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讀的書越多,想說的話卻越少?

時間 2021-06-02 10:30:56

1樓:無意

讀書越多,沉澱越多,對事物的看法越有高度,也越愛思考,也對自己的要求越高,讀書越多的人越愛靜靜的思考,那麼,內涵也越豐富。乙個人懂得越多,對事物的認知越有高度,那麼越不會輕易的表達一些簡單的觀點,所以讀書越多的人越沉默。

2樓:彼岸

書籍中的世界與日常生活的世界處於不同的維度的。日常生活中交流的話題,大部分書籍並不會涉及(也確實沒必要涉及),而書籍中所寫的,日常生活也很少涉及。兩個世界各有各的特點,沒什麼嚴格的優劣,但是如果這個人喜歡閱讀,那麼他的品味和愛好無疑就更傾向於閱讀那個世界。

他在日常生活的話題中,能交談的就很少了。

3樓:奈我何

因為你想說的都在書裡,而身邊不讀書人說的話,你再也聽不進去,甚至他們說話你都覺得煩躁,是噪音。

只有碰到和你一樣喜歡,熱愛讀書的人,你的話匣子才能開啟。看似是你們在對話,其實是你們用書在交流。

4樓:caozh2020

所讀和所想不是一回事,所想和所說也不是一回事。我從小就算得上博聞廣記,但是隨著年紀增長話越來越少——因為我發現自己太喜歡「文過飾非」了,讀的越多,也不過是「讀了些精緻的淘氣」。

5樓:小書童

讀的書越多,會越重視的邏輯和嚴謹性,不懂的不說,不清楚地不說,真遇到的自己理解透徹的,卻發現說了別人也不一定懂,最後也就不說了。

6樓:看風景

不是書讀的多了,想說的話變少,而是你通過讀書,你的眼界開闊了,你的世界觀得到了提公升。

你書讀多了,你就會感到你的人生也在多變,每讀完一本書,讓你就重生一回。

你周圍的人還停留在原地不動,你卻已經超越了他們,你跟他們的話題不同了,慢慢的你在這個圈子裡說話就少了。

你通過讀書的提公升,你找到跟你有共同話題的人,有志同道合的話題,你就會感到你又是一次脫變,你是在不知不覺中脫變,提公升你的人生觀。

7樓:陽陽傻傻笑2

因為當你翻開一本書,並投入去讀時,你就忘了時間,忘了所有煩惱的事情,甚至於當朋友叫你的時候你都聽不到。

為什麼讀書多的人,話少呢?

其實書把你拉入了故事情節,使你沉浸於文字與情節,它帶你經歷風雨,帶你看別人的故事,讓你在故事裡快樂,讓你在故事悲傷,帶你去經歷世間的酸甜苦辣、愛恨離別,讓你痴笑在情節中,讓你哭泣在文字裡…..

然後告訴你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生活的意義是什麼?

何為親情?

何為友情?

何為愛情?

於是你就會去反思,反思怎麼去對待家人、朋友、陌生人、心愛的人。

使你的閱歷、情感變得豐富,心胸變得寬廣,使你不願意對一些瑣事和他們斤斤計較、變得從容、變得大度,它讓你心靈變得強大。

書教會你如何去愛,教會你如何去放下,也教會你如何去想念,教會你很多很多的道理,讓你變得很少犯錯,不願意去接觸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不願意去結交一些沒有意義的人;它教會你如何去社會中察言觀色,也教會了你傲慢與偏見。

於是你便願意沉默,不再健談,就像《傲慢與偏見》裡所說的:傲慢使別人無法來愛我,偏見讓我無法去愛別人。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下這本書:

也許有人會覺得哭泣在別人的文字裡是一種懦弱,沉浸在文字裡是一種迂腐,可是,當你真正哭在文字裡,沉浸在故事中,你會發現,你彷彿經歷了更多的事情,走過了多彩的人生,這些人生中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你都感受過,你在痛苦中沉淪,卻也在涅槃中重生。

你會相信人活著有太多的意義,於是你的情感變得更加的豐富,內心變得強大,更願意沉默,更願意默默地去揹負那些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輕。

如果,讀書的代價是讓人變得沉默作為結果,我願意去承受這樣的結果,儘管它可能會讓我錯過很多人、很多的事……

8樓:帥哥

老年人變得沉默,將人生的話語權讓渡給年輕人,只無奈留下一句:「以後你們就會懂的。」。讀書人變得沉默,將知識的話語權讓渡給娛樂時代,也只能無奈留下一句話:「以後會更好的」。

表達是需要反饋的,不管贊成也好反對也罷,總有的放矢。難就難在,對方搖頭晃腦,一笑了之,繼續低頭,翻弄手機。縱使滿腹經綸,那又怎樣?

