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韓為什麼算是戰國七雄之一?

時間 2021-05-06 00:46:47

1樓:lvjjing

戰國前期除了七雄也有其他諸侯國,中後期被七雄所滅,七雄之所以能從春秋諸國中脫穎而出,除了國力確實比其他諸侯國強大之外,還往往經歷了較大的改制,也就是變法,七雄之外比如稱霸一時的吳越提公升國力的方式仍然在傳統的鼓勵生育上。

秦國商鞅變法變得最徹底、最成功,國力提公升最大,所以秦國是笑到最後的那個。

南韓也有變法,申不害變法,但是主要是在馭人之術的層面上,所以效果一般,弱於其他六國,但明顯強於其他諸侯國。

比較有名的還有趙國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國力軍力大增,之後跟秦國硬槓了好幾十年,甚至趙武靈王都有滅秦的計畫,只是這個政治白痴後來自己把自己作死了。

還有楚國的吳起變法,到最後死前還拉了一大幫楚國貴族墊背。

2樓:八月之光

因為戰國時期的人認為它(南韓)屬於戰國之一,至於為什麼戰國時期的人,認為南韓應該屬於戰國,那肯定是南韓在當時具備戰國的實力(無論合縱伐秦,還是秦國連橫,都有南韓在)。具體可以看看《戰國策》,

3樓:激昂的孫策

韓……地方九百餘里,帶甲數十萬,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谿子、少府時力、距來者,皆射六百步之外。韓卒超足而射,百發不暇止,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

韓卒之劍戟皆出於冥山……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

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以韓卒之勇,被堅甲,蹠勁弩,帶利劍,一人當百,不足言也。韓卒之勇,天下莫能當。」(《史記·蘇秦列傳》)

在歐洲可以暴打羅馬人的存在

4樓:陳昱行

在初期來看實力很強阿,三家分晉時三家實力是半斤八兩的,而晉無疑是春秋時代第一強權,他是沒有真的超級風光的時刻,但如他人說道,如果看整個戰國時期的平均實力恐怕還在燕之上

5樓:人在天涯

哪國強,哪國弱,都是相對的。韓雖弱,比宋國、魯國、衛國、鄭國還是強的多。

再說春秋時期,齊國雖強,田氏代齊;晉國雖強,三家分晉。

6樓:金石玉貝

南韓沒做過霸主,但一直在第一集團。

戰國前期,韓魏的巔峰期。這個時期南韓雖然沒有魏國那麼強,但也處在擴張期。

伐宋,到彭城,執宋君。

滅鄭,因徙都鄭。

先後擊敗兩個二線國家,確立了自己在中原的地位。

戰國中期,各國先後稱王。

《史記》戰國部分雖然很混亂,各國互相對不上,但以下重大歷史事件的時間是一致的:

前335年,齊、魏稱王。(《秦》《齊》《魏》)《竹書紀年》同

前328年,張儀相秦。(《秦》《韓》《趙》《楚》)

前325年,秦稱王。(《周》《秦》《楚》)

前323年,秦、齊、楚、魏諸侯執政齧桑會盟。(《秦》《齊》《楚》《魏》)

同年,燕、韓稱王。(《楚》《燕》《韓》)

前318年,五國攻秦,不勝而去。(《秦》《楚》《魏》《韓》《趙》)

同年,五國相王,趙獨否。(《趙》)

同年,宋自立為王。(《齊》)

前316年,燕讓子之國。(《燕》《趙》)

前314年,齊殺子之。(《秦》《燕》)《竹書紀年》同

前312年,丹陽之戰。(《秦》《齊》《楚》《韓》)

燕國、南韓雖然沒有加入秦、齊、楚、魏4個大哥的齧桑會盟,但是同年稱王,稱王時間比秦國也就晚2年,並在後來的五國相王事件中得到認可。趙國可能也得到了大哥認可,但遲遲不敢稱王。宋國無人認可自立為王。

除了宋國自嗨以外,另外七個國家就是第一集團了,儘管這個集團裡有強有弱。就像聯合國五常一樣,法國乙個投降國家,憑什麼列為五常?就是大哥認可。

南韓自己雖然沒打過啥大勝仗,但是跟著大哥走的幾國聯軍裡往往就有它。能進聯軍的名單,那就是它的本事。

犀首立五王,而中山後持。齊謂趙、魏曰:「寡人羞與中山並為王,願與大國伐之,以廢其王。」

進不了名單的,就是中山國這種,齊國羞與之同列。

7樓:子夜

因為戰國六雄不好聽啊,一不小心讀成戰國六熊了~

戰國七雄和春秋五霸一樣,是有對比的,現在為了便於理解和記憶,很多歷史都精簡了,春秋時,天下大小諸侯幾百個,戰國時大大減少,但晚期也是二三十個,戰國七雄就是從他們裡面拔出來的,現在我們看劇,南韓老是受夾板氣,主要是他欺負那些名字都消失了的國家那段,歷史省略了。

