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涅槃就是人格解體嗎?為什麼?

時間 2021-05-09 09:05:00

1樓:清瀟

人格解體在佛教裡面有另一種稱呼「頑空」 諸佛菩薩都無法拯救

理論上來講涅槃應該和人格解體有相似的地方但肯定是積極的一種狀態 (具體是什麼我不清楚不多妄語了)

順便說一下抑鬱症是「執空」

2樓:了了居

越是修行到空性,人的情感會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無邊的慈悲和空性,無邊的正能量。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修行到這個程度的也極少可以說現代幾乎沒有。

原來舊的認識解體所有認識全部重新來過,建立一種全新的認識,這叫涅槃。涅槃不一定成佛,修到空性才成佛。

3樓:嗡班匝薩埵吽

題主有讀金剛經就好說了

「我皆令入無於涅槃而滅度之。」

「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世尊!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則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

如來說:『 一合相,則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多讀多讀,就不會有這個困惑了。

心經也是。

4樓:法生

佛為示化眾生,一切法不可得,生老病死一切如同幻化,而諸眾生不明是理,修行外相,不悟自性真空實相,修行什麼長生不老,或修空斷見,為開示此等眾生,示現生滅,讓一切修行此諸法者斷如是等見,讓修常見者知道,諸佛法王,無有不知者,天上地下,一切智無礙,一念能知三界一切事相,一切眾生心念,無所不知,斷諸外道修是外相,讓如是等眾,悟入自性,不生不滅,是諸外道見一切智者諸佛世尊,都有生滅,何況我等,是諸修處相者一念心開,明悟世間切相,包括壽命皆不可得,於是即棄如是之法,修行內法,內法者,自己心性,此性不生,若是不生即不可滅,如是實相,是真實之我,無有變易,去諸假相,入實法性,名為涅槃,涅槃者,在眾生身,名為生死,在諸佛身,名為涅槃,都是死之義也,修學佛道,莫著外相,佛諸說法無有二語,名言之法,十萬八千,實性法者,唯一心性,若有二言,佛即不為眾生說一切法空,不說一切法無二無別,不說一切佛法唯是一法,所以莫著外相,外相語言,即是諸佛方便說法,若無方便語言,眾生如何能入真實,若是修行,應雖見性,若是見性,即棄方便,入實修行,若不棄方便之法,此即生死之法,亦非佛法,金剛經說,法為筏喻,不可執取,棄之而登彼岸,譬如有人,欲過大河,應用船筏,即過河已,船即無用,應棄船上岸,若不棄船如何上岸,一切眾生亦復如是,著諸法船,不肯棄捨,還歸生死,

5樓:羽生

看念頭,與佛說無關。

涅槃是對輪迴的超越。

離於如憤怒,嫉妒,擔憂這樣的不良情緒,不等於不去行動。反而,佛陀在提倡,我們去行動,超越不良情緒。

可以參考我在此處的說明。

怎樣自我減輕焦慮情緒?你有什麼經驗?

如果無知於佛說,可以去理解佛說。

請不要用無知來侮辱佛陀與佛說的法。

6樓:渺小如微塵

人格解體是人格解體,涅槃是涅槃,兩者不等同。你盲修瞎練的那些,根本不是達到涅槃的法。若說現如今佛教的修行所達到的結果,是有可能達到人格解體的狀況的,因為佛教不存在達到涅槃的法。

你的安全感就是你的感受,你說的無欲無求也是做作的,解脫道不是沒有目標的,而是目標無比清晰與堅定的。你已陷入無色見不自知。

7樓:

不是。涅槃是究竟法,「人格」是概念法,這兩者根本不是乙個層次的東西。。

佛教裡好像沒有「住覺離相」的說法,按其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就是心看到五蘊究竟法了,五蘊究竟法里是沒有概念法的,更不會出現題主說的「覺知不動,境在動。」、「鏡裡看花的不真實感」、「那種不動的覺知」、「陌生感」……看念頭起碼得看清這些全是妄想,也是心理學說的「人格解體」了。

