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騭的能力如何,為何在東吳有這麼高的地位?

時間 2021-05-31 10:30:15

1樓:宣漢

受邀而來,然而看了一遍大家的回答,發現已經沒什麼可說的了,知乎熟稔三國史的,果然越來越多。這是好事,只要別老為些不值的事情掐起來,總會越來越好的。

也不能純路過,提個似乎沒被提到的點吧。

初看《步騭傳》及其餘相關史料,如果是記得「舌戰群儒」劇情的人,會有很重的違和感,覺得這些事蹟,簡直像編/騙來的一樣,不符合步騭的人設啊,這韜略、這功績,安到陸遜身上差不多。

但是結合步氏下場,這麼個只歷二世,就遭到陸抗滅族的大吳名門,卻仍能有這麼多先輩事蹟存於史料,得以流傳,這個就更違和了。

讀過《三國志》的朋友,應該有這麼個概念,就是陳壽很會藏東西,尤其是後代不肖,為本國所不容的,這類人物,要麼就只留一條記錄,要麼就附在別人的傳,實在影響太大的,其傳記規模也會被縮得厲害,或者被大堆的奏章內容給注了水。

比如吳質,比如魏諷,比如丁謐,比如馬茂……

而步騭家,又是半個外戚,又顯赫兩世,最後作下的大事,險些斷吳國一臂,以致西陵步氏雞犬夷滅……這麼乙個家族,其於《三國志》所佔篇幅,竟如此可觀,其乾貨比例,遠超《諸葛亮傳》,這不是很奇怪嗎?

若說是後代爭氣所致,像謝鯤因謝玄得傳那樣,卻也不是。步氏似乎有個步璣留了性命,在晉國當個無權大官,但後來就沒什麼事蹟了,可見是無法輝映先祖的。

步騭事蹟多錄於吳國自撰的史書,從陳壽的角度,他既沒必要,也沒財力,去多記載步騭的功勞才對。即使只是把步騭事蹟拿來抄,費的也是陳壽自家竹簡不是嗎?

那麼,請容我作乙個假設,步騭啊,可能比《三國志》記載的,更厲害,有更多功績。我們現在能看到的,是史官砍掉之後,不好再砍的部分。

收交州、鑽廣州、平群蠻、為國相、鎮西陵……乖乖,這些已經很厲害了啊。

也許有朋友會說,全琮、孫峻、諸葛恪的傳記也維持了挺大篇幅,並沒有因為罪責而削減。

這幾位的情況是不同的,全琮、諸葛恪兩家皆因政爭而敗,不是本心背叛,諸葛恪的平反,甚至在後幾十年裡提過不少次。而孫峻,他和孫綝的傳是拿他倆當背景板用,說的是吳國內亂的過程,所以篇幅大。

有個更明顯的,可以與步騭遙相對比的例子,就是韓當,資歷夠老,功勞夠大,活得也夠長,但是出了個叛逃的兒子,於是傳記篇幅也就那樣了。

綜上,我認為,步騭的能力與心機都是極為出色,他不是諸葛瑾那樣的厚道老大叔,沒有殷實的家世,卻能受渣權寵信這般久,於南魯黨爭之後仍沒受什麼波及,可見其厲害。

廢話了這麼多,好像就是為了說這句話……

2樓:魔力奧

步騭得高位簡直太合理了。這麼說吧,古今士人上位常所憑藉的軟硬能力,交州蕩平者.廣州之父.

南中之變的幕後大佬.虎步荊南的驃騎將軍.擴軍大師.

西陵都督.荊州鎮守者.吳國丞相.

種瓜小能手.步騭全占滿了。

其一為功績。

交州偏遠,各方勢力交錯。步騭帶一千人南下,斬吳臣、討錢博、收降士家,蕩平交州,順手還協助雍Kai擾亂敵國後方,最後帶著一萬人出來了。注意這兩個數字,步騭從孫權那裡領了一千人接收交州,超額完成任務,不僅沒什麼損耗還擴編到一萬人。

吳國多叛,大家要都能像步騭同志一樣做工作,大帝他老人家多放心啊!這種幹部不重用重用誰?

步騭北上適逢夷陵之戰。荊南是劉備舊地,枝繁葉茂,馬良又策反武陵蠻,各郡「處處阻兵」。步騭又帶兵征討,「皆平之」,武德豐沛。

其二為才能。

除了臨事立功,再看步騭日常工作。步騭生年雖不詳,但亡年已距過江五十年,以此推知他進孫權集團時非常年輕,大體當與諸葛瑾相近。早年作為幕僚,行績雖無詳載,但工作肯定得到了孫權高度認可。

表現為深受器重,孫權親自舉薦步騭為茂才,每次自己在漢朝體系內公升官都要順便提拔步騭。然後在交州多年,治亂附內,且眼光深遠。正是步騭在交州任上重建了荒廢已久的番禺城。

這在當時就深具影響,孫吳從交州分出並在南朝定型的廣州州治就在步騭重建的城市。至於後世,可以說廣州今天的省會(州治)地位就始於步騭重建(之前交州州治在廣西梧州市)。再後面長期駐防吳朝門戶西陵,二十年間內外肅服,除了工科知識不足露了次怯總體是很讓孫大帝放心的地方大員。

同時作為重臣,無論推薦人才、匡正時弊(書數十上...多蒙濟賴)、輔佐太子都頗有功績。綜觀步騭職業生涯,稱得上無事績效A,有事立豐碑的全能人才。

其三為名望。

步騭不是豪族大姓出身,但也絕非底層人士。裴松之稱沒落侯爵後裔可信,漢末這種人很多,王爵後裔都擺攤呢侯爵後裔種瓜很正常。但是畢竟有宗族照顧,教育水平很好,士人的基本條件是具備的。

步騭雖沒有門第加成,但很善養名,年輕時放著縣長不幹辭職遊歷吳地。漢晉所謂遊歷不是到處比心,而是拜訪各地名士、學者、豪強,說白了就是社會交際攢人脈。這不是容易的事,讀過幾本書的都在遊,地方大佬們見得多了,憑什麼對你青眼有加?

