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道德強迫為什麼一讀道德經就感覺強加在自己身上,所以讀不下去,理解不了,特別難受!?

時間 2021-05-05 21:39:46

1樓:劉東

心不要亂,亂了就練不下去,建議每日背誦,放開聲音去讀,去背,這樣心不容易亂,如果心裡始終有欲,是不會真正靜下來的,也可以先讀讀清靜經,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先不用去理解,背熟了,自然就理解了。

2樓:奕明知道

《道德經》中的道德並無好壞之分,並不是社會中所講的具有好、壞性質的道德。《道德經》中的道德,是看事物是否順應了天道自然規律,順應了則昌盛、吉祥,違背了必然遭到懲罰。

在社會上,做好事就是有道德,人人稱讚;做壞事就是沒道德,人人唾罵。

在修道中則不然,要看其事物的本質,做所謂的好事不一定是好事,而做所謂的壞事也不一定是壞事。比如乙個將要餓死的人,有人看到後好心送他一鍋公尺飯,任其吃夠,那麼他極有可能撐死或噎死,如果只給他一碗公尺粥,漸漸進食,才是符合於他的身體狀況,這才是符合於自然規律的做好事;反之,是做壞事。乙個筋骨受傷損壞的人,本來可以起來吃飯,但是做好事的人怕他起床痛苦,每次都要把飯拿至床前餵給他吃,久而久之,受傷的筋骨順應疾病的狀態長死了,人也就永遠的躺在床上不能起來了。

所以,做這樣的好事並不是好事,做好事之前就要看其前因後果,以免濫做好事,產生惡果,害人害己。

社會上經常有人說好人不長命,做了一輩子好事,卻早早離世。其實這觀點是值得商榷的,因為如果真正的順應自然規律做好事,是一定會有好的資訊反饋的,也就是會有好報應的,好報應中就包括延壽,也可以說順天則昌。

有些非常非常好的好人,做了很多所謂的好事,但其實並不都是好事,有很多反而是壞事,這樣怎麼能得到天道自然規律好的回報呢?如果做的這些事情不符合天道自然規律,反而會受到懲罰,天道規律是無情的,不論好人和壞人,規律面前人人平等。所以,做好事要整體的、客觀的看待事物,不能濫做所謂的好事。

如果做了真正的好事,也確實可以得到自然規律的良好資訊反饋,只有明白自然規律的運化,才會知道事物的整體趨勢,得捨明了,所做事情合於天道,才是真的做好事。

——茅山上清派通靈丹經第五十五代傳人

3樓:容易說易經

讀不下去道德經很正常啊!每個人都有讀不下去的書,拿到某一類書時就會瞌睡,無趣不懂反正是看不下去,沒有關係放下即可。

道德經博大精深,講天道人道領導管理,反正什麼都能在裡面找到,看不下去可以不看原文,看看別人的解釋也挺好,能理解多少理解多少,理解不了就先放下,什麼時間生活閱歷到了,那時候再看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道德經講究的是緣分,緣分沒有到就會對它有牴觸,看不進去它。緣分到了也放不下它,你會廢寢忘食地去學它,就像我們經常說的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識一樣的。

道德經作為最受推崇的一本書,裡面包羅永珍廣大精微,有很多我們思不通想不明玄妙的東西,既然看不進去,就暫時不看,免得讓自己難受事倍功半,最後得不償失,找自己有興趣的去學,才能夠事半功倍有所成就,也更能堅持下去。

4樓:一朵怪蜀黍

那是你沒讀懂

其實老子的道德經有兩層意思

一無為即是無違

不要違反自然規律(道)

其實你思考思考人可以違反道嗎?

舉個例子

你不小心掉到一條河裡了你剛好不會游泳那沒人救你你不就被淹死了嗎那你恰好會游泳不就沒事了嗎

你是死是活違反了道嗎

肯定都是不可能違反道

人只可以學習總結理解利用道卻不能違反道

這是老子的第一層意思

你幹啥事都是無為

二無為而無不為

即在你理解了無為的基礎上利用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你可以把道看成現實的父母或者老師