佛教觀禪的基礎是戒清淨→煩惱輕→心清淨→如實知見五蘊,而不是連五蘊都看不見、陷到煩惱裡瞎想了……

8樓:ncit2

關於涅槃有四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是自性涅槃,我們的佛性本來是不生不滅的,不是因身體生而生,因身體死而死。一切眾生的自性,法爾如是,本不生滅,亙古長存,叫自性涅槃。

第二種是小乘人所證的有餘涅槃,就是他們只了分段生死(分段生死就是六道輪迴的生死,變易生死就是思想的一生一滅),法見未除,還有尾巴未了。還執著法性的地、水、火、風四大種性為我,思想還沒淨,還有生死,所以叫有餘涅槃。

第三種是佛所證的聖果,叫無餘涅槃。既除了人我執,又除了法我見,人、法雙空,無一毫可得。這種人、法都了,二死齊捐,變易生死,分段生死都了了,就是無餘涅槃。

第四種是無所住處涅槃。無所住處,就沒有住的地方。無處不是,處處都是。

所以釋迦牟尼佛離開的時候說:「我沒有離開你們,我常在你們面前,眼清淨的人就看見我了。眼渾濁的人是看不見的」。

我們還有煩惱執著,就是眼不清淨。假如煩惱執著都了了,妄念不生,就是清淨法眼,處處都能見佛。所以我們不要執著於有個方所,有個地方,這才是開大智慧型。

大智慧型之運用,就是六度萬行。

9樓:漢土人

佛,首先在於覺悟。關照萬物,明晰自性,是乙個世界觀逐漸剖析明了,並修行證得各次第境界的過程。修行與心境合一,方能證涅槃境界。

一念不起,與土石何異?昏沉去智,不過是墮入六道的魔障而已。

10樓:嚮往光明

經上講的不是要我們自我解體,那是文字表面含義。僅從文字理解會進入誤區。沒有自我說法本身是對的,但不是通俗理解上的不要自我。

所以理解成不要自我,就如同自我解體的病患,會很痛苦。佛法的沒有自我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越,是平和寂靜快樂的。

這件事要體會,需要有很足的信心,需要修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漸漸契入境界。

如果契入境界來理解,沒有自我與自我不二。去除表面的虛妄的我相,見到真我的不可說境界,這是經上無我相的含義。這時候沒有世間說的自我,常常為他人著想,不著為他人的相,則時時處處見到真我,會感覺這就是幫助自己。

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救度眾生就是救度自己,因為自我與他人是一體,這個一體就是真我。而假我也得到豐厚的回報,同時印證了俗話說的善有善報。

您描述的學習佛法出現的狀況,這是對世間感覺越來越不真實的感受。這是對的。但覺得世間沒有樂趣,這是沒有做利人事業的緣故。

多做利人的事,甚至是公益事業,您的快樂與充實感很快會源源不斷湧出來。

人在世間的意義就是了苦還債。吃夠了苦,下一世才好超脫出離。但事實上,在吃苦過程中,也會不斷的感召安穩快樂,所謂的吃苦了苦。

總之,多注重實修,親近真修行人,會找到出路的,而不是修行中漸漸生疑心和退心,得不償失。

11樓:梵夫

這是誤認為「我的身體」就是我,斷我執就是斷除對身體的執著。

其實不是這麼回事,斷我執是不要對我設定邊界,我是我,眾生是我,外境是我;反過來,我不是我,眾生不是我,外境亦不是我。

《楞嚴經》對覺知的本質和特徵有很全面的闡述,很有利於糾正修行中的一些錯誤觀念。

問題描述中的住覺,其實是住念。因為覺是無住的;問題中的離相,也並沒有基於無分別心。

所以,還似一場清明夢。

12樓:諸法無我

這種修行問題,需要證悟善知識才能給你正確解惑和引導。

修行肯定是煩惱越來越少才對,如果煩惱增長了痛苦增長了就是觀修之法不正確啊。

所以,修行需要跟隨乙個善知識學習,這非常重要呢。

13樓:

「悉達多知道他已找到大道,達到了他的目的,他內心平和自在,從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來的是對眾生一股深切的愛。」

——《佛陀傳》,一行禪師

我問過乙個來自蘇州的和尚,開悟到底是什麼感覺。

和尚說,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所有的問題,在你面前都不再是問題。

14樓:哲學為何p開頭

1、四謂詞的每乙個 Each of the four predicates:

2、西方哲學所說的 iv 謂詞, 人心事物=四個名詞,其次是動詞,再其次是形容詞;

3、中國哲學說 u 共相 p 殊相=形容詞,佛教的涅槃=形容詞,並且大多用形容詞,您只要覺得是那麼回事就行啦!

