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電視電影裡正派死個配角都要渲染得很悲涼悽慘,而反派死一大片都好像是理所應當無所謂?

時間 2021-05-05 18:45:30

1樓:張小豆

描述的這麼極端的情況算是老黃曆了……是傳統的二元對立影片或者現在的中國產爛片爛電視劇集裡的橋段了……

不過這種幾乎忽略人性多元化的設定和表現手法也是有「群眾基礎」的,舉個可以思考的栗子,手撕鬼子抗戰劇裡死個日本軍官結果大肆放哀樂渲染,你什麼觀影體驗?

大部分觀影民眾只有簡單的或者被引導和修正過的是非觀,過於人性化的多元對立是很難愉快的接受的。

反例,注意下《鬥牛》裡會養牛那個日本人的戲份。

2樓:文刀叉點

只要他是主角

哪怕他在做一件有悖於常理的事情,大家在觀影的時候也有可能是站在他這一邊的

立場問題而已

如果反過來把反派變成主角,情況可能是一樣的

3樓:孔乙己

大多數情況如此,因為我們都是好人,所以即使是作為龍套的好人,也依舊是好人,所以好人死去的時候我們會覺得傷感,好可惜。導演有時候也會調皮,讓觀眾對壞人關注,產生憐憫,同情,讓觀眾覺得這個人雖然壞,可是他巴拉巴拉(此處屬於能吸引觀眾的好處),此時壞人死掉也讓人覺得悲傷。

懶人不舉例

4樓:二大王

因為他們覺得壞人就應該死啊,而好人死只是為了讓觀眾更加盼著壞人死。世界很殘酷的,除了好人就是壞人。

反掃蕩中乙個日本鬼子死了還要慢鏡頭朦朧鏡配樂加閃回然後哆哆嗦嗦掏出皇軍的軍費,順便囑託身邊的大木戰爭結束後回家替他照顧好小蒼很遺憾他不能娶她了,你讓站在前線的李雲龍情何以堪?

他一定會用懷疑的目光看著手中的駁殼槍——

媽蛋我剛才做了什麼!

5樓:麥克斯丁森

謝妖,因為正派是主角呀,多數的上帝視角,也是以看主角這邊為主的。比如《父輩的旗幟》和《硫磺島的家書》。同一場戰鬥,不管從美國這邊看,還是日本都很悲壯,重點也不一樣。

電影《勇士》裡,湯公尺為什麼是主角而布蘭頓是配角,怎麼分辨電影的角色主次?

我的女友是甜點師 Fist And Forgive 這是一群老男人的故事 遊戲 狂歡以及生活。時間已經流到了當所有人都不相信那個老男人還有力量,還能站起來,還可以怒吼和雄起的歲月。年輕的活力已逝去,然後發現自己老了。激情 張揚 憤怒 反抗,漸漸變成平庸 忍受 無奈 寂寞。房子車子票子 家庭妻子兒女 ...

為什麼青春電影裡的結局都那麼虐?

思魚 因為生活就是這麼殘忍 青春片大多給青春期的人看,他們生活在象牙塔裡,荷爾蒙衝動,看悲劇滿足他們對江湖生活,生活不易的想象,激發他們的豪情衝動。 Sandwich 青春電影更多的是一種載體,對逝去的懷念,也是對過去的估量 那時候我們很年輕,很有活力,不會把錢和利放在第一位,不會因為人脈而去擠笑,...

為什麼明明大家都知道喝酒傷身,還往死裡喝酒?

為什麼吸毒賭博家破人亡還是有人停不下來?為什麼活著這麼辛苦大家還是要苟且偷生?為什麼談情說愛那麼刺痛大家還是要前赴後繼?為什麼工作那麼無聊我們還是不得不堅持?這世間本來也沒那麼多為什麼。美滿的喝酒為了錦上添花,不滿的為了逃避現實。你問我為什麼要喝酒?我還想問為什麼要清醒?人生本來就是個沒有結果的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