養育我們教導我們

帶著這個感悟去讀道德經一定有不一樣的收穫

5樓:滄海建木

深奧的哲學類學問不可以深學(易經、道德經、佛經、陽明心學等等),大學問往往出現在聖人身上(看看他們的生平就懂了),

對於大部分人,學哲學壞處大於好處,凡人不可深學。哲學內涵龐雜容易學偏學傻(特點:系統、邏輯、可應證、客觀;唯心、唯物、一元、多元等等)。

所以學哲學的條件:形成了完整的三觀和人格。1、智力水平中上等。

2、大起大落經歷坎坷。3、機緣有序出現(痛、通、愛、恨、得、失、困、悟)4、通達後,得勢得富。之後學哲學如虎添翼,可更好的駕馭萬事萬物,缺一則學偏缺二則學傻。

所以,普通人有感悟時看看可以,切誤深學!只可於己開闊一下思路,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6樓:哇kid

自己看道德經的翻譯就行,別看別人的解析。自己理解的是啥就是啥就行了。反正我自己理解,從來不覺得道德經給人提什麼道德要求。

7樓:水城藍

祝賀你,在個人修養方面又有進步。經典就是指導人們行為的,就像尺子在量自己的言行,就像斧子在斧正自己的缺點,當然會覺得不舒服,甚至會覺得疼,讀不下去,也正是自我檢視對照的原因,是君子之行,走向聖賢的表現。

8樓:飛公升大道

萬事萬物皆由道生出來順道之生,先有天地而後有萬物吧。順著這個方向一直發展下去,已經離道越來越遠。進化的越先進越聰明越美麗。

離大道越遠。也就是說離老祖宗越遠。事物發揮到發展到極致,相當於和老祖宗隔了許多代,當然。

早已把他們忘了。更不要說理解他們的言行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離道更遠,遠古和上古時代,三皇時期,那個時候人們能夠理解道,人民渾淪淳樸,因為他們和大道不遠,在三皇聖賢的教導下,常以無為之法,和睦相處,心中常應常靜的,以元神主導清靜菩提心。

而少機巧多變之心。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象無形,三皇更是習以無言之教,而以身教也!所以說常法難以理解,當以定中憑直覺感知,你用當今社會的理論去理解,肯定是反差很大。

這也說明你陷入紅塵裡面太深,和道已經相隔太遠太遙遠了。道到底是什麼?閉上眼睛就能感受。

意思是關閉外七竅,激發自己的先天之心就能理解道的。意識系統當中受雙神系統的控制,乙個是先天元神,乙個是後天識神,所以用後天識神去研究道德經,是很難理解的。要想啟用元神需凝神丹田,抱元守一,一心不亂。

這樣也可以啟用元神,憑直覺直接感知道德經。

9樓:水尤清冽

讀【道德經】一類的經典,要用「看天書」的方法來看。什麼是看天書?

老子的道德經,是老子站在他的角度上,結合自己的經歷,對於道的闡述,在後世的傳播過程中,後人又在原先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了改編。但這並非說道德經就失去了他的價值,而是我們應該如何去看這本書。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經歷,對於事物有自己的看法。所以每個人看道德經,會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這不是說自己對了別人錯了,或者別人對了自己錯了。只要自己豁然開朗,那就是自己的東西。

讀道德經一類的經典,不能強解,看懂了就是看懂了,看不懂就是看不懂,不要強求。因為每個人的經歷不同,對於事物的看法也不同,能看懂就看懂,看不懂就看不懂,只有感到豁然開朗,才是自己的東西。

可能隨著自己的經歷積累,境界提公升,再去看道德經的時候,一些原先不懂的東西,後來又可以豁然開朗。

10樓:勁松

道德經若是靠「人」來「理解」,那阿貓阿狗寫點東西都可以流傳千古了?

道德經是聖人的感慨,發於語言也是勉強表達的,語言文字是幾千年前的,聖人的境界定非臆測可至!用我們今天的心境,去體會古聖的心態,恐怕格格不入,所以聖人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勉強舉例子說說而已。

乙個人有道無道,有德無德,不是知識道理能解決的問題,顯然也不是理解力的問題。

您若有「道德強迫症」那很好,先不要強行去理解道德經!

可以先簡化「道德」二字為:【道】=行為;【德】=光明。

【道】就是人走的,生而為人總要做事、生活吧,所以有所「行為」是肯定的;

【德】就是光明度,有行為而不是違法亂紀、縱慾自私,都是安分守己的奉獻,人的心地自然趨向於光明。德光就不求而自來了。

正所謂:「為而不有,善而弗居!」心態逐漸恢復光明後,方有餘力振奮精神,一門深入去:「至虛極,守靜篤」;生活中種種威逼利誘不能動搖光明心地,真大丈夫!

