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作者在文中要自稱「筆者」,而不是用第一人稱「我」?

時間 2021-05-31 18:29:27

1樓:橫山老屍

我、鄙人、在下、筆者、臣、奴才、小弟、小子、本人、本少爺(公子)、本尊、老夫……

對自己的稱呼很多,不一定非要用個「我」字的嘛。

看場合用。

在敘事時,多用「我」,在辯論、提意見時,多會帶上自己和自己身份有關的稱呼:作者稱筆者、臣下稱呼微臣、晚輩稱孫兒(孩兒)、招待時稱「在下」或者「鄙人」、修煉人士按照自己的尊號稱「本座」「本尊」「本帝」等。

這沒有問題。

為什麼作者會自稱「筆者」呢?一是文人的風骨作祟,二是可以合理灌水,三是對讀者的一種尊重,是可以提現一定的專業性。

舉個例子你看看。

一篇新聞稿這樣寫:

「據我調查,此次汽車衝出高速路造成一死二傷的事故主要是因為司機路上睡著做了噩夢所致……」

這樣寫:

「據筆者調查,此次汽車衝出高速路造成一死二傷的事故主要是因為司機路上睡著做了噩夢所致……」

兩篇文章除了稱呼改了一下,其它地方一模一樣,你品品哪一種看上去會讓人舒服點呢?

不用想了,肯定是「筆者」看上去會讓人舒服,而且也讓人更覺專業。

同樣,你在跟乙個學術大鱷交流的時候,和對方溝通時如果能使用「鄙人」或是「在下」稱呼自己,可以給對方更好的感觀,從而為自己博取更大的利益。

現在很多人都說日本禮儀怎麼怎麼好,說話都要分人說,殊不知我們的語言中和「禮」相關的東西比起日語來講究多了,為什麼日本人給人感覺就更重視禮貌呢?

原因無外乎日本至今都仍然沿用他們的傳統禮儀和語言規範。

例如:日本人的「哦」不能在長輩、老師、領導、不熟悉的同齡人面前說,只能在關係親近的同輩人之間說。

日語裡「ちゃん」(也就是醬)必須在非常親密的人面前才能說,例如叫乙個年紀大的男性或是不親密的年長男性一般叫「おにいさん」(哦尼桑),只有特別親的,才會叫

乙個哥哥都能叫出花來。

但我們中國沒有麼?有啊……

「哥」「老哥」「兄台」「兄弟」「兄長」……

現在我們呢?

懶到了極致。

古時候學生在老師面前自稱「學生」,現在?

我。古時候兒子在父母面前自稱「孩兒」,現在?

我。古時候我們在爺爺輩面前自稱「孫兒」,現在?

我。古時候我們在商務談判時自稱「在下」,粗鄙點稱「鄙人」,現在?

我。

雖然漢字簡化了,但也沒必要簡到連禮都不要了吧?

2樓:飲鴆丶不止渴

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教過「我」在文章中並不一定就是指作者「自己」,不能說只要文中出現「我」,你就覺得作者寫的就是他自己的親身經歷。(如果題主語文老師沒教,那怪我。)

建水庫時,要淹沒的房子為什麼要全部拆掉,而不是留下來直接淹了?

穎之星語 周公宅村,真的太難了,為了建水庫而移民,卻被來自水庫的水淹屋四次。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洞橋鎮周公宅村,烟花颱風襲擊寧波期間,洪澇災害非常嚴重。為了建設周公宅水庫,2003年春節後,周公宅村民從四明山區的周公宅村搬遷而來,至今18年。十八年期間,洪水進入室內,今年已是第四次,洪水進入村內的次數...

為什麼商鞅在秦國變法,身死而政不熄,而吳起在楚國變法卻人死政熄?

鄭宇 真正的答案是,變法的成功要靠好的君王,因獻公選擇了孝公,孝公選擇了商鞅,商鞅選擇了惠文王,惠文王選擇了張儀,後續的選擇大都正確 一直影響中國至今。 四葉的三葉草 主要是和國君,大臣,國民有關係呀。和變法者關係不大。無論是吳起,還是申不害,趙武靈王當時的變法都是先進的生產制度,但國君大臣民眾都不...

弱肉強食是否是真理,那為什麼要幫助弱者而不是自然淘汰?

懶惰的無聊少年 絕對的自由,會造成強者對弱者的剝削,換句話說,在社達里,乙個嬰兒剛出生就被乙個人掐死了,那個人可以堂而皇之的說,這個嬰兒沒我厲害,所以我應該把他掐死,最終造成的是人類社會的秩序不存在,讓人類倒退回千萬年前的動物時代,然後就是人類這個物種在地球上徹底滅絕 透過現象洞察本質 因為強者也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