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大家都不讀《論語》《道德經》了?

時間 2021-05-06 13:03:42

1樓:虛月

不知道。我以前讀過,忘的一乾二淨。道德經五千言比外國翻譯的哲學都難。

看了等於沒看,不知道中中國人是不是喜歡藏私。寫書的。都不喜歡些的通俗易懂。

就追求一種意境,是文言文和思想組合出的一種,不可言說的意境。讀不讀無所謂

2樓:林中貓

為什麼現在大家都不讀《論語》《道德經》了?

——你是否暗示古代的「大家」就讀了?

當然不是了。古代會讀《論語》《道德經》的人群,對應的今天的人群也會讀;古代不會、不能讀的,今天也大概率不讀。最多是,現代的物質條件允許了一部分古代沒有機會讀的人群中的異類,有機會去研讀罷了。

但其實你會發現,周圍幾乎沒有人讀這類書了——「你」和「你」是不同的。

3樓:鐵會生鏽

你讀不讀?

有什麼心得?這兩本書千百年來讀的人多了,現階段,我們又不以這兩本書治國理政,平民百姓也不以這兩本書為道德標尺。

這兩本書應該不是必讀書目,可以是補充書目,讀與不讀,全憑個人,這兩本書去今太遠,書中該有的精義要理,歷史上的大儒早已洞悉解讀,如果沒有新的考古發現,很難再讀出新的且勝過前人的東西出來,所以,對於普通人來說,徒耗時間而不得解,當然,把這個作為一生的事業則另當別論。

不能太當回事,這兩本書不是什麼絕不外傳海外的制夷秘典。

4樓:倚靠樹下

首先,你只能說大部分人不讀了,而不是都不讀了。

其次,讀《論語》、《道德經》有什麼好處嗎?高考又不考,又不能直接帶來金錢,所以為什麼要讀呢?故此。

5樓:語言難

讀的人依然很多但不會說出來吧。現在看書的人肯定也不如原來多,或者資訊的途徑太多了。看了幾本書出來吵吵吵吵的多數都不是讀書人。

而且娛樂至上,消費主義(拜金主義)盛行,社會關注點不在「靜心」上。

6樓:公尺廬

當年的《論語》《道德經》,是拿問題做學問,對邦國、生民的思考力求有所回應。

現在的人是把《論語》《道德經》當學問來讀,一不小心變成精神雞湯,開始時,喝上兩口還可以,喝多了,也就清醒了。

「這個世界會好嗎?」

當年的梁漱溟面對心靈的困頓,茫然不知歸處,因此研習佛與儒,以求解決人生與社會問題。

如今,我們還有多少人會認真的接著問這個問題?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

朱子的解釋是:蓋聖人本欲得中道之人而教之,然既不可得,而徒得謹厚之人,則未必能自振拔而有為也。故不若得此狂狷之人,猶可因其志節,而激厲裁抑之以進於道,非與其終於此而已也。

狂者,志極高而行不掩。狷者,知未及而守有餘。

「聞一多的性格,按中國老派的說法,屬於狂,張狂的狂。聞是一座火山,要爆發就爆發。朱自清一點也不狂,在氣質上更近於狷,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聞拍案而起,朱卻只是拒絕。

郭紹虞先生說,聞是「嫉惡如仇」,朱是「從善如歸」。」(《狷者朱自清》葉兆言

狂狷者皆有骨氣,不讀死書,是真正的道德踐行者。

人若真能做到「德配位」,就算是不知《論語》《道德經》又有什麼要緊呢。

7樓:

這些書都是為農業文明答疑解惑的,咱們現在是工業文明了,光看馬克思、光學數理化,時間都有點不夠用了。這些書現在看的也不少啊,裡面的理論,有些還是能適應工業文明的,只不過改頭換面成一些新名詞新概念了,也算是繼承發揚創新了。

8樓:悟道者-華哥

因為讀不懂,生活閱歷不夠,理解不了!因它是難懂型的哲學,沒幾個人搞明!如果它能把智慧型哲學簡單粗暴的呈現出來,人人都能明白,它就是生活中的哲學,而不是櫥窗中的哲學!

