只看到孩子身上的優點和長處,也不是全面看待孩子,照樣也不符合「辯證法」。過去信奉「不打不成材」的教條,一味批評,那是違背教育原則的;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一味誇獎,恐怕也不符合教育原則。

只是一味地誇獎孩子,從不批評孩子,那勢必就得有這樣乙個必不可少的前提:「孩子所有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都是正確無誤的。」而這樣的前提是根本不存在的。

如果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正確無誤的,那還要我們教育者做什呢?父母和教師不都成為多餘的人了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不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了嗎?

8樓:正宇居士

凡事過猶不及。因此,如果「適可而止」的意思是指「適當」、「適度」,我當然認可。

這是一句完全正確的陳述。

只不過我從這句話中似乎很難吸收到具體的營養成分。

9樓:上弦月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在教育孩子時,批評比表揚還要高深,這是一門藝術,用好了比表揚還有用,孩子犯了錯,如果批評時機不當,不僅達不到預期的教育警示目的,還可能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父母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批評與表揚更是一門藝術。

表揚要具體細小,要及時,趁熱打鐵,並且不要輕易給孩子一些做不到的承諾,不要在表揚中夾雜著懷疑,讚揚不要總是停留在孩子習以為常的優點上,而是要挖掘鮮為人知的優點。

批評和懲罰也要有藝術,不能打罵孩子,打罵孩子是最低階的教育方式,即便是要懲罰孩子,也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人格,維護孩子的自尊心,給他講明懲罰的原因。但是,懲罰也要適度,適可而止。

10樓:洛天才

我記得看過乙個案例,這是國外乙個案例,把學生分三個班

這三個分成三種教育方式:乙個班只有批評、乙個班沒有批評也沒有表揚、還有乙個班只有表揚

最後證明了,批評和表揚都可以讓學生進步,教育這件事,一定要因材施教

有些孩子一定要批評多於表揚,有些孩子一定要表揚多於批評。

還有這個適可而止根本就沒有乙個度,有點多餘了,每人都覺得TA的批評OR表揚是適可而止,所以就有這種說法。

其實我們根本就不知道對待某件事,對待某個孩子我們要採用什麼度,來批評和表揚。

就好像我認為我的教育理念是正確,而你認為我的教育是錯誤。認知不同而以。

11樓:小葉談育兒

完全認同,任何態度都要掌握乙個度。讚美、激勵、鼓勵等稱之為正向教育;打擊、批評、指責稱之為負向教子。兩者比例應該是7:3。前者佔70%、後者佔30%。

12樓:小釗1313

不認可,個人更認可:不批評,不鼓勵。批評會挫其自信,鼓勵會反而讓他覺得自己很差,有一種高位者對低位者的俯視。

不批評不鼓勵,是提倡用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當然這不是一種不管孩子,放任孩子的態度。當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即使提供援助,了解孩子的問題和動態,積極的提出建議和指導方向,最終的選擇權交給孩子,自己課課題自己負責。

父母和孩子既能和諧相處,又能寧靜和睦。祝好

13樓:劉天喜

什麼是適可而止?

一定要為孩子設定乙個不可突破的底線,碰觸底線就要懲戒。

獎罰機制是建立在底線之上的,孩子的每個行為都會產生兩種後果。

比如孩子某一行為可以獎勵10塊錢,同時需要懲罰1塊錢,就不能給孩子9塊錢。應該給孩子10元,再讓孩子主動返還1元。同樣得到9元,效果是不一樣的。

這才是適度,沒有底線就沒有適度。

14樓:

非常贊同這個說法。批評和表揚都是對孩子行為結果的反饋。讓孩子感受到他的行為得到了關注。

會對以後的行動更好的規範自己的行為,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只看到優點對錯誤行為不予糾正,會模糊孩子的界限;只看到缺點一味地批評會使孩子喪失信心。

但是表揚和批評也要講方式方法,更不能附加個人情緒。表揚要具體,讓孩子感受到值得表揚的具體行為,糾正錯誤也要誠懇客觀,不使用偏激的詞語,指責的話不說。讓孩子感受到鼓勵和批評都是出於對他的保護,都是出於正確有效地解決問題。

而不是發洩個人情緒。

15樓:肉肉麻麻

認可。批評和表揚,缺少任何乙個都不行。具體用哪個,什麼時候用,怎麼用,這就是一門藝術了。

我覺得原則性問題犯錯,肯定要批評的,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學會為人處世很重要。其他時候可以盡量多鼓勵孩子,給孩子更多自信和力量。

16樓:nanahyaku

同意。讓批評和表揚都成為成長過程中的常態,不讓孩子用過多精力去內耗,而是督促他們落實到行動上,去做,踏實走好以後的路。不要讓孩子養成為了迎合大人表演反思或者表演努力的習慣。

17樓:二姐育兒育己

認可

孩子依賴表揚,不表揚就沒動力,或者,聽膩了表揚,不在乎表揚。

孩子只做自己擅長,即經常被表揚的事,沒做過的或者覺得做不好的事,不去嘗試,怕做不好,沒表揚。

批評多了,傷害孩子的自信心,做事情更沒動力。

雖然過度表揚和批評容易誤入這些陷阱,但表揚和批評又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表揚教育,也稱為「賞識教育」

陳忻老師在《養育的選擇》裡是這樣定義賞識教育的:

真正的賞識教育應該是認清孩子的優缺點,激發他們的內部動力,對他們產生持續影響,而且通過我們的評價方式,讓孩子逐步學會恰當地評價自己。

只有如此,才不會產生依賴表揚,不能面對挑戰這些問題。

陳老師的這個觀點,我很認同。

以下幾點可以參考看看:

