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蘭亭序》只有前面的 於 字不是繁體?

時間 2021-12-23 08:42:20

1樓:0xlambfish

「於」和「於」的關係其實是異體字,而非簡繁體字

非用作姓氏的「於」和「於」還是一樣意思,用作姓氏的「於」和「於」就完全是兩碼事了。

2樓:林彬懋

「於」,於也,從ㄎ從一;「ㄎ」,氣欲舒出,ㄋ上礙於一也;「ㄋ」古「乃」字,古文以「ㄎ」為「於、巧」二字。「礙於一」者,「止於一」也,既止,妄念止息,知「十方三世不離一心」,故宜「小其心」,以「高尚的精神去鎮壓一切虛妄的理性所產生的錯誤思想」。換句話說,「於」之「會意」為竝峙為意,不能以所從之兩體連貫而直捷言之,由其用意多委曲,而其字形不足以盡字義故。

這與王羲之書寫《蘭亭序》時的運氣有關。

宋儒張橫渠曰,「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我則曰,「小其心則能體萬物之象」,「小」至極致即「未見氣」;氣者風也,「未見氣」者,氣未生,風未動,是謂「太易」,為「周易」的形而上之精神世界;風動氣生,「太易、太初、太始、太素」,急奔而下,是為「形而下」之條理論述,思想屢屢妄生,而將「本體本質本象」之表相渾成,則為「形而上」,故云「萬物相渾而未相離」為「渾淪」,「橐籥」也,「幾未動」也。

今之「智」無「虧」,從「知白」。「知」者無它,「矢口」也,「從口從矢」,「白」者「自」也,「二字同,古鼻字也,今人言我,自指其鼻,蓋古意也」,其所強調者,己身舒氣時,在鼻口之間,觀氣如矢出而已矣,謂之「引氣自畀也」,「鼻」也;其「畀」者,「與也」,「引氣自與也」;一引一與之間,氣皆「自」生,非「它」生,「化育、化生」也,「知自」也;其「自」者非「形為物役」之「自」,乃「知其引與」之「自」,曰「智」也,乃「儒釋道」融會之「智」,為詮釋《尚書》、《易經》與《老子》三大中國哲學思想的「學統」之「智」,而以中文圖符窺探中國哲學智慧型,不假外緣者,是謂「象學」。詳閱誰能告訴我真正的書法是什麼?

3樓:徐漸

「於」和「於」不是繁簡體關係。說它們是異體字關係我也不是很認同。

作為介詞時,「於」和「於」含義相同,可以自由替換。為什麼《蘭亭集序》第乙個是「於」後面全是「於」,原因就是:王羲之他樂意。

「於」和「於」古代不同音。

上古擬音(《詩經》音系):於*wa 於*a

中古擬音(《切韻》音系):於wo(雲母虞韻) 於(影母魚韻)

並且「於」和「於」只是作為介詞時含義相同,它們的含義並不完全重合。「於」作為動詞的時候,有「往」的意思。如「之子於歸」「王於興師」「周王於邁」的「於」就不能寫成「於」。

另外,「往」的上古擬音是*wa(沒錯,和它的今音區別不大)。看擬音可以看出,「往」的聲母、主母音和「於」是一樣的,和「於」就不具有這樣的相似性。因此「往」和「於」可能有同源關係,「於」也因此有一層「往」的意思了。

「於」在上古可以用作嘆詞,就相當於現在的「啊」(看它的擬音*a應該能看出來),這種用法是「於」所無的。目前比較權威的簡體版本古籍的體例一般是,作為介詞的「於」寫成「於」,其他情況一律保留為「於」。所以「於昭於天」不會被這些書籍寫為「於昭於天」(這個「於」就是「啊」)。

但網路上的版本就可能不那麼講究。

根據《廣韻》,「於」中古有兩讀,另一讀音為o(影母模韻),這一讀音專門用於作為上古嘆詞「啊」的「於」,折合今音wū。所以「於昭於天」這句詩,目前來說正確的讀音是wūzhāoyútiān,而不是yúzhāoyútiān。「於」字絕沒有wū的讀音。

因此我認為不作為介詞的「於」是絕對不適合「簡化」為「於」的。

但其實《廣韻》中「於」的這個模韻讀音,在整個漢語演變史來說,是很可疑的。「於」在上古不大可能有一三等兩個讀音,基本就是個只有三等讀音的單音字。上古三等無標記,非三等有標記,乙個純粹的嘆詞「啊」又能有什麼標記呢?

