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春秋五霸是五個君王,戰國七雄卻是七個國家?

時間 2021-05-07 06:44:24

1樓:放辣加香菜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不過既然不知道題主是從什麼角度來詢問的,那麼筆者姑且從自己的方向談一下自己的理解。

這個方向,可以用「大義名分」這個詞來解釋,從這個層面來理解的話,春秋和戰國最大的區別實質上在於他們應對周天子的態度。即使孔子反覆嘆息春秋時代是個禮崩樂壞的亂世,但乙個」霸「字還是足以說明春秋的亂世中,各個諸侯國約定俗成的政治準則依然是尊王主義。成為霸主而非直接僭逆為王,以力量使敵對者順服而非直接將其誅滅,這是「春秋五霸」共有的特性,也是在周禮所構建起的華夏第一國際秩序下最後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

而戰國時代則截然相反,「三家分晉」與「田氏代齊」事件真正意義上將周王室的權威抹殺的一乾二淨,周天子攝於威權和實力,親手將同宗姬姓的晉與親藩姜姓的齊送入墳墓。這讓從春秋時代延續下來的諸侯強國親眼目睹了「大義名分」和周禮秩序的潰滅。天子的招牌已然無用,實力才是通行天下的護身符。

所以戰國時代的「七雄」,象徵著諸侯國徹底擺脫意識形態上的束縛,開始走向擴張和弱肉強食之路。這才是孔子的歷史觀和社會語境中真正的禮崩樂壞。

以此來解釋題主的問題,那就是五霸代表的是對舊秩序的遵守,七雄代表的是對新體系的順應。

2樓:白首太玄經

春秋五霸出自春秋——四王之王也,五伯之霸也,大家就以為五霸全是春秋的,所以說那麼人來搶這五個位置。其實三代五霸——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韋,周伯齊桓、晉文。稱霸是有標準的,一是要天子冊封,二是諸侯會盟,大家推舉,而以上五個是都滿足條件的,像楚莊王明顯周天子不可能冊封的,你的自稱王了還怎麼冊封

戰國七雄是到三家分晉後,出現了七個較大的勢力(當時還有宋,衛這些小國,雖然七雄實力也不相同,但其餘勢力與這七國相差太遠),就像三國時期也不只有魏蜀吳三個國家,周圍也有許多強悍的游牧民族

3樓:諾諾思考

先說結論:

東周發展到春秋時代,人口少國力弱,所以以盟會方式承認老大,故五霸以君王形式出現。

東周發展到戰國時代,人口財力逐漸富足,很多國家都有足夠資本稱霸,故七雄以國家形式出現。

《荀子王霸》:五霸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史記索隱》,五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五霸根據不同書籍有兩類說法,一般歷史學家公認的是第一種說法。

春秋五霸(七霸)分布圖

1、齊桓公(姜姓,氏呂,名小白)

最先建立霸業的是齊桓公,他有個得力的助手名叫管仲,是個非常有能力的政治家,齊桓公聽從他的建議,對國家進行了一番改造,使齊國一下子強過其他國家。

2、晉文公(姬姓,名重耳)

齊桓公死後,齊國的霸業漸趨衰落,接著做霸主的是晉文公。

晉國從西周初年建國後,一直處於北方戎、狄的侵擾中,晉軍的作戰能力得到鍛鍊,晉文公聯合宋、齊、秦與楚國進行了一場大戰,即著名的「城濮之戰」,聯軍大勝楚軍,晉文公的聲望由此大增。

3、楚莊王(羋姓,熊氏)

楚莊王是第三個在中原稱霸的君主。

楚國地處長江、漢水流域,一直被中原各國看作是落後的蠻夷之邦。在春秋初年,楚莊王繼位後,進行了整頓,先後滅掉40多個大小國家,最後打敗了強大的晉國,實現了在中原稱霸的目的。

4、吳王闔閭(姬姓,名光)

春秋後期,晉楚爭霸漸趨平靜時,長江下游堀起兩個國家——吳、越,吳國原是個落後的國家,春秋時期中原先進文化使吳國後來居上,成為強國。

吳王闔閭攻入楚國的郢都,吳國的威望從此空前壯大。他兒子吳王夫差在戰勝近鄰越國後,先打敗了齊,然後又在黃池召開的諸侯會議上,壓服了最強的晉國,終於稱霸中原。

5、越王勾踐(姓姒,本名鳩淺)

越國直到春秋中期才發展成乙個比較強大的國家,在經過失敗的教訓後,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勾踐帶領越軍,攻下吳國都城,使吳國受到致命的一擊。