9樓:隊長別開槍是我

浮躁了唄。個人感覺古文還是要看看的。老祖宗的東西能流傳下來的,都是精華。

現在還記得高一時候的語文老師,乙個精神矍鑠的老頭,上課永遠不拿教科書,永遠一身長衫大褂,開學仨月沒按照語文課本的文章教學,一直講詩經,古文觀止之類,但是我們班的語文成績一直霸佔年級第一。

10樓:

不是不讀,是看不懂。

不是不讀,也不是看不懂,是用不上。

讀完了,看懂了,用上了的人,你夠不著人家。所以明白讀經典書籍諸多好處的題主,就明白了這個?看來真是不讀也罷。

11樓:思諾伊

從古代看,一方面,我們覺得古代更多人讀的原因是,古代文化沒有普及開來,能讀書的多少都和仕途相關,而不讀書的普羅大眾並不在我們視域之內,人口基數小。另一方面,「士農工商」的排序,科舉的形成,形成了所謂學而優則仕的價值觀念。《論語》更是四書五經之首,或是搏才名,或是搏仕途,這些名著都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和功利性,當然不否認它本身具有的修身養性的作用。

這兩方面中,後者尤為重要。

從現代看,一方面文化普及,人口基數變大。另一方面,隨著社會發展,有多個發展方向,不止是「學優進仕」一條。這些古典名著在現代的實用性和功利性大大降低。

此外語言的變化、教育的發展、全球化浪潮,更多的書,更多的發展方向,更多的選擇,讀中國古典書籍的人變少是自然而然的。

12樓:伍哥兒

經典讀起來受用是對個人生命體察有要求。經典的釋義從無標準答案,後世注釋解,以經解經都只能參考。真正行的一兩句到個人生活日常,早受用不盡了。

13樓:

為什麼孩子不聽大人的話了?

因為他長大了。

論語相對於毛選來說實用性太差了,年代久遠,道德經相對於憲法來說實用性更是如同不存在,再者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

360行,行行出狀元,大家都很忙的,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唯讀聖賢書的逍遙散人實屬罕見。

14樓:寧小五的春天

孔子說的都是統治者所想,讀不讀無所謂了,因為大環境下大家都是遵守仁義道德的。道德經讀不讀因人而異,悟出來的東西各不相同,但是讀過、熟知的人,人生會是另乙個境界。

15樓:張天祿

我看了一下,題主對這個問題在最後一行給了這麼一句——

「但其實你會發現,周圍幾乎沒有人讀這類書了,老祖宗的東西不香了麼?」

我沒發現。

16樓:神棍

這兩本書的情況其實不一樣,論語是因為不考了。

道德經是因為從來都不是什麼被提倡的讀物。一般來說傳統上的讀書人如果被評價為流於佛老都不是什麼正面的評價。

對於道德經壇經這樣的東西來說,現代的評價反而會更好些

17樓:lixile

現在人都在追求快、準、狠。《論語》《道德經》這些書,一方面是古文,難以讀懂;另一方面,這是教人修身養性的書,需要慢慢理解、體悟和傳承的,沒個幾年、幾十年、幾代人,是看不出成就的。自然就沒啥人願意研讀和學習了。

18樓:嘟嘟

讀的,只是你不知道罷了。

我身邊有乙個小茶館,茶館的老闆每週三會組織一場《道德經》讀書會,從2023年開始,已經堅持了一年時間,他們的目標是讀完一整本《道德經》。

他們中間有十幾歲的學生,有初入社會的青年,有孩子的媽媽,有退休的老先生,他們的平均年齡在35歲—50歲。他們並不是什麼專家,只是一群喜歡讀書的人。

他們的讀書會沒有特定的主講人和主持人,也沒有年齡、文化要求,主張自願與分享。

正是老子所提倡的無為而治

我參加的第一期是在2023年5月份,因為疫情原因,那是2023年他們組織的第一場道德經讀書會。

那一期是一位六年級小朋友主講的,他媽媽作主持人。

那場讀書會確實很驚豔我,正確的說是那位小朋友驚豔了我,引經據典,談笑自若,講義足足寫了幾頁,而《道德經》這一章原文是四十餘字。

或許他並沒有真正的領會道德經的精髓,但是他是真正的讀了道德經,是在用自己有限的知識去理解它。

回到答主的題上來,真正讀書的人都不會拉著你說:

今天我讀了道德經

他們在你不知道的地方,享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

最後,我記得那次讀書會上還有一為高中的小女子分享到:

所有的經典,都需結合時代背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我們都應該正確理解傳統文化,不過度誇大,也不過度詆毀。

19樓:優秀

時代發展的太快了,大家在物質上竭盡所能的爭取,忽略了精神上的鍛鍊,很多人都是忙忙碌碌賺夠錢之後才開始研習經典,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很早就接觸這些東西,但這類人普遍境界和常人不一樣,很可能早早就走向高位,普通人也接觸不到。