為什麼魏國圍攻南韓,就是因為申不害變法以後對外擴張,讓魏國感受到了威脅。

8樓:衝之星雲

雖然南韓實力在戰國七雄中屬於較弱一檔無人質疑,但它依然擁有比其他小國明顯高一檔的實力。確確實實參與了戰國時期許多的重大歷史事件。

南韓刷的重要存在感

首先是三家分晉,趙氏、韓氏、魏氏滅了智氏,春秋一霸晉國名存實亡。至西元前403年,三家被封為諸侯,也意味著南韓正式立國(趙、魏都是響噹噹的七雄,你確定不給南韓也整乙個嗎?)

戰國前期,三晉關係還算良好,經常跟大哥魏國一起行動共禦外敵,東伐齊,南攻楚,西逼秦(南韓:小趙咱倆跟著魏大哥混,共存共榮,一起稱雄吃肉!)

後來,三晉開始內部爭鬥,互相攻伐。前期的強國魏國在兩場大戰中元氣大傷,分別是:魏攻趙、齊救趙的桂陵之戰(圍魏救趙),魏攻韓、齊救韓的馬陵之戰(著名的減灶誘敵,孫臏誘殺龐涓)

整個戰國時期,南韓與其他六國合縱連橫,縱橫捭闔,參戰無數。秦國崛起之後,因韓、魏距離最近,視為心腹大患,於是連年攻伐,不斷蠶食。前335年秦伐韓,前318年韓等五國伐秦,前317年秦伐韓斬首八萬,前316年韓伐秦,前314年秦敗韓,前308年秦伐韓斬首六萬,前303年秦伐韓,前296年韓等五國伐秦,前293年韓魏伐秦,前291年秦伐韓,前286年秦又伐韓,前264秦又又伐韓斬首五萬,前263、262、256秦又又又伐韓。。。

雖然韓對秦輸多贏極少,但這也證明了南韓的實力,能被打這麼多次還跟小強一樣活著。真要是那種實力差的小國,怕是打個一兩次就滅國了。

戰國末期左右整個天下局勢的秦趙長平大戰,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卒,也是因南韓而起的。

南韓與其他國家實力的對比

與其他六雄比,南韓帶甲三十萬,秦、楚帶甲百萬,魏、齊、趙、燕也都是帶甲數十萬。(這個數字是加了民夫後勤人員等等的而且可能有所誇大,這裡比較的是相對值)南韓雖較弱小,但也能跟別人剛剛正面,也不會一戰就徹底沒了元氣。

南韓的科技點是列國中最高的之一,手工業、冶鐵業發達,史稱「天下之良弓勁弩皆從韓出」,射程能達八百里開外(錯了,是公尺)。南韓的劍異常鋒利,號稱「陸斷牛馬,水截鵠雁」。

在紛紛變法的大潮中,南韓也緊跟潮流,實行了申不害變法,強調君主的統治之「術」,對任用、考核、監察大臣提出了一套改革方案,也確實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南韓的實力。

南韓位於今天河南中部和山西南部一部分,雖然地域較其他六國小,但卻都是膏腴之地,地處交通要道,物產豐富,都是有效土地。當時「與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於宋」,南韓比宋國要大,土地跟宋國一樣精華。

其實,南韓發展的最大問題就是它位於諸侯之中,身處四戰之地,沒有發展空間。前期韓、趙、魏基本實力相當,而趙國可以往北、齊國往東、楚國往南、秦國往西攻打少數民族,拓展土地,位於中間的韓魏卻不能。這也是魏國雖前期強勢,但後期乏力的乙個原因。

順帶一提,缺乏發展空間,也是春秋時期的一些強國後來慢慢沉淪的原因。如本來處於中心區域鄭、魯、宋這些國家,卻逐漸被外圍的國家超越。

與六雄之外的其他國家比,南韓滅了鄭國,跟宋這樣的小國單挑也是來乙個打乙個,實力明顯強於他們乙個段位。最終,南韓一直撐到了戰國的最後十年,成為了風雲變幻中乙個有名姓的參與者。

9樓:阿登

南韓這個國家是乙個奇妙的國家,對秦有三計,搞出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三大政治烏龍。第一計:禍水東移。向趙國獻出上黨險地致使秦趙長平大戰。

