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假設人是趨利追求者,可所有許多英雄犧牲個人利益成就他人或者集體利益,矛盾嗎,做PPT怎麼寫點?

時間 2021-06-16 09:15:25

1樓:閃楚人

在政治,軍事(戰爭),道德領域湧現出來的英雄,回到經濟生活中,也是經濟人。

一位英雄去菜市場買菜,可不可以討價還價?當然可以,合情合理,合乎英雄的邏輯。

如果英雄在菜市場討價還價了,就攻擊英雄,說英雄不是英雄了,這是在解構英雄。

2樓:薄落汐

不矛盾。要是經濟學科的話你可以嘗試從見義勇為奉獻自己的外部性(externality)講一下,也可以從博弈論(Game Theory)分析一下見義勇為和不幹的利弊。

最後作業還是要自己做啊

3樓:張小寶

簡單點說:這種模擬不在乙個層面上,不建議這麼模擬,但是不是不可以合理解釋,

第一:經濟的根本形式是交換,核心是通過交換產生增量,手段是因分工而產生的生產力的提高。如果你認可以上的基本邏輯那麼你會發現交換的雙方是在增量的分配上博弈。

因此,經濟活動不是零和的行為。

第二:經濟中的假設人是全部經濟的參與者,基數非常大,而您說的「許多英雄」和經濟參與者數量的對比僅僅是滄海一粟,其實際的行為無法影響巨大的群體。就像很多人做買賣都賠了,是不是就可以說經濟行為本生有問題?

你將英雄行為(這個例子沒有任何藐視的意思,僅僅是為了便於理解)視為交換過程中賠了(雖然可能賠上的是寶貴的生命,而且是主動的高尚的行為)就比較好理解了。

4樓:劉菲

經濟學又不是自然學科,不能拿來當真理用吧,否則人要麼變傻了,要麼鑽牛角尖故作有學問。經濟學就是個認知工具,拿這個工具分析複雜的問題。

「假設」是排除其它影響因素的理想狀態,或者是限定了一定的應用範圍。

這就意味著其它因素是有改變結論的可能性的,超出適用範圍是有改變結論的可能性的。

能通過規律,應用到分析問題上,就行吧。

我自己個兒一直這麼理解的。我可能是錯的。

5樓:愚者的理性世界

我覺得這還是文字的侷限,讓很多人對理性人、經濟人假設有了錯誤的理解。

人很容易狹義的把「利」限定於金錢利益,但經濟學的邊際學派並不是這樣認為。金錢利益只是一種標記,而且是很有侷限性的標記。

經濟學的「利」,指的是邊際效益。所謂邊際效益,是指投入一定成本後,可以獲得的效益。注意哦,不是利益,而是效益。

利益是效益的一部分,但不能代表所有效益。同樣,成本不一定都是錢,時間、精力、感情都是成本。

假如我全神貫注的做一件事,一小時可以賺1000塊錢,我就會最大化的利用我的時間和精力去做這件事,因為1000塊錢能給我帶來的效益很多,比如吃肉、買遊戲裝備、撩妹。但馬雲就不行,那怕一小時一萬,馬雲也不幹。因為一萬塊錢能給他帶來的效益實在太有限,他有無數種方式可以一小時產生難以計數的收益。

還有很多人,一小時10塊都可以很開心的接受。這就是同樣的成本,人的感受不同導致。

對於馬雲來說,金錢能給他帶來的效益幾近於零,也就是說食慾、物慾、性慾他都太容易滿足,於是他會追求一些其他能給他帶來效益(良好感覺)的事情。他可能會花幾小時專心致志的下一盤棋,前提是他有棋癮。也可能樂意花很多錢和很多時間聽王林白活,只要能撩到馬雲的嗨點。

也可能會花錢幫助不相干的人,畢竟沽名釣譽有時候也有快感。

站在馬雲的角度思考,就不難理解英雄豪傑們是咋想的,甚至都很容易理解雷鋒是則做的選擇。他們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行為,本質還是趨「利」,只不過他們的「利」很馬雲。