4、可與 u 共相 u 名詞 u 較真,何必與形容詞較真呢?

15樓:

現在可以明確地告訴你,不是。

知乎上 @alphago 的禪修經驗應該是落入了一種類似制心止的狀態,當我以前以覺知為所緣如如不動地觀察周圍的一切時就會落入這樣的泥淖。帶來的結果就與 @alphago 的禪修體驗一樣,會帶來記憶力減退,對日常生活模糊等一系列症狀。這在經典中是屬於痴的表現,而且也不符合各類經典裡記載的覺悟者的表觀狀態。

隆波帕默尊者曾經提到過一筆這種錯誤的修行觀禪的方法,當尊者把心修行的如如不動然後去找他師傅時,他師傅看了他一眼就對他說道:你這不是在觀察心,而是在控制,打壓心讓它不忘外面跑。

從止觀上來說,控制心於一處更類似於止禪的表現。只不過這種止,帶來結果並不愉悅。

正確的禪修方向就算除卻佛教裡三世因果的表述,在現實生活中也會讓人的覺知力,記憶力還有愉悅程度得到大幅度的提公升,甚至因為焦慮等狀態的減少還能延長DNA端粒酶。乙個很簡單的判斷方法來檢驗自己的禪修是否走錯了方向就是,觀察自己的生活是否更加清澈,有秩序了。

而乙個修行觀禪有成的行者轉而修止禪是十分容易的,他可以非常輕鬆的專注於他的呼吸或者其他的業處。

如果乙個自認為修行觀禪到十分高深的地步的行者,他可以試著轉修安那般那數息等止禪,看看自己是否能入近行定並感到輕安順暢,如果不能還在修行的過程感受到迷茫等一系列的狀態,那麼就要考慮下他是否修行錯誤了。

16樓:

我從修道角度說一下佛家涅槃,一家之言,無意冒犯任何人……也別跟我辯,說白了,愛看看,不看滾,不要打擾我飛公升

從修道的思路看佛教修行,就是在沒有任何補充的情況下虛耗自身的法,法耗盡了,命就沒了,一了百了……而涅槃就是在法耗盡之前強行驅動術來為自己的存在轉換形態,以另一種形態重新開始積攢法,但是效率顯然是低於生靈的……題主所提的狀態就是乙個法虛耗以後接近魄散的狀態。

再說一遍,我無意傳道授業,也不打算要任何人信我,所以不要和我辯!

17樓:無心道人無恥之徒

佛教的涅槃就是人格解體嗎?為什麼?

一看,就知道,你根本不明白,什麼是佛學思想。

人格解體?人格是實體嗎?是肉體嗎?人格可以分屍嗎?

佛教的涅槃就是人格解體,這個命題,你是怎樣思考的。

18樓:阿彌陀佛萬世回眸

首先要有人格,才能解體吧

請問,人格是什麼?在哪?

人的思想瞬間就變了,方生方死

看看楞嚴唯識淨土的法義

當你能對金剛經唯識淨土的思想不起衝突的時候,就夠了

19樓:勿放逸

恭喜題主,你答對了,你所體驗到的,正是你所了解到的「情緒解體」「現實解體」的概念。為什麼我還要恭喜你呢?因為有此體驗的人,能對這個起疑惑的人並不多,很多人會以為,他已經得到過人的成就,獲得了解脫,甚至很多古今禪宗中的名人,也不過只是在這裡面沉浮,被這些所謂的明心見性的狀態玩弄於股掌之間,為了保住這些狀態,甚至還專門弄了乙個步驟,叫到保任。