這是綜合能力的比拼,才華、談吐、情商甚至顏值都很重要。步騭遊學的結果是大獲全勝,「並著聲名,為當時英俊」,打進傑出青年排行榜。起步成功後,步騭一生都愛惜羽毛,素稱風雅,雖然有點裝,但瑕不掩瑜,名望積累到「聲名光國」。

光國,就是國家為你驕傲,這是非常高的評價。

步騭有個特點,他和各路大佬關係都很好。無論少年結交的流寓北人諸葛瑾、嚴峻、衛旌還是後起的吳人名族陸遜還是荊州降將出身的潘俊,都相處愉快。兩宮之爭時,步騭雖被視為魯王黨,但未見實質的黨爭言行,和另一方大佬陸遜終生相敬,陸家子孫言及步騭尊崇有加。

站隊又不失人,可謂君子坦蕩蕩。

其五為和領導關係。

步騭剛進官場就是作孫權幕僚,那會孫權也剛剛得位,這種就是嫡系中的嫡系。再者,步騭密友諸葛瑾又是孫權的鐵桿親信。再再者,孫權最愛的步夫人與步騭同宗。

嫡系+上頭有人+上頭有女人,這三條佔一條職場就如虎添翼了,步騭三條全佔。還是那句話,這種幹部不重用重用誰?

3樓:鯫生

東吳沒有定位明確的謀士,因而第幾梯隊無從談起。

按陳壽的安排,在宗室傳之後,就屬步騭與張昭顧雍諸葛瑾同傳,這四位無疑都是東吳政權的大牛,張昭、顧雍皆以超然地位見重,諸葛瑾、步騭皆以德行和與孫權親近而備受信任。其中張昭和步騭的能力無疑是最突出的,諸葛瑾主要是做人堪稱典範。

這四位有個共同點都是作為一代目極盡尊崇、風光無限,顧雍、步騭先後任丞相,位極人臣;張昭處於亞父之尊,群臣入殿拜孫權,出殿即拜他,毫無疑問的意見領袖;諸葛瑾官至大將軍,與孫權關係最為親密,被孫權引為知己,後諸葛恪更是受父福蔭飛黃騰達。然而他們的後代卻都是命運悽慘,都是或直接或間接的被捲入東吳殘酷的政治鬥爭並都成為了失敗者直接導致家族衰落甚至於絕嗣的。

張承之子張震受諸葛恪牽連而死,張休在二宮之爭中被魯王黨構陷流放交州,後被孫弘矯詔賜死。張昭家族疑似絕嗣。

顧雍之孫顧譚、顧承兄弟在二宮之爭中亦被陷害,貶死於交趾。顧雍家族疑似絕嗣。

諸葛瑾的兒子諸葛藍田蠻有名,位高權重被陰謀家孫峻借威信有損之時矯詔殺害,並牽連其弟諸葛融自殺,諸葛融三子皆被剷除,諸葛瑾一門因為諸葛恪亦遭絕嗣。不過好在諸葛瑾此前曾過繼給弟弟諸葛亮乙個兒子諸葛喬,諸葛恪滿門被害後諸葛喬之子諸葛攀歸吳繼嗣,說嘛也不讓哥哥家斷了香火。諸葛家的兄弟情感還真是感人至深……

至於步騭,步騭之子步協才智平庸,步闡後來據西陵城叛亂,被陸抗討平,盡誅其首惡成員,步氏因此泯滅,後步璇紹嗣。

經此來看,陳壽將這四位共傳的意味似乎很明了了……這貨還真是無時無刻不在惡趣味……

至於三國演義裡面的步騭形象如何,這裡全看羅灌水的設定,畢竟他寫的東西,劇情設定他說了算。

羅大佬表示:

東吳的部曲家族制統兵方式是如何形成的?為何在魏蜀這種方式很少見?

簡單說一下 部曲一詞在史書中記載頗多,但是每處都有他自己的含義。本處僅表示私兵之意。魏略曰 達以延康元年率部曲四千餘家歸魏。三國志 明帝本紀孟達,部曲四千餘家。昭字伯道,太原人,為人雄壯,少入軍為部曲督,數有戰功,為雜號將軍,遂鎮守河西十餘 三國志 明帝本紀郝昭,部曲督。部曲將和部曲督,一直沒有弄明...

如何在大學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

小魚Amanda 我乙個畢業一年的人的感悟是 1 大幅度減少宅的時間。嚴重告訴宅男宅女,白天盡量少攤在宿舍。大學你可以宅出時間的黑洞,意志力的墳墓,屌絲的培養皿呀。2 避免無用社交,多話時間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知道做什麼,多看點書,學點技能,或者多考幾個證都是好的。3 加入學生會和團委要三思哦,打醬...

如何在維持自己現有能力的基礎上培養新能力?

墨離殤 經常使用就好了,像題主說的那種學了乙個語言之後又學了乙個語言,前面學的那個就忘了,那可能是你只顧著學了,而忘記了重複複習或使用,所以學了新的就忘了舊的 就想我們用的漢字,那些生僻字你學了認識了之後就不在看不在管了,那一段時間之後你再見到可能就會說,這個字好熟啊,但他怎麼讀來著 說著突然想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