這以後,越國成為東方最大的國家,連中原的齊晉魯等大國也都聽從越王勾踐的指揮。越國就這樣成為春秋末期最後乙個霸主,直到戰國中期,越國才被楚國打敗。

所以綜上所述,五霸是指有霸名的五位老大哥。

戰國七雄指的分別是齊國、楚國、燕國、南韓、趙國、魏國和秦國七國。除此外還有一些附屬國,如巴、唐、蔡等小國。

戰國時代分布圖

戰國早期,除吳於西元前473年被越所滅以外,其餘的全都儲存了下來。秦國和燕國實力較弱,比較強大的是晉、齊、楚、越四國

晉國經過六卿之間的兼併,於西元前453年形成趙、魏、韓「三家分晉」局面,號稱「三晉」。

秦國是七國裡面實力排序最後的乙個國家,是因為當時嬴政的祖先只是因為養馬養得好,後來因祖先保護周平王獲得了很大的功勞和獎賞,所以才被封為了諸侯。

所以,七雄是諸侯並立的戰國時期,國力最昌盛的七個國家。

什麼「 5-1+3=7」 的說法,有點荒謬,以上。

4樓:景大狗

先說史記中的版本,春秋五霸分別是「齊桓、晉文、秦穆、楚莊、宋襄」。

除了略顯逗逼的宋襄公,剩下全部來自四大流氓齊、秦、晉、楚。

這四大流氓可以理解成「春秋四雄」。除了後來突然竄起來的吳越,基本上全世界的事務都是這四個說了算。其中晉楚是大流氓,齊秦是小流氓。

所謂春秋五霸,分別是這四大流氓(和不夠流氓的宋)最強橫的「做盟主」時間。因為春秋時期國家太多,所以誰是盟主很重要。

到了戰國的時候國家被滅的差不多了,到最後秦始皇上位的時候一共就剩下七了,其中南韓都萎縮成乙個中型國家了,但畢竟還活到了最後,所以就變成了了「七雄」。反之宋國不算七雄也是因為沒活到最後。

5樓:Nick

因為東周的君王治理不了整個周朝,於是諸侯國紛紛建立,著名的有秦、晉、齊、吳等。後來南方的乙個野蠻民族硬是要加入,這個民族就是未來的楚國。諸侯一再二二再三地拒絕他們,可楚國就是不放棄,這終挺入春秋五霸。

當時的魯國(今山東一帶)主修德行,孔孟這類的紛紛出現,當時乙個國家打敗了另乙個國家,敗家甘拜下風,贏家說:「那好,我不殺你,你走吧。」而戰國時代是這樣的:

同樣,一方打敗了另一方,敗家磕頭謝罪,然而卻被削地悽悽慘慘……所以說春秋是乙個百家爭鳴的文明時代。

後來各國開始征討,打得火熱,最後晉國被趙魏韓三大家瓜分了。後來只剩下七個諸侯國:秦、燕、齊、楚、魏、韓、趙、吳(後被越國滅了,各諸侯看不慣越國,一腳把他踹死了。

越國遺留下來的人逃到南方,所以說南蠻有一點點叫「百越時代」)。各國征討之時,秦國在西方默默地憋著放大招,採用合縱連橫,遠交近攻的方法,滅了六國,又一次一腳踹死了更了名的越國(也就是「百越時代」)越國說:「我有這麼欠揍嗎?

」秦說:「古時候的強國都踹過你,我如此有魅力,怎麼可能不滅了你?」反正秦是統一天下了,還只花三四十萬軍隊就把匈奴打回了老家。

咦,周朝呢?他早已在秦徵六國時順手被滅了。秦滅六國的順序是這樣的:

韓趙魏楚燕齊。啥,記不住?混子哥有妙招!

假如把秦也加進去:韓趙魏楚燕齊秦,喊趙薇去演齊秦。

6樓:張秋

戰國七雄的七,是後人從秦國的統一程序中倒著推出來的,指的是秦國和秦國的六個主要對手。

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還有東周西周,宋,魯,中山。這些千乘之國,力量不一定比七雄裡最弱的南韓小,但是,它們沒來得及和秦國掰手腕就滅亡(宋、中山)或衰弱(周、衛)了。

7樓:

如果細究,會發現春秋五霸的名單有好幾份。換而言之,按照不同標準,五霸可有不同的人選。為何?

