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一書描述了什麼現象,是否歸納並總結出經驗規律性。如果有,該如何總結?

時間 2021-06-09 03:42:38

1樓:若水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 ,吾以觀其復也。夫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情。情,是謂覆命。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兇。

觀復就是老子給出的的經驗規律總結方法,情和常在這裡是有規律的意思。帛書道德經全篇最後一句是:不辱以情,天地將自正。

具體總結出哪些規律,最經典的應該是天之道和人之道的區別那句

2樓:洪權

道德經之前,軒轅皇帝時代道家已經有完整的傳承。最早記錄,是廣城子講給皇帝,廣成子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

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請,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這是道家精華:

靜學。華夏文化,就是以這個為精髓,一代代出現天才人物。代代傳承。

老子的道德經,只是比較後期的內容。其核心是:致虛極,守靜篤。

當然,現代人不做靜,想懂道德經和道家文化,如同歪果人看漢字。似懂非懂。道德經到底講什麼?

兩個內容。1.了知世界的,使用世界的本心就是道。

就是玄妙的人類本源。2.致虛極,就可以體驗到這個本源。

其他內容都是如何做,做到了會如何的解釋。聖人,是做到的。而佛學也是類似的內容。因為,人類的本質是乙個,不是兩個物種。描述和詞語不同而已。體驗上,互相印證。

3樓:一東

描述的現象:《老子》的核心內容,是描述了或者說是記錄了「致虛極,守靜篤」狀態下,內觀的境象。這個境象即是自性的,又是外在宇宙天地萬物的,自性與天地全息互通。

這種境象,老子高度概括為「惚恍」。

老子作書的用意在於,讓後來者悟道而與道合真,與道合真的方法在於虛靜、無為、中和、柔弱……。

4樓:小鑽風

《道德經》全書是寫給有(得)道之人看的書。

告訴有(得)道之人應該注意的德行。

通俗的說就是【道——德——經】。

很多人一直以為是參透【道】的書。

其實不然

道在屎溺,出處於《莊子·外篇·知北遊》,比喻道之無所不在。

即使是在最低賤的事物中都有「道」的存在。

他有著自己的哲理和典故。

現象和經驗規律性

就是四書裡提到的

《大學》——《論語》——《孟子》——《中庸》

(我所提到的書,一本都沒看過)

(也就是《道德經》粗略看過,因為字少,啊哈哈哈哈!)「道德經」 :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 美言不信 。

善者不辯 , 辯者不善 。

知者不博 , 博者不知 。

最後歸結

就是乙個【中】字。

《道德經》翻譯最好的書是什麼?

檸檬 推薦幾本能更好的理解道德經的書。陳鼓應的老子今註今譯,莊子今註今譯。林語堂,老子的智慧型,奇島,生活的藝術。白岩松,白說。禪與電單車維修。 墨子連山 道德經,是詩。需要體會的是意境。李白的詩誰翻譯的最好?如果有人可以翻譯的好,還能叫詩嗎?我注老子,老子注我。我寫了幾萬字,可能最終十幾萬字,甚至...

兩千年前的老子道德經一書,真的有那麼難嗎?

蛋蛋額笨笨 道德經 這書本書難就難在說話雲裡霧裡的。我以前也想過,為什麼老子寫 道德經 的時候,為什麼不能把他想表達的東西簡單直接的表達出來呢?後來我認為,那是因為老子想表達的東西無法簡單直接的表達出來。正因為 道德經 不如 論語 那樣簡單直接,所以兩千年來 論語 更具普世價值,而 道德經 呢?一千...

為什麼現代沒有超越論語 道德經的書?

弦二音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它就好像在問 為什麼今天生不出三歲以上的孩子?現在的人是繼承早期的文化,如果談超越,也是在乙個新的方面。如果是新的方面,又何必去比較古人呢?時間在流逝,刻舟豈能求劍。 至善 因為論語,老子等書籍,經過了長時間的閱讀著的填充,早已不是單純的一本書,而是乙個刻入血脈的文化脈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