通俗的講,只要在生活中,事無鉅細皆能行為光明,就是在實踐道德經了。

若能「為所當為,不懶惰;所行光明不藏私」就成了道德的化身,所謂的道德強迫症就治好了!

11樓:信義教主

你把道德經裡的道看做信。

信吾,吾信之,不信吾,吾亦信之。

信的形態是,你信我,我信你,你不信我,我依然信你,我個人不會因為外物有什麼改變,保持心中的信義,把它執行完,讓交易順利完成。

世界圍繞人運轉,人圍繞交易生存,交易圍繞信展開。

社會是由人和交易組成。社會本質是信義。

交易順利完成全靠人有信義。信義是人對人講的。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自孝慈

這裡指導人不要去追求什麼智慧型仁義這些亂七八糟的思想,容易引人瘋魔。回歸到人本身,人是群居動物,人又是依靠交易發展生存的,回歸到人本身就是回歸到信本身。你我交易守信使交易順利完成,那麼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乃至更多次。

因此把道當做信,信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數次交易。狗相信主人,主人又養只貓,狗因為相信主人慢慢相信貓,貓狗彼此信任,人狗貓彼此信任。那麼信就像乙個金線貫穿這三個物種。

我看也有養其他動物,所以信又貫穿其他物種,這裡我們得出乙個結論信可以讓萬物共處生存。

像現在社會貧富差距懸殊,剝削壓迫仍然存在,乙個支書被罵草包,就把人拘留,拘留的本質就是以權壓迫百姓。幸好現在是網際網路時代,那個文章一出來,所有人都關注此事,相關人員都被追責。人們彼此信任才可以對權力施加壓力,有了壓力權力才會回到正道上,那麼人與人之間就更加信任彼此。

關於貧富差距,你我本不認識,你我共處中國,因為共產黨,你我彼此信任。你的資產,我的資產,在法律上,你我都能支配各自的資產。你的資產少,我的資產多,你我之間彼此信任,那麼你可以隨便支配我的資產,我也可以隨便支配你的資產。

在這樣資產支配方式下,我們還有貧富差距嗎?有也是有法律上我們資產的多寡差距,但是我們彼此信任,可支配的資產就更多了,只要可以隨意支配,我們還會在乎資產在誰名下嗎?

信任在擴大到全國,全中中國人彼此信任,所有人的資產所有人都可隨便支配,用完就歸還,那麼中國現在的資產就等於擴大了14億倍。這裡我們看到信任的重要性,當下就不需要強調經濟發展了,注重強調信任建設,信任建設是中國唯一走向共產主義社會的唯一道路。

為了方便理解,道德經可以改名為信德經或德信經。

道就是信,信就是道。

信是萬智之根,萬事之母,信任建設,世界大同

關於信任建設,一定是保證人的勞動積極性,資產優質性的。上世紀搞得集體吃飯,和改革開放初期銀行貸款隨便貸,導致很多問題。

這些都是我們信任建設要考慮的問題,把人性問題和信任建設結合起來去做,才能有乙個良好的大同社會。

道德經為什麼稱之為道德經?

平安 未有德先有道,這是先天次序。然後就是有德即有道,有道更守德。這是後天執行。這就是道德經的核心精義!先道德在德道然後在道德。 明見 道德經也只是因為胡說八道不好聽,有個道德來定性就如聖人加持,兩全其美。誠名 觀音山中觀山水 對聯本有道想實入魔念,修羅道中修道想 天下念無非胡說八道,哥帥妹甜是姻緣...

熊春錦版本的道德經值得一讀嗎?

阿藍 德道經 是1973年出土的帛書版。是老子親自所寫未經篡改的原本。我五六年前接觸到,每天誦讀二十分鐘左右,不到三個月,全篇81章已經會背誦了。經典的內容,有時候是沒必要用常道的思維去非要解釋得清清楚楚的。用人自身的慧性去感悟。 別焰雲 熊錦舂是誰?還是看我的吧 不會煲雞湯 dali265 老子說...

你為什麼喜歡《道德經》?

望山湖主 現代的生活節奏很快,人們的生存壓力很大,人生而不自由,被名利 慾望牽引,而終日無法停歇。只有當很勞心 勞力的時候,人才渴望停下 休息。當不斷失去 不斷經歷 不斷成長 不斷體驗後,才發現後悔,才會對生活有所醒悟,才會知足,才不會對生活無度索求。人這一生,追逐名利財色,而這些只會不斷的加重每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