6樓:飛豬俠

第一經濟學中的利本質上就是個人需求。

沒食物的想要食物,缺安全的要安全,少自尊歸屬的要認同,當然人本主義的最高境界是自我實現。

所謂的犧牲個人利益,只不過是在用一種低階需求來換取高階需求罷了。人類需求是遵循邊際效用遞減原則的,低階需求被滿足到一定程度後獲得的滿足感會越來越少,自然會去追求更有滿足感的高階需求。只不過這種人的高階需求是有益於群體的,所以群體會給予他們肯定,他們需要的尊重與歸屬感群體也會盡量滿足。

人類不同於動物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的社會屬性,人類已經不滿足於基本的生理需求了,無論乙個人多卑劣他都有被社會接納的渴望。

第二人類面對問題時的判斷是不可能絕對理性的,最優選擇只存在於數學模型當中。

古典決策理論認為,人具有完全決策能力,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如早期的期望效用理論。

行為決策理論作為近些年決策理論的熱門課題,其核心假設就是人的有限理性。諾獎獲得者西蒙,卡尼曼都是從事這方面研究的。

例如,面對乙個老闆剝削,同事自私自利的情境,大多數人面對抉擇時肯定是選擇自利。而面對乙個所有人都將生命置之度外的情境,大多數人肯定又是勇於犧牲小我成就集體的。

再比如,乙個人從小的教育是強調集體主義那這人長大後面對問題時也大概率會選擇犧牲自我。而乙個人從小的教育是強調個體主義,那這人大概率就會明哲保身。

乙個人做出決策與這個人所處情境和先前的社會經驗有很大關係。

還是那個問題,自由意志是否存在,看似一瞬間做出的抉擇是不是早就被上天設定了程式?

很多自私行為看似保全了生命財產,但失去了社會認同,真的是自利了嗎?

7樓:木木的匠

「假設」就是「假設」,好比牛頓力學分析大部分日常問題足夠用了,可是到了某些尺度層面,就需要量子力學了。經濟學這種社會科學的偏差就更大了。

8樓:LeoGoo

更:部分答主說的效用我覺得很好,每個人的偏好和效用都是不同的,都在追求個人效用最大化。

用乙個博弈論入門的例子:囚徒困境,即可解釋這種現象

兩個共謀犯罪的人被關入監獄,不能互相溝通情況。如果兩個人都不揭發對方,則由於證據不確定,每個人都坐牢1年;若一人揭發,而另一人沉默,則揭發者因為立功而立即獲釋,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獄9年;若互相揭發,則因證據確鑿,二者都判刑6年。由於囚徒無法信任對方,因此傾向於互相揭發,而不是同守沉默。

最終導致納什均衡僅落在非合作點上的博弈模型。

如圖,可以看到分別囚徒1和囚徒2對應的策略(坦白或是否定),以及對應策略下的收益。

在達到納什均衡(雙方都使自己利益最大化時),二者的策略應該都是Confess。

如對於囚徒1,無論2選擇否認罪行還是坦白罪行,囚徒1的選擇confess的收益都是大於選擇defect的收益,同理,對於囚徒2選擇confess的收益都是大於選擇defect的收益。因此二者要均使雙方利益最大化,應該都選擇Confess策略。

但是都選擇Confess策略,二者分別收益為-6,兩人一起一共需要坐12年的牢,但是若有一方偏離Confess策略,即可發現,最多兩人一共只坐9年的牢。這也是題中所說的英雄犧牲個人利益去換去集體利益,如果二者都選擇defect,可以發現均只坐一年牢,達到最優狀態,這也是帕累託最優的乙個縮小版呈現。二者並不矛盾,只是體現的觀點不同罷了

建議在做Pre或報告時,查詢清楚納什均衡和帕累託最優的區別,就可以解釋這個現象了

9樓:董森源

發現乙個好問題很難,乙個好問題意味著一篇好文章,好文章有很大的現實收益。所以這種成熟學科不會讓你發現矛盾的,所有看起來不合理的地方都是你學的少了。

經濟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業才趨利。

10樓:巴別之路

不矛盾的

利不一定是錢任何能讓大腦釋放多巴胺的事物都是利比如花錢追星本質上是基因為了生存和繁衍制定的策略

這是一種為了讓基因延續而設計出的策略 (說是設計出的但實際上是突變後被自然選擇的)

寫PPT的話可以從生物基因生存繁衍的點來推出整個理性人假設

11樓:龍的天空

人的需求是分層次的,你不能用自己填飽肚子的需求去跟人家填飽精神的需求對比啊;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養家餬口是主要需求,但是對於某些人來說精神世界的圓滿要比單純的物質需求更重要