我還是期待著,在不斷的發展中能夠找到那個平衡點,讓娛樂環境和嚴肅表達都能得到應有的地位和空間。我不是說所有的不表達都與娛樂有關,而是以為我們想弄清楚現在的這個問題,在乙個正常的表達環境裡會更加明白。最後想說,我們不會娛樂至死,我們現在只是有些忘乎所以罷了。

9樓:湯湯

克魯格曲線應該能解釋一部分問題。

橫軸是知識儲備量,縱軸是自信程度。

一般書讀多了,會知道自己處於「愚昧山峰」還是「平衡高原」,對不了解的事不太喜歡發表言論,以免貽笑大方。對自己了解的事再根據了解程度定吧,足夠了解的應該會侃侃而談,當然碰到「三季人」就算了。

10樓:衍卉

我覺得那些讀的書越多反而話越少的人,是因為書讀得多了,人就會變得比一般人敏感(高敏感)。擔心說得多了,不經意間會傷害到他人。正所謂「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雖然心理學家榮格說過:高敏感可以極大的豐富我們的人格特點。也有很多研究指出,有時候敏感這項特質是一種難得的品質。

因為書讀多了而變得敏感,我認為這些人通過讀書,使自己的內心更加豐富了,也有人說高敏感人群相對一般人,在相對安定的環境中,更容易體驗到幸福感。

這種幸福感體現在情緒上,讓人感覺話說得少,情商就高。這些人通過讀書變成了很好的傾聽者,不隨便評價和判斷他人,想說的話也並不會隨便表達出來。

他們通過讀很多的書,變得更加敏感,能夠感受到對話者的情緒波動,所以只願意傾聽,不願意表達。

11樓:

讀書越多,我們越知道: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更懂得什麼時候該說,什麼時候不該說。

而在生活中,人們越是沒有什麼,就越愛炫耀什麼。

所以,窮人怕別人知道自己窮,拼命「炫富」;沒本事的人怕別人看不起自己,整天「咋呼」。

其實,生命中的強者,往往是深藏不露的,就像飽滿的麥穗一般,低調謙遜。

讀書人就擁有這種品質,水深不語,人穩不言

乙個人之所以沉默,不是無話可說,更不是假裝成熟,

而是經過歷練之後的處變不驚,度過苦難之後的風平浪靜,嚐過得失之後的不急不躁。

正如網上說的一句話:「沉默總與深邃相連,總與淺薄無關。」

因為你讀書越多,就知道你說這句便宜話是沒意義的,是不值錢的,是卑微的。

讀書越多,歷史知道的越多,越發現日光之下並無新事。

所以讀書多的人,更謹言慎行,惜言如金

12樓:靜虛

對「不如」自己的人:需要向下相容,否則無異於雞同鴨講;

對「同層次」的人:大家都是明白人,多說無益,點到即止吧;

綜上,讀的書越多,越知道自己的渺小,使人保持敬畏之心,使慎言成為習慣。

另外,讀書是為了思考,人在思考時的表現大多就是靜態或沉默的。

13樓:

我記得之前有人提過類似的熱門問題大意是:自己讀過很多書,身邊人覺得他高冷。

我太懂那種處境了!

正想著怎麼開導人家,結果看完最靠前的回答,頓時語塞了。

好多眼熟的知乎大佬,一面倒的噴提問的人矯情:不要以為讀點書就覺得自己了不起了,大談自身經歷,話裡的意思就是:你讀書再多有我多嗎?

名門正派的大人物都把提問的人吊在恥辱柱上了,我乙個小蝦公尺哪有資格站出來講話。

人在社交活動中,由於每個人的興趣愛好不同,興趣小眾的人肯定最容易冷場。

男孩子喜歡體育和電子遊戲,女孩子喜歡美妝追劇,有這些大眾愛好的年輕人更容易在社交中找到話題。

我大學時,班裡總共不到十個男生,其他人聚在一起聊NBA,聊電子產品,聊耐克阿迪。

我往那一杵全程當背景板,根本搭不上話。

也許那些知乎上的大佬,年輕時比較幸運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工作以後又能以文字為生,談笑有鴻儒。

