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綱是如何記憶相聲台本的?

時間 2021-09-10 01:08:00

1樓:六星巴西

他七歲學的評書,九歲學的相聲。學評書甚至比相聲還早。

於老師說過,郭有評書功底,乙個小段的意思,他就能順口給你說出一大段來,根本不用死記硬背。

所以他們倆上場前,只需要把幾個關鍵點背一下,走一遍,剩下的都臨場發揮就行。

2樓:霜天曉月

背唄。但是除了貫口大部分相聲段子不需要乙個字不差。記住個大概的梗概,詞現編就行。

你多聽聽郭德綱段子就知道他段子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就連賣五器賣布頭這種貫口柳活都不是完全一樣。

你說他怎麼背這麼多?這麼說吧,要不是能背這麼多,郭德綱也沒這麼大名氣。

3樓:lu luce

這事不是於老師解釋過了嗎???

就是郭老師會好多小段。。之後,把他們串起來,上台以前過一遍就好了。。

至於郭老師會的這些小段是怎麼學的。。

張雲雷不是說過了麼。。就是背啊。。。

4樓:知無不言者慎

舊社會的下九流藝人沒文化不識字,是怎麼記住一出出戲詞的?全靠背,背不下來師傅打,打了還背不下來,知道餓肚子,上街要飯餓死街頭是什麼滋味嗎?街上看看就行。

同樣,某些數字台詞藝人進了看守所,怎麼就一夜之間會背監規了?

5樓:漸漸不想健身

相聲不是背的,相聲是說的

不僅限於郭德綱,機械性記憶不適合整段相聲,柳活和貫口是機械性記憶,其餘沒有必要。

當然這個不包括少馬爺死綱死口,少馬爺屬於更上一層樓的對藝術精益求精。乙個是記憶技巧、乙個是藝術追求,不是乙個事兒。

相聲和評書都有個術語叫「樑子」

所謂樑子就是故事梗概,是一段相聲或者評書的主幹,是一段表演的骨架。能把骨架記住,然後填包袱,骨架就有了肉。包袱可以改,可以與時俱進,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比如報菜名的樑子就是乙個好面子的人,假裝請人吃飯卻又反覆推辭,最後報個菜名。

所以說報菜名這個反覆推辭過程中,用的那些不著邊際的菜,是不固定的。你可以自己發揮,老郭說麻辣寄居蟹,你也可以發明臭豆腐燉榴蓮。

小劇場或者撂地演出,要求的就是靈活多變。同樣乙個報菜名,能天天演不帶重樣的,靠的不是機械性記憶而是對於相聲的理解。

6樓:咻咻

我先舉個例子:熬糖漿。

在中餐烹調裡,熬糖漿是基本技能,根據火候不同分為幾個階段:掛霜、拔絲(琉璃)、糖色。

掛霜:掛霜花生、掛霜腰果、翻砂芋頭等掛霜翻砂類菜餚。

拔絲:拔絲香蕉、拔絲蘋果等拔絲類菜餚。

琉璃跟拔絲很類似,關鍵在於處理手法上有不同,冰糖葫蘆就是琉璃法的一種應用。港片《金玉滿堂》裡有道菜叫水晶古老肉,那個其實就是琉璃法的一種運用,讓普通廉價的古老肉更上乙個檔次。

糖色:主要用於紅燒類菜餚的調色。

看明白了嗎?當我熟練掌握「熬糖漿」這個技能後,我不需要去記選單,我只要會靈活運用這個技能就可以了。

問題:郭德綱是怎麼記住那麼多相聲的?他不需要去記,他只要熟練掌握了各種技能就可以。

郭德綱和於謙的相聲到底有沒有臺本?

Maxroy Lee 好像馬東說過,郭于倆人上台前寫一張紙條,簡單類似大綱之類的,然後上台就說。相聲都是有台本的,傳統的大段相聲都有乙個主線。現在所謂創作的新節目也都是在小劇場反覆打磨,反覆的推敲,次數多了才成型的 陳小白 有大綱,他自己說過,但他這個提綱我覺得還是為說的進度服務的,開始開始使個什麼...

郭德綱的相聲是好是壞?

乙個重複的不二 郭德綱的相聲分兩個階段。第乙個階段是從他創辦北京相聲大會到2012年左右,那些年郭德綱屢出佳作,早期的 西征夢 後期的 我 你 系列,都給當時的觀眾展現了不一樣的相聲。那段時間的 主流相聲 恰好又進入了乙個相對沉寂的時期,雖然有牛群馮鞏等名家,但在相聲定位上,卻開始有些模糊,這也是郭...

非常喜歡郭德綱相聲,郭德綱於謙對台詞時間非常短,幾分鐘就可以了,為什麼這麼快可以對完台詞?

其實不對詞也是可以的,關鍵在於郭老師,他只要能完整地把握好整段相聲的故事大綱,然後在固定的大包袱上隨機更改或新增小包袱,整段相聲就成了。於老師嘛,他根本不需要細琢磨這些,他的任務不在台詞,在於情緒。只要跟得上,現掛和背詞沒區別,偶爾夾雜點 反殺 型的急智包袱,效果不要太好。 殘破的陽曆 如果是很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