唔,以上都是我以為的。

20樓:kkoo

理解起來太難了,需要很深的古文基礎,再者,即便是高深的學者,也不一定能夠理解它們,畢竟時隔已久,彼時彼刻的所思所想對應著當時的環境,而當時的環境也大都是基於我們叢書本中得知的對歷史的認識,難免會跑偏,畢竟,你現在的思想更多的是此時此刻的環境造就的,而且,人們交流起來都是在用普通話,你要是突然整的那麼高深,肯定會認為你是在賣弄,要麼就是個神經病。學習那些東西的目的在於知事明理,而現在我們所接受的東西足矣教會乙個懂那麼多道理,而且通俗易懂。除了包裝自己之外,實用價值越來越低。

21樓:的人

當年看了於丹論語心得,於丹老子心得,我就對於看古書不以為然了。

于丹的論語心得,是論語想表達的意思麼?

于丹的老子心得,是老子想表達的意思麼?

如果是的話,為什麼當年孔子老子儒道之爭針鋒相對的軼事那麼多,到於丹心得這裡都成了差不多的雞湯文呢?

成書年代過於久遠,我們只能通過歷代注釋去理解,可是四書,道德經由於政治需要反覆被注釋,早就違背了本來的意思。

一句刑不上大夫,多少種解讀,相互矛盾。關鍵把是古人的意思、古人的話拿到今天來看如果是過時的、不正確的,就像地心說的錯誤一樣,是很平常的。但人們一定要妄圖用註解圓回來。

而不信注釋,自己強行理解,無非是把自己固有的觀點強加到那些古老的語句中,自己搞乙個自己的**論語心得罷了。

22樓:物理

社會功利氛圍所致,小富即安。以上書籍,讀者多為上層商業人士與學者。普通人很難也不想通過這種高投入高回報的方式提公升自我。

中下層人士,賺錢為享受與生存,在他們看來錢比書更有價值。而上層人士,賺錢則為事業與修養,間接為生存,書便比錢更具價值。處境不同,眼界不同,且上層人士終究是少數,且提出該問題者,大多不是上層人士。

所以你的所見,便是如此。

23樓:子寧

《論語》和《道德經》都是經典,什麼是經,就是經過歷史不斷的篩選,大浪淘沙後對現在仍然有用的東西,你在生活中悟到的道理裡面都有,只是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去讀,會覺得很空,所以在古代都是要你先背下來,而且能讀這些的都是大戶人家,就算是那些窮書生窮秀才也是有餘蔭的,能讀會讀的人很少,同理現在也一樣,普通人家不會去刻意的讀。

24樓:無為

常言道:半部《論語》治天下,不讀說明不想學,不學說明什麼?說明不想提公升自己,讀書生慧。站得高才望得遠,不學經典,有可能永遠在原地轉悠。

《道德經》中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老祖宗傳承下來的文化博大精深,絕妙無窮。樹謙卑之心,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道德經》第81章中講:「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己以與人,己愈多」。行為作用與反作用的執行規律亙古不變。

為什麼現代沒有超越論語 道德經的書?

弦二音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它就好像在問 為什麼今天生不出三歲以上的孩子?現在的人是繼承早期的文化,如果談超越,也是在乙個新的方面。如果是新的方面,又何必去比較古人呢?時間在流逝,刻舟豈能求劍。 至善 因為論語,老子等書籍,經過了長時間的閱讀著的填充,早已不是單純的一本書,而是乙個刻入血脈的文化脈絡目...

道德經為什麼稱之為道德經?

平安 未有德先有道,這是先天次序。然後就是有德即有道,有道更守德。這是後天執行。這就是道德經的核心精義!先道德在德道然後在道德。 明見 道德經也只是因為胡說八道不好聽,有個道德來定性就如聖人加持,兩全其美。誠名 觀音山中觀山水 對聯本有道想實入魔念,修羅道中修道想 天下念無非胡說八道,哥帥妹甜是姻緣...

現在看易經,看道德經,看論語的人多嗎?

forestlaw8088 年輕人很少看 易經 道德經 論語 其實挺好的,沒有必要一定看,年輕人要的是經歷和歷練,等人生慢慢有了沉澱,對於世事有了自信而篤定的觀點,就會慢慢對 易經 道德經 論語 產生興趣,有了再認識,不再覺得是木用的廢話。傳統文化根植於每個中中國人的內心,喚醒只是時間問題,慢慢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