第二計:肥周退秦。支援周國兵馬煽動周國合縱抗秦致使800年周國正式宣布滅亡。

第三計:水工疲秦。讓當時天下最厲害的水工鄭國去秦國修渠想以此來使秦國國力衰減,結果鄭國渠修好國富民強之後秦國東出第乙個滅的就是南韓。另外鄭國渠現在都在使用中。

10樓:瘋子

簡單點說,被秦在後期滅的有一定實力的,才有資格稱雄,早期不行,比如巴蜀。沒實力不行,比如周衛,除了秦以外,互毆掛了的不算,例子太多了。

11樓:崖山遺脈

看他們說了一大堆都沒說到點子上,這事情是這樣:

撐到最後的七國都是大國,除了秦本身,都和秦正面剛過,並被秦直接所滅,那才叫七雄之中。

至於衛,那太小太弱,沒存在,可以忽視,別藉此和我抬槓。

12樓:飛軒逸

簡單來說,到周朝滅亡時,就剩下這七個國家了秦末六國復國時,有他,對漢朝有影響

能活到最後的,都不是簡單的,周朝八百諸侯能記錄下來都不算多,強弱是相對的七雄

合縱連橫有它,三家分晉有它,五國伐齊有它,六國復國有它,史記世家有它,怎麼就不能是七雄了

13樓:唯留刺骨寒

該問題同樣可以換成法國憑什麼可以位列五常?

說句難聽的,能常賭常輸也是要有資本的,就南韓後期那持續性地失血還能撐到最後一波被秦國收割,勁韓還是勁韓。

14樓:大公尺粒子

首先七雄的稱謂肯定不是在當時就存在的,一些概括性的簡稱縮寫都是後人給定性的。南韓能被後世認可,很重要的因素一定是後世有人傳承和代言。

首先南韓當時的國力肯定可以排在比較靠前的位置,畢竟佔據了中原富庶的地區,即使不是第七,也不會差太多。

另外乙個就是南韓對後世的影響不小,秦末就有貴族以南韓的名義起事,並且最終位列18諸侯之一,但是以宋國,衛國,鄭國起事的就鮮有記載,可以說沒有什麼影響力。南韓的後人在亂世末期表現也十分突出,代表人物就是韓非和張良,乙個是思想的巨人,乙個是人臣的巔峰,對後世的影響不言而喻,對於修史的文人來說,自然也可以順理成章的認可了他們的源頭。

15樓:江口洋介

戰國七雄的門票就是長期維持在萬乘之國或者相當於萬乘之國的國力。在全民皆兵的戰國時期,就是總人口的三分之一為可以應徵的預備役或者服役者。一乘兵力為車兵三人和步兵七人。

既起碼可以出動十萬人才有能力搶這張門票。

南韓在僅在伊闕之戰中損失十萬人以上(韓魏聯軍共二十四萬人)而齊國攻滅鼎盛的宋國時,宋國仍然僅為千乘之國,雖然北取齊國五城,東取魏國八城,南取楚國淮北。卻是曇花一現,沒有時間吸收民力,主要仍然是依靠睢陽、彭城一帶老宋地,雖宋國被譽為「五千乘之勁宋"即只有五萬人左右。當時體量仍然較南韓不如。

直到穎川之戰,南韓滅亡時仍然有十幾個大縣,所以南韓仍可維持在七八萬人的水平。

戰國七雄實力排行

秦 魏 楚 齊 趙 韓 燕 秦最終滅六國,為第一。魏在前一百年佔優為最強,是除秦以外唯一曾對所有其他國家佔明顯優勢的國家,排第二。楚國領土遼闊,在春秋時能與晉抗衡,強於齊國,排第三。齊國曾與秦並列最強,排第四。趙國曾是僅次於秦的第二強國,排第五。南韓在滅智氏後力量基礎應該接近魏 趙。雖然韓後來多次被...

為什麼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和南韓沒有存在感?

因為這些齊魯,荊楚,燕趙,等等,都是別人起的稱謂,而不是自稱。那麼是誰,給這些地方取了這些名字或者外號的呢?答案當然是歷史上一直佔據話語權的中原!那麼,中原是那裡呢?中原就是 沒有存在感 的魏韓之地 自己,是不會給自己取外號或者代稱的,對吧。 王靖海 帝國時期使用的秦 齊 晉 楚 趙 燕 吳 越等區...

為什麼戰國七雄中只有南韓歷代沒有作為國號的?

靜靜時光 韓 這個國號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西周初年,當時周王封他的兒子為韓侯,封地在韓。但這個韓在西元前757年被諸侯國晉給滅了。韓 再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期,西元前457年,韓 趙 魏三家分晉。當時韓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裡面實力最弱的國家,在夾縫中求生存。西元前230,秦國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