但非常可惜,這些並非是佛教修行該有的狀態。

1.念頭減少,覺知增強。能常常體會到覺知不動,境在動。

境動,覺知就動,通俗來說,聲音出現,對聲音的覺知才出現,聲音消失,對聲音的覺知就會消失,怎麼理解呢?當有聲音生起,你便有聽覺生起,當聲音消失,聽覺便會消失,當有觸碰生起,你便有觸覺生起,當觸碰變化,了知的心就會隨之變化,眼鼻舌意也是一樣,覺知是隨時因所緣的變化而變化的,這是顯而易見的,而你所見到境在動,覺知卻不動,這是錯誤的認識,未看到覺知的無常相。

2.看這個世界,總有一種鏡裡看花的不真實感。只有那種不動的覺知,就像鏡子一樣,很強烈很真實。

世界是真實的,若世界是不真實的,那齣離便不成立,這種錯誤的見解就會導致許多錯誤的行為,有些宗派就認為,一切都是夢幻泡影,既然並沒有真實存在,那就只是庸人自擾,當他如此思維後,他認為自己開悟了,別人都是傻子,只有自己才清楚,這一切都是空的,假的,根本無需修行,無需努力,似乎只要明白這個道理就解脫了,以為自己像阿羅漢一樣已經所作皆辦了,這一種邪見,它導向了邪解脫,也就是假的解脫,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世界可等同於四聖諦中的苦諦,「諦」就是真實之義,只因為苦是真實的,所以才需要滅苦。對世界的不真實感正是因為未見到苦的真實。

4.無有恐懼,有很深的安全感。自我存在感淡薄。

在佛法裡,從來不會有自我存在感淡薄之體驗,這種錯誤的感覺源自於想象,通常會導致錯誤的行為,一些人思維後,認為自我已經消融,既然自我都不存在了,那做什麼也不會有乙個「我」去承擔後果了,以至於為了拯救世間蒼生,做出許多類似殺生只是為了超度他之類的惡行,佛法對無我的體驗是來自於對實相的觀察,而不是靠感覺,比如當禪修者觀察感受時,他發現,感受生起的時候,他無法阻止,感受滅去後,他也不能讓它停留,如果感受是「我的」,那他是可以掌控的,但這個生起和消失是他無法掌控的,因此,他不認為這是「我的」;他清晰地看到了感受的生起和滅去,你怎麼可能會認為乙個已經消失的東西是「你」呢?所以他不認為感受是「我」,因此,他捨離了對感受的執取,對一切現象都是這樣觀察,這樣捨離,最後完全捨離對五蘊的執取後,他到達了平靜。這才是「無我」的正確開啟的方式,這才是苦的止息。

剩下的一些其它的體驗,大多也是源自於上面所說的那些錯見罷了

網上搜尋了「人格解體與佛教」,為什麼佛教的實修實證,與醫學上「人格解體」的許多病症竟然是一致的?

般若鋒兮金剛焰 細思極恐!為什麼佛教的思想與物理學的許多理論特徵竟然是一致的?1 尢智表居士 乙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 乙個科學者研究佛經的報告 支援智慧型手機閱讀 2 羅無虛居士 佛法在原子時代 佛法在原子時代 支援智慧型手機閱讀 3 王季同居士 佛法與科學之比較 佛法與科學之比較 支援智慧型手機...

佛教描述的很多東西為什麼和人格解體綜合症很像?

會選擇佛教作為宗教信仰的人 非指從小就生活在寺廟裡的僧侶 說高階點叫 避世 說通俗點叫 逃避現實 你再了解下人格解體的形成原理 隔絕外界的刺激源對個體心理的傷害 就可以明了其中的原因。那就是更容易患上人格解體的人才會選擇佛教作為宗教信仰。另外多說一句,人格解體是分程度的,有的程度輕有的程度重,程度輕...

大家有人格解體恢復的嗎?

原來這個叫人格解體 我初中去基地的時候那一周都是這個狀態,我還以為是中暑了,但是我都不太記得了,就感覺跟做夢一樣,頭暈,然後從基地回家之後就好了,所以我不記得去基地都幹啥了 這一條帥鯉魚 五六年了!我剛意識到恢復了!我會清晰地難過,開心,了!我活著,我在活著!無論是痛苦還是開心,我都感到我是在活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