1、以「成長型思維模式」為出發點。

在表揚孩子時,重點關注孩子用心做事的過程,而不是籠統地說一句「你太厲害了,你真聰明,你是最棒的。」

「成長型思維模式」是德韋克提出的理論,這個思維模式的本質是「歸因」,即因為什麼原因,而把一件事做好了。

德韋克他們對「小學生怎麼歸因他們的成績」做了十多年的研究。

發現有些孩子把他們的成績歸因為能力,而能力是會不斷變化的,是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而提高的。這些孩子在考試考好時,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努力了,能力提高了,進而考好了。而如果沒考好,他們會重新審視過程,找出沒考好的具體原因,針對性加強,下次再改進。

這些孩子都是具備「成長型思維」的孩子。

反之,還有些孩子,他們如果考好了,認為是因為自己聰明或者運氣好,而如果沒考好,又認為是自己太笨或者運氣太差。

總之,他們認為不管考好還是沒考好,都是固定不變的,而能力也是固定不變的。

這類孩子的思維就是「固定性思維」。

德韋克還專門寫了一本書來講這兩類思維模式,叫《終身成長》

2、具體而真誠的表揚孩子。

不要千篇一律用「棒,厲害,聰明,了不起」這些詞彙,多觀察觀察孩子,找到屬於孩子的閃光點,以真心欣賞的態度來表揚孩子。

不要說,沒發現孩子有什麼特別厲害的地方。每個孩子都有閃光點,用心觀察,一定有的。在尋找孩子的閃光點時,不要只拘泥於學習這方面。

運動,記憶,注意力,情緒,與人交往,語言,禮貌,衛生……只要是閃光點就可以。

孩子是通過大人的評價來不斷認識自己的,大人在客觀而具體的評價孩子時,孩子也在學習如何客觀而全面地評價自己。

在觀察之後,把自己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如實地反饋給孩子就可以了。

3、別只盯著孩子的一點,拼命表揚。

雖說要找到孩子的閃光點,但孩子身上絕對不止乙個閃光點,有些閃光點是慢慢顯現的。

如果總是刻意強調乙個閃光點,可能會讓孩子過於依賴這個優勢,而忘了自己還有其他優勢,也不利於孩子建立全面的自信。

孩子的自信是需要建立在做好一件又一件事情上的,而不是只做一類事。

4、不拘泥於形式。

前面說要少用「棒,厲害,聰明」這些籠統的詞彙。但也不要害怕用,有些時刻,這麼乙個簡單的詞比一大堆具體的表揚更有效。

總的來說,只要不傷害孩子的「成長型思維」的本質,只要能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想怎麼表揚都可以。

好多時候,乙個 ,乙個微笑,乙個親親,乙個摸摸頭,乙個擁抱,勝過千言萬語。

5、批評時,就事論事。

事情沒做好,不代表孩子也不好了。

切記不要用「你真笨,真沒用」這些傷害孩子自尊的詞彙來批評孩子。

批評也跟表揚一樣,需要客觀而具體,需要以成長型思維為出發點,讓孩子在做錯時,明白自己具體錯在哪,下次怎麼避免或改進。

不然,所謂的批評也只是大人自己的情緒發洩,除了表達自己的憤怒,沒起到任何積極作用。

最後再借用陳老師的一句話來給這篇回答做個總結:

「父母用心觀察孩子,真心欣賞孩子,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要,稱讚其實是很自然的情感表達,不需要一定的形式」。

我再補充一句:批評時,不要順著情緒自然流露,需要更理性客觀一點。

陳老師的這本《養育的選擇》裡還談論了很多關於孩子的問題,比如孩子的安全感,早教,敏感期,電視,規則,自由,脾氣,自控力,延遲滿足,挫折教育,快樂教育,聽話,創造力等。

不管哪個話題,陳老師的解答本質是一樣的,都不脫離孩子的發展規律,不脫離孩子的整體發展。

搞怪的孩子,到底是該表揚還是批評呢?

小尾巴狼 我從小就是這種手賤的學生啊!看看我的高中歷史書,猜一猜這都是誰。沒有提示了,就是個反派 其實畫教科書這件事在學生時代很常見,能理解但不提倡。我當初畫這些畫的時候,就是覺得好玩,想畫出來跟大家一起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如果你誇我有想象力,我會覺得很得意,下次畫得更起勁。但如果你批評我不務正...

對有問題的孩子批評教育和溫暖感化哪個效果更好?

程立勳 甜了放鹽,鹹了加糖,因材施教,對症下藥。沒有更好,只有更適合。當前一二線主流的家庭教育過於強調愛,而沒有規則。部分家庭又會貶低孩子或者過於嚴苛。這兩類中,前者需要更多批評指導,後者需要更多溫柔感化。心理學與家庭教育在實踐層面上是 私人訂製 的。 芊爸 這個不是重點,重點是你能了解孩子的行為嗎...

在批評教育孩子時,孩子總是轉移話題,這種情況家長該如何應對?

花開炎季 不用跟孩子講太多的道理,現在教學裡的內容就有很多道理,把書裡的道理也就是課堂上講過的拿來跟他講,比你硬搬來的道理他容易理解的多,而且更願意聽,我家孩子就是這樣。還有就是生活中看到的人或物跟他講也能接受,小孩子很簡單別講的太複雜 叮咚嘩啦顫 估計是你話太多了,越說自己越激動,孩子嫌煩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