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夜做夢,與道教佛教有關 求解

時間 2022-01-03 03:40:24

1樓:六耳鼠

佛-道,代表兩種人生方向、選擇、觀念。

笑與嚴肅,代表了輕鬆樂觀隨意認真努力勤奮兩種觀念的對立,或者是生存-發展怡情-享受的對立。

由於兩個觀念你都有但掌握不好,有時會引起混亂不知所措。

所以要清淨一些,理清一下思路。

當然你也會一點反思,但是,不是「常」,只是偶爾。(所以常字你記不起來。)

2樓:赤然

《常清靜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於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我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你應該聽從太上老君的指令,每天誦詠《常清靜經》。每天5-10遍。

3樓:抱元守一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夫道者:

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常應常靜,常清靜矣。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執著之者,不名道德。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

那是麻煩;煩惱和妄想,悲傷和身體;他們被羞辱,流浪和垂死,經常沉入大海,並且總是歪曲。真正的方式,精明是自我滿足,開明的人總是安靜。

不朽的葛翁:吾得真道,曾誦此經萬遍。此經是天人所習,不傳下士。

吾昔受之於東華帝君,東華帝君受之於金闕帝君,金闕帝君受之於西王母。西王母皆口口相傳,不記文字。吾今於世,書而錄之。

上士悟之,公升為天官;中士修之,南宮列仙;下士得之,在世長年。

左玄真人曰: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身。然後玉符保神,金液煉形。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正一真人曰:人家有此經,悟解之者,災障不幹,眾聖護門。神公升上界,朝拜高尊。功滿德就,相感帝君。誦持不退,身騰紫雲。

佛教與道教的修行方法有什麼區別?

李峰 佛教,分顯教和密教。佛教分大小乘,實際上道教也一樣,只不過道教不這末直接區分而已。佛教八萬四千法門,是因為和佛有緣的眾生有84000種不同的根基。道教3600法門。同樣的原因。所以不好全面比較佛教道教的修行,具體有哪些不同。因為很少有人能了解佛教道教加起來一共的87600種法門。比如道教,大的...

道教與佛教如何對待別人對其的傷害?

不過冬 佛教不懂 道教的嘛,根據道德經的說法,是 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個人的理解呢,有的時候制惡必須以惡,而道德經指引窩萌走的!就是即使不能報怨,也絕不選擇 惡 的high road啦!換句白話說,就是狗咬你一口,不代表你就非得去咬狗,何況窩萌正一根本就不吃狗肉! 三七牆 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

佛教文化與道教文化是否存在共通性?

靈異檔案員王曇 其實,佛教文化和道教文化在核心理論上並沒有共同性。佛教文化在初期就認為無論人怎麼努力,都不會讓這個世界和自己都變得更好,最好的方法就是徹底斬斷自己與世間的一切因果關係,從這個世界的因果迴圈中跳脫出去徹底消失。而道教認為只要不斷的修煉,通過修煉就能改善自己和這個世界的因果關係,讓自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