我們基本可以認為「於」在中古的這個一等模韻的讀音是個由經師整出來的、「部分滯古」的讀音,和「阿」字在普通話中有ā,ē兩讀類似。(「阿」的ē讀音屬於規律演變,ā是滯古。但它滯古的原因是在口語中太常用了,和「於」的「滯古音」形成的原理不大相同)

按照正常發展,「於」在普通話中應該讀作yū,陰平,仍然和「於」不同音。不過,在口語中,作為介詞的「於」和「於」應該早已合流了,這使得「於」在普通話中讀作「於」。

對「於」和「於」的么蛾子事,我的看法是這樣的:最好在簡體版本的古文中,「於」一律不「簡化」為「於」,二者寫法上互相區分。如果做不到,至少不作介詞的「於」不能寫作「於」(「於昭於天」真的太不倫不類了)。

讀音嘛,以我個人意見最好是「於」一律讀作yū,但這不大可能,只好退而求其次,作介詞時讀yú,作嘆詞時讀wū。

否則鬼知道在什麼地方會出現把「於」讀成wū的奇觀呢。

4樓:久安長治

於和於是異體關係,古代兩個字都有,且於出現更早。大陸的繁體標準中,於的繁體是於而非於,但香港和台灣常用於表示這個意思。

於和於是異體關係,古代兩個字都有,且於出現更早。大陸的繁體標準中,於的繁體是於而非於,但香港和台灣常用於表示這個意思。

5樓:

繁體字中如何區分「於」「於」「烏」「嗚」? - 知乎 (zhihu.com)

請問於和於的區別是? - 知乎 (zhihu.com)於與於的區別和聯絡?

- 知乎 (zhihu.com)如何區分「於」和「於」? - 知乎 (zhihu.

com)

6樓:酸嬭且橆餳

根據《通用規範漢字表》,「於」本身就沒有簡化,也不是別的字的簡化字。

《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曾將「於」和「於」視為異體字,將「於」字廢除。不過《通用規範漢字表》又取消了這一決策。所以,不論是在繁體字系統,還是大陸規範字系統中,「於」和「於」都是並存的,都可以作介詞。

二者沒有繁簡關係,也沒有異體關係(它們的古音好像不同)。衹是可通用而已。

如果查《新華字典》,可以發現,《新華字典》並沒有說「於」是「於」的簡化字: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也沒有把「於」「於」列為異體字,衹是說「於」義同「於」:

不過,我不明白為甚麼《漢語大字典》「於」字有乙個義項是「「於」的簡化字」,這沒有根據呀,《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規範漢字表》都沒有這種說灋。

新手如何正確的臨寫蘭亭序?

玉 奇 聽我一言,花兩年時間系統臨摹 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 你在試試臨 蘭亭序 祭侄文稿 和 寒食帖 等,系統學習大王筆法。最近臨作,請指正 可以可以嗎 本人並沒有專門學過二王,寫的不好輕噴 王羲之的書法就像是九陰真經,其後出名的主流書法大多與它有聯絡。學起來自然有很多奧義hhh 建議還是從用筆學起,...

書法初學者如何練好蘭亭序?

寵愛 忍不住也來找批評,臨第一遍,自我感覺還有那麼點味道 我個人認為作為愛好,不用想那麼多,又不打算用這個謀生,寫什麼自己開心就好,寫的多了,總會有進步吧,或許我得理解不對 好菇涼 疫情呆家裡,沒事幹。完整練完了一遍王羲之的聖教序,就著手蘭亭序。有聖教序的底子再來練蘭亭序,會稍微有基礎一些。一來就上...

先有永字八法還是先有蘭亭序,永字八法和蘭亭序有淵源嗎?

田沐沐 關於 永字八法 的起源有多種說法,並無定論。有起源於東漢蔡邕,王羲之之說 李溥光 雪庵八法 也有起源於唐張旭之說 朱長文 墨池編 也有起源於唐僧人智永 宋陳思 書苑精華 這兩者是沒有淵源的。永字八法出現於何時,需要考證,但我認為是無法考證明晰的。我的猜想是,永字八法所體現的,是楷書的筆畫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