春秋五霸憑藉的是「勢力」,即如何在諸侯中取得地位。評價地位的標準,可以是威望,也可以是仁義。前代君王取得的地位,後代君王很難繼承。

因而,春秋時期,霸主只能是君王個人。

到了戰國,各國並立憑藉的是實力。說明實力的東西很多,可以是軍事,可以是財富。這樣前代君王積攢的實力,很容易被後代君王繼承。所以,戰國時期,霸主可以是家族,父子兄弟的傳承。

8樓:張楚平

從地理位置來說,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都是棋盤上「金角銀邊」的存在,對外擴張都有空間,不用直接面對太對強敵。趙魏韓是直接繼承晉國的基礎。

9樓:憨包熊

五霸是指三代五霸,分到春秋只有兩位,齊桓公和晉文公。春秋五霸這個概念不靠譜,後人沒有理解原文,以為五霸就是春秋五霸,以訛傳訛,終究還是解釋不了,然後就出了各種組合。

10樓:劉浪

春秋小國太多,比如劉,毛這種醬油國,國君占個學院大的地就是一國,這種國君到大國吃個霸王餐都難,一般這種國家就是大國國的巨無霸漢堡,而戰國只有七國,搶了那麼多裝備,不牛才怪。

11樓:量化仔

霸主就好比是最有價值球員,一次只能選乙個。

七雄則是球隊,打好多場根據積分來排名的。

——————

三家分晉帶來了遊戲規則的變化。

12樓:東門喝水

春秋處於王綱解紐的末期,禮樂征伐由諸侯出,大家還可以在周禮的框架下認同乙個盟主;

戰國時,王綱徹底崩壞,周禮已廢,進入弱肉強食的境況,只看國家實力了。

13樓:HF Jia

直接摘抄錢穆先生《國史大綱》裡的一些話吧。簡單說就是,春秋霸主是代行周天子之職,大家還是同盟,不過終歸不是周天子,所以霸主輪流做。而戰國時期世風日下不需要尊天子或霸主甚至君權旁落成為士大夫的舞台,也不需要講政治道德了,為了各國自家利益抄傢伙幹吧。

摘抄如下:

周室東遷,共主衰微,王命不行。

王命不行,引起列國內亂,諸侯兼併,戎狄橫行,華夷雜處。

西周封建,本為一種耕稼民族之武裝拓殖。諸夏所最感威脅者,南方楚國、山中北戎。故雲南夷與北狄交,中國不絕若線。

在此形勢下,產生齊桓、晉文之霸業。

霸者標義,大別有四。尊王、攘夷、禁抑篡弒、裁製兼併。

自有霸政,而封建殘喘再得苟延。霸政可以說是變相的封建中心。其事創始於齊,贊助於宋,而完成於晉。

總觀當時霸政,有二大要義:

一則為諸夏耕稼民族之城市聯盟,以抵抗北方游牧部落之侵略,因此得保持城市文化,使不致淪亡於游牧之蠻族。

二則諸夏和平結合以抵抗南方楚國帝國主義者之武力兼併,因此得保持封建文化,使不致即進為郡縣的國家。

霸政衰微,變而為大夫執政。

當時聯盟各國,會聘頻仍,諸侯畏勞,常使大夫代行。漸漸形成大權旁落之勢,於是大夫篡位,造成此後戰國之新局面。

齊晉兩國之君統篡易,維持春秋以來二百數十年封建文化之霸業,遂以中歇。諸夏和平聯盟之鎖鏈已斷,各國遂爭趨於轉換成乙個新軍國,俾可於列國鬥爭之新局面下自求生存。

為什麼春秋五霸中沒有鄭莊公?

X 子晞 網上盛傳 春秋五霸 共有2種說法,其實不對,從古至今,關於 五霸 至少出現過8種說法,此外還有一些說法是將夏商時代的一些驍將也算進來,那些已經超出了春秋時代的範圍。這8種說法如下 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宋襄公 史記索隱 3 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荀子 王霸 ...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裡面最偉大的嗎?

百年樹袋熊 春秋五霸裡面齊桓公是最厚道的,作為霸主,確確實實是在幹實事的,作為老大確實也有老大的樣子。小弟們有難處,大家齊心合力扶危濟困。燕國被山戎欺負,親自帶領馬仔們給燕國出頭,還把自己的土地割給燕國。衛國刑國被滅國,帶領諸侯幫他們復國,幫忙重新選址築城並送人口車馬。能做到這點確實不容易。諸侯能夠...

任盈盈在五霸崗上為什麼會那麼生氣?

任盈盈就是乙個 蹭的累 傲嬌 像是她以婆婆身份給令狐沖丹藥,都要說一句 不是我想給你的,是我需要你保護我,所以我才給你的。這樣乙個傲嬌的女孩,怎麼能夠用藍鳳凰那種熱情如火的大張旗鼓的表白方式來表白呢? 以公亂私,不解風情。男女情愛,是私人的東西。送禮婚宴,是公共的東西。任盈盈在私下場合,用私密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