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戰國七雄都在東西南北的邊疆呢?

時間 2021-05-29 22:17:43

1樓:海博之波

內部吃地ae高,容易被包圍網宣(鄭國),而吃那些神聖大周帝國外面地,不僅發展度低,而且沒有ae懲罰,吃多少都行,還能慢慢發育。

這樣秦,楚,燕,趙,齊不就崛起了嗎?

2樓:嘿哦

這個屬於中學歷史知識了。

最好最肥沃的土地自然在河南,也就是周王所在地(王幾)及其附近地區。按照親近疏遠的原則封地,姬姓諸侯自然封在王幾附近,這裡土地肥沃,條件優越,密密麻麻地布滿了各路諸侯。外姓功臣被封在邊疆,邊疆地區未得到開發,還有夷蠻戎狄的存在,外姓諸侯王被封在這裡的目的昭然若揭,防禦隨時可能入侵的外敵,外姓諸侯王的封地條件可謂惡劣。

但時過境遷,邊疆地區的封國像齊、燕、楚、秦,渡過了艱難的時期後就開始開疆拓土,土地、人口、資源不斷增長。而位於王幾附近的同姓諸侯國卻沒辦法擴張,要擴張只能吞併他國,這一方面受周王約束,不能僭越周禮,另一方面封國林立、錯綜複雜,少有能得逞的。甚至他們的封地還在不斷縮小,因為周王和諸侯還在繼續分封,給他們的弟弟分封一塊地,可是天下已封無可封,只能裂土。

當然王幾附近也不是沒有兼併,但相比邊疆的大國,王幾附近的小國即使兼併十幾個小國,也不算大。

所以啊,後世都學聰明了,特別是平民出身的皇帝或者得位不正的皇帝。漢高祖劉擊白馬而立誓,非劉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晉朝司馬氏巧奪天下,遍封司馬氏於天下;明太祖朱元璋封朱氏子孫為諸侯王,守衛邊疆。

這幾位打定了主意,就算天下亂了,天下也是我家的天下,這幾個朝代時間也算長命。但也出現另乙個問題,都是乙個姓,憑什麼你能做皇帝,我不能?漢代有七王之亂,晉代有八王之亂,明代有燕王靖難。

3樓:

今天也是啊

美中歐俄日都在邊疆,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都在邊疆。

甚至那些具體的國家,好多都是邊疆過來的勢力統一的。例如普魯士統一德意志……

那些區域強國,很多也是邊疆

4樓:禁與千尋

居危思安,戰國七雄,尤其以秦趙兩國戰鬥力最強,而齊楚這是國大力弱。

秦趙兩國長期需要面對外敵入侵,於是戰鬥力自然大增,也同樣的會謀求發展,進而改革,否則就是為別人做看門狗了。

而本身秦趙兩國的基礎並不是很少,地不大,地不肥。經濟落後,文化不昌盛,但是這反而促進了這兩國一心一意的求發展。也真是如此,這兩國才更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才會更加渴求人才。

也因此秦國善於海納百川,趙國進行了胡服騎射。

5樓:mensl

在中間?

在中間的話戰爭時期這個打打,那個打打,你再多的國力也不夠消耗啊。你和北邊這個打完,大家消停了,可以休養生息了,可南邊的又來和你扛了,南邊的扛完,西邊的又來扛。人家可以輪流休息下,你能?

十年二十年可以,百十年下來國力慢慢就消耗完啦。自然中間的國家就會給周邊的國家慢慢蠶食消磨掉了。

和平時期,大家一和平了,你刀槍入庫了,人家東西南北的國家還在和周邊的異族練兵呢。

典型的就是鄭國了,夾在中原大國和南邊楚國之間,就象個磨心陀螺一樣,這個抽抽那個抽抽,轉來轉去,磨來磨去,百十年下來,越磨越小,越磨越薄,最後連張紙都沒剩下~~~哦,那會兒還沒紙這東西呢~~~

突然想起,還有三家分晉之後的韓魏兩個,也是處在中間,南韓也就罷了,相對弱些,可魏國不是啊,開始的時候魏國著著實實是個強國,可就是因為處在中間,和周邊的幾個國國力相差不太大,這個打打那個打打,這個割點肉,那個刮點油,今年你來,明年我來,但慢慢地把個強國消磨掉了~~~

6樓:楓葉銀

題主的問題不嚴謹,七雄中的韓、魏就位於天下之中,這兩國無論如何不能算是當時的邊疆吧?