12樓:楊道 東城

經濟學的很大乙個問題,就是必須要從模型和假設出發。但是這是因為經濟學的研究物件過大,不是能夠用顯微鏡和化學試劑來分析的。所以經濟學必須從這種角度得出一般性結論。

角度的細微變化,就會表現為結論上的巨大差異,這就是經濟學這個學科的乙個特點。

如馬克思所說:「共產黨人的理論原理,決不是以這個或那個世界改革家所發明或發現的思想、原則為根據的。」「這些原理不過是現存的階級鬥爭、我們眼前的歷史運動的真實關係的一般表述。

」因此,事實證明了真正的共產黨人,就是能夠為人民利益犧牲一切的。這是鐵一般的事實。

對於經濟人假設,可以用馬克思的這段話來做總結:「那就只有在階級鬥爭處於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

13樓:EllisH

不矛盾,人總是在最大化自己效用(幸福感),但效用函式的變數可以涵蓋很多東西。當集體利益是乙個變數的話,給定一些約束條件,最大化個體效用的解可能是選擇集體利益。

比如A的效用是u(a),a是A消費了多少東西。B的效用是u(u(a), b),b是B消費了多少東西。那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時,B就會考慮A的效用,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利他心,或者推廣到多人情況就是集體利益。

微觀經濟學裡我記得有研究家庭裡的個人效用與其他成員效用,一家家庭效用的聯絡,與這個話題有一定關聯。

14樓:路人

前置條件不一樣,就像概率論中的條件概率一樣,條件不成立時,建立在這個條件上的所有事件均不成立。

經典經濟學中的前置條件是:人是理性且自私的,所有的決策都是基於理性的。

行為經濟學中的前置條件是:人是非理性的,人們的決策並不是完全基於理性的。

社會的前置條件是:整體的利益大於一切,當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有衝突的時候,以整體利益為準。所以就會有「有許多英雄犧牲個人利益成就他人或者集體利益」。

所有的前置條件所引發的行為,沒有對錯,只是基於不同的價值觀而已。

15樓:默默生

我覺得不衝突,市場主體大多數是理性人的假設,你說的英雄可能是一時或成為烈士,更多的市場主還是從服從理性人經濟假設,你要永結的是大多數參與市場的主體行為,而不是去看個例。

16樓:Rui Ho

這是個好問題,也是經濟學初學者需要釐清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

經濟學假設人是趨利的,但沒有限定這個利是指集體利益還是個人利益,只是認為會選擇利益較大的那一項。而英雄如果認為集體利益大於個人利益,那麼按照趨利的推理,他會優先追求利益較大的那個,所以他會優先追求集體利益,這個推理恰好符合英雄的個人行為,並無矛盾。

什麼是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理性人會做出何種選擇並說明理由 老婆和媽媽同時掉進了水裡先救誰? ?

眼睛裡的鬱金香 布里丹之驢 乙隻完全理性的驢恰處於兩堆等量等質的乾草的中間,將會餓死,因為它不能對究竟該吃哪一堆乾草作出任何理性的決定。如果說是乙個純粹理性的人,遇到上述場景,又恰好處於老婆與媽媽連成的直線的中垂線上,那麼我覺得他會如同布里丹之驢一樣,會一直看著,不作為。因為根據 充足理由律 如果不...

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假設是否具有永恆性?

王治平 理性人假設 其實應該叫 經濟人假設 更好,它包含兩層含義,一是 自利人 一是 理性人 雖然現實中的人存在不自利和不理性的行為,但從根本上來看,人都是自利的和理性的。經濟學就是研究當人們都是自利的和理性的情況下,人們之間是如何合作共贏的。如果有人不自利和不理性,就可能會有人為自己的利益而損害他...

多元線性計量經濟學模型基本假設中,為什麼隨機誤差項要滿足0均值同方差 隨機誤差項和殘差平方和什麼關係

隨機誤差和殘差是不是同乙個概念。因為是正態分佈,或無偏估計,所以需要均值為零,否則不對稱了。根據回歸線的推導,也可以得出,均值為零,兩邊對稱 0均值的假設如果我們在不假設零均值 但是需要引入常數項 的時候,那我們會遇到模型識別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我們是不能區分常數項和隨機誤差項的均值。所以我們要麼不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