這不代表人人都能處在那樣的環境裡,尤其是現在年輕人中讀書的群體越來越少(網文除外),真的就屬於標準的小眾愛好了。

我上大學時,宿舍除我以外都是漢語言文學專業,哥幾個讀的書還沒有我乙個廣播電視新聞學的多。

真正讀書多的人並不是想說的話少,而是在書中得到的感悟和啟發無人可以交流,漸漸會喪失表達欲。

這種曲高和寡的感覺還不算最痛苦。

生活中找不到知音,可以沉迷於書籍。

只是因為對別人的興趣愛好插不上話,社交中顯得不夠活躍又偏偏是個內向的人,就很容易被別人貼上「高冷」以及「不合群」的標籤,這才最讓人無奈。

14樓:夢魘丶天殤

在史蒂芬金的《不在純真的秋天》有這樣一段話「最重要的事往往最難以啟齒,因為言語會縮小其重要性;要讓素昧平生的人在意你生命中的美好事物,原本就不容易。」讀書的人或許也是如此,在書中得到的樂趣越是珍貴越是很難對他人表達,怕自己表達的不夠清楚而使他人不能理解自己從書中得到的快樂,所以書讀得越多,越沒有必要與他人進行交流,自己開心就好了。

15樓:宋詞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卡尼曼在《思考快與慢》裡闡述了兩個概念:系統1和系統2。系統1主要負責無意識快速,

系統2則主要負責自主複雜費腦力的活動。

絕大多數甚至99%我們說的話都是系統1來負責的,而讀書更多的需要我們系統2。

當系統2更多的去練習時候,我們不斷的覺得系統1說的一些無意義的話太多了。

或者說,對於口中說出的話越來越考慮,越來越講究。也就越來越少說話了。

無獨有偶,孔子也說了一句呼應的話。

《論語·里仁》中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句話的意思是直譯為君子做到話語謹慎,做事行動敏捷。

無獨有偶,《康熙王朝》魏東亭也有個近似的意思。

16樓:

自屈原開始,中國文人的內心基調改變了,有了更多的個人話語。雖然其中也關及朝廷和君主,但全部話語的起點和結局卻都是自己,憑自己的心、說自己的話、說給自己聽,被別人聽到,並非本願,因此也不可能與別人有絲毫爭辯。

這種自我非常強大又非常脆弱。強大到天地皆是自己,任憑縱橫馳騁;脆弱到風露也成敵人,害怕時序更替,甚至無法承受鳥鳴花落、香草老去。

這樣的自我一站立,中國文化不再是以前的中國文化。

帝王權謀可以傷害他,卻不能控制他;儒家道家可以滋養他,卻不能拯救他。乙個多愁善感的孤獨生命發出的聲音似乎無力改易國計民生,卻讓每乙個聽到的人都會低頭思考自己的生命。

因此,他仍然孤獨卻又不再孤獨,他因喚醒了人們長久被共同話語掩埋的心靈秘窟而產生了強大的震撼效應。他讓很多中中國人把人生的疆場搬移到內心,漸漸領悟那裡才有真正的詩和文學,因此,他也就從文化的邊緣走到了中心。

《慢讀秋雨》,余秋雨

為什麼有些人運氣好,而有些人運氣不好。?

有些人天生一副好容貌,顏控就會在做事時遷就他們,圍著他們團團轉。有些人相貌醜陋,雖然沒有顏控遷就他們,但是他們實力強,頭腦聰明,事事都能化解,所以運氣就給人好的假象。至於為什麼有些人運氣好,乙個是他們的容貌,氣質之類天生的優勢使他們運氣變得好 這裡面的運氣好意思是他們更容易受到幫助,沒有人和他們作對...

為什麼有些人會越做越狹隘,而有些人是越做越大

咕嚕捨小二 一切的錯誤預判及預判後導致的行為都是可以總結為格局思維的程度不同。乙個人可以明確更大的既定目標,就會依此目標來完善自己的事業藍圖,並付諸行動,而如果乙個人的目標非常小,事業藍圖的布局也會小,自然也很容易就遇到發展的瓶頸。這點去看圍棋就會有很大的體會了。 怪我咯 關鍵看自己的能力問題,有能...

為什麼有些人不買三星手機了?為什麼有些人還在用三星手機?

MichoNich 從s3 note3 換到iPhone5s iPhone6又換回s9,剛買了s20表示因為長得好看,螢幕好,就恰好在乎的東西三星最好。 你de極品前男友 利益相關 XSMAX和note20U雙持使用者,給父親挑手機的時候去看了看華為的mate30 pro真心上手要差三星旗艦好多,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