不過我以前留意過乙個類似的問題,戰國時最強的幾個國家,除了魏國以外,正好佔據四方的位置:西-秦,東-齊,南-楚,北-趙。魏國的例外也很容易解釋,魏國的強盛是在戰國早期,典型的戰國格局恰恰是在魏國衰落之後才形成的。

底蘊深厚的傳統強國齊、楚,加上突然修煉葵花寶典變強的秦,以及一開始實力並不是一流、但素來是硬骨頭的趙國,在當時幾乎形成了從四方圍攻魏國的局勢。這時就體現出了魏文侯苦心經營三晉聯盟的長遠眼光了,因為三晉總的來說位於「天下之中」,就算忽略北方戎狄,春秋四強中除晉以外的三家正好在地理上對三晉呈包圍之勢。春秋時晉國強勢,故而在這種地緣政治形勢下四面出擊。

戰國早期,魏國並非僅僅憑一己之力稱霸諸侯,因為魏國再強,地理位置都是極大地不利,因此只有三晉合才能延續壓制秦、齊、楚的「後春秋」格局,一旦三晉分,徹徹底底地從一條心變成三條心,那麼天下大勢必然是對魏國極端不利的。後面的歷史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位於天下之中的魏國,縱然據有富庶而人口稠密的中原膏壤,在四方鄰國的圍攻下也注定要苟延殘喘。

實際上,歷史上眾所周知的桂陵、馬陵之戰(以及這兩戰之間的襄陵之戰),還有秦國變法後展開的西河攻略,都不是孤立的戰事,基本都是秦、齊兩國相繼或同時出手,與魏國車輪戰,甚至同時開戰的戰役。魏國的敵人決不僅僅只有乙個。商鞅當時就看得很清楚,變法不是變戲法,秦國沒可能一夜之間真的從岳不群公升級為東方不敗,要完成西河攻略,必須借助天下大勢,具體說,就是趁齊、楚等大國與魏國展開消耗戰,然後秦國才有機會「收復失地」。

後來的史實大致如商鞅策劃的一樣,魏國經不住四鄰的輪番衝擊,終於敗下陣來:與齊國相與王(等於承認齊國與自己一樣的霸權地位),而秦國則得到了領土上的實惠,順帶楚國幾乎兵不血刃從魏國手中也奪取了一些城池。

因此,位於天下四方邊緣的國家,在戰國的地緣政治環境下,確實享有巨大的優勢。燕國雖然也在邊地,但國力畢竟有限,充其量只是侷促一隅,難以達到稱霸天下的高度,報復一下長期欺壓自己的齊國已經可算是人生巔峰(無意中還是充當了秦國削弱爭霸對手的棋子)。至於在邊緣地帶能夠吞併蠻夷擴充疆土,這更是眾所周知的好處。

總而言之,位於邊疆地區的國家,少一條戰線少乙個敵人,那麼在其他戰線上可以集結的力量就相對更多,這在戰國時代是非常大的優勢。

7樓:無問西東

西周最初分封的重要地區,殷商舊地為西周王室宗族所掌控,這些封國與周王室是最具實力的地方實體存在,隨著井田制的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國際勢力重新洗牌,中原地區屬於平原地區,無險可守,逐漸為大國吞併,而戰國七雄在與戎狄的戰爭中,在兼併爭霸擴充了自己實力,依靠山川行勝,實現區域性統一。

南韓為什麼算是戰國七雄之一?

lvjjing 戰國前期除了七雄也有其他諸侯國,中後期被七雄所滅,七雄之所以能從春秋諸國中脫穎而出,除了國力確實比其他諸侯國強大之外,還往往經歷了較大的改制,也就是變法,七雄之外比如稱霸一時的吳越提公升國力的方式仍然在傳統的鼓勵生育上。秦國商鞅變法變得最徹底 最成功,國力提公升最大,所以秦國是笑到最...

為什麼戰國七雄中的魏國和南韓沒有存在感?

因為這些齊魯,荊楚,燕趙,等等,都是別人起的稱謂,而不是自稱。那麼是誰,給這些地方取了這些名字或者外號的呢?答案當然是歷史上一直佔據話語權的中原!那麼,中原是那裡呢?中原就是 沒有存在感 的魏韓之地 自己,是不會給自己取外號或者代稱的,對吧。 王靖海 帝國時期使用的秦 齊 晉 楚 趙 燕 吳 越等區...

為什麼戰國七雄中只有南韓歷代沒有作為國號的?

靜靜時光 韓 這個國號在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在西周初年,當時周王封他的兒子為韓侯,封地在韓。但這個韓在西元前757年被諸侯國晉給滅了。韓 再次出現在中國歷史上是戰國時期,西元前457年,韓 趙 魏三家分晉。當時韓是戰國七雄之一,但是裡面實力最弱的國家,在夾縫中求生存。西元前230,秦國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