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理解佛教的」苦諦「?

時間 2021-06-08 07:50:43

1樓:齊天大聖

苦諦有四個方面,即無常,苦,空,無我。這是苦諦的四個行相,開悟見道只要這四行相任意乙個即可。它們的關係是統一的,只是不同的角度,苦的內容就是生老病死等八苦,他們的共性就是無常的,不以人的意願而轉移,你任何的貪求和執著到頭來都是虛空一場,所以才稱其為苦,並進一步得出來結論,就是無我,我就是主宰,無主宰就是一種無奈,事物不會因為你的願望而改變。

所以原始佛教有「無常故苦,苦故無我」,這是佛陀的核心思想以及他的世界觀或者人生觀

2樓:還好有你

每乙個人來到世間都必須知道的人生真相

(一)一切無可樂

愛慾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世間的恩愛再深,擁有再多的榮華富貴,也都只是一時因緣和合,不能長久保留,時間一到,都會各自離散而去。人愈是享樂,因緣離散時愈是痛苦。所以,我們要了解世間本來如此,唯有極樂世界才是究竟可樂的。

(二)身獨不相代

人在世間,愛慾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

這幾段話是從《無量壽經》摘錄出來的。

人在這個世間,因為貪圖五欲,所以都在「愛慾之中」。但其實都是「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並不表示我們死的時候才是獨死、才是獨去,連我們生的時候,也是獨生獨來。「獨生獨來」是指我們即使有六親眷屬,恩愛、和合在一起,但其實也是孤獨的,因為往往我們的心事,很難有乙個知交能讓我們傾訴,所以台語有一句話說「心事誰人知」,這個大家都有同感吧!

所以,即使與眾相處也是「獨」。

更何況:「當行至趣,苦樂之地,身自當之,無有代者」:當我們臨終受果報的時候,不管是到苦的地方,還是到樂的地方,是善道還是惡道,都要自己去承擔,沒有人可以替代,即使想替代也替代不得,這就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除非是阿彌陀佛來承擔我們罪業的重擔、救度我們免於輪迴。

所以,八萬四千無量法門,除了彌陀救度的法門能夠使我們脫離生死輪迴之外,沒有乙個法門、沒有乙個人能夠代替我們的生死輪迴。

(三)至親路各別

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

這段法語是從《地藏經》摘錄的。「父子至親」:父子的親情是天性,在人世間,自然會互相恩義,父慈子孝,可是一旦死了,到了地獄之後,就各走各的路,因為每個人今生三業行為都各不一樣,即使夫妻、母女、父子,也各有不同的業,所以死的時候,就隨各自的業去受果報,不能夠相逢的,所謂「歧路各別」。

即使有百千萬分之一的機會相逢了,也「無肯代受」,為什麼?地獄的痛苦實在難以忍受,而且,自己的痛苦都忍受不了了,怎麼有能力為人代受?

(四)萬般皆成空

人生在世,物質方面的金銀財寶會離開我們,即使恩愛的親人,也會離開我們;而且,每乙個人各自受報,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也難得再度相見。

所謂: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又說:一旦無常到,方知夢裡人,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五)客居不可久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

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這段話是從乙個典故來的。有一對父子,他們沒有家,四處流浪,今天乞討到這個地方,明天又乞討到另乙個地方。好不容易有個地方安頓下來,父親就告訴兒子:

「這也不是我們的地方,到了這裡還是作客,不能長久。」

當初看到這段典故時,內心有著深度的傷悲。我們在娑婆世界,是旅客而已。能夠長久的,只有極樂世界,所以「圖久遠者,莫如西歸」。

(六)圖久當生西

世間眷屬,緣盡則離;

圖久遠者,當結佛緣,

同念彌陀,同生極樂。

這段法語也很容易理解。世間眷屬雖然恩愛相處,但也不過是這幾十年的和合,幾十年過了,緣盡了,就彼此各自離開,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再相聚,所以人生都很可悲。

有可能再相聚的,就是要結佛緣。結什麼佛緣?就是彼此都「專稱彌陀佛名」,彼此都「願生彌陀淨土」,這樣,不只現世六親眷屬和樂相處,未來也能再度團聚,永不相離。

修行用功,原為了生死,故凡學佛,必須先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險太大,輪迴未出,難免墮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這些都是很淺顯的法語,目的是要促使我們提公升強烈的願生之心。

3樓:

苦,在不同的環境下有不同的名稱。

「諸佛子,苦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變異,或名攀緣,或名聚,或名刺,或名依根,或名虛誑,或名癰瘡處,或名愚夫行。諸佛子,苦集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繫縛,或名滅壞,或名愛著義,或名妄覺念,或名趣入,或名決定,或名網,或名戲論,或名隨行,或名顛倒根。諸佛子,苦滅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無諍,或名離塵,或名寂靜,或名無相,或名無沒,或名無自性,或名無障礙,或名滅,或名體真實,或名住自性。

諸佛子,苦滅道聖諦,此娑婆世界中,或名一乘,或名趣寂,或名導引,或名究竟無分別,或名平等,或名舍擔,或名無所趣,或名隨聖意,或名仙人行,或名十藏。諸佛子,此娑婆世界說四聖諦,有如是等四百億十千名,隨眾生心,悉令調伏。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密訓世界中,或名營求根,或名不出離,或名繫縛本,或名作所不應作,或名普鬥諍,或名分析悉無力,或名作所依,或名極苦,或名躁動,或名形狀物。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最勝世界中,或名恐怖,或名分段,或名可厭惡,或名須承事,或名變異,或名招引冤,或名能欺奪,或名難共事,或名妄分別,或名有勢力。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離垢世界中,或名悔恨,或名資待,或名展轉,或名住城,或名一味,或名非法,或名居宅,或名妄著處,或名虛妄見,或名無有數。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豐溢世界中,或名愛染處,或名險害根,或名有海分,或名積整合,或名差別根,或名增長,或名生滅,或名障礙,或名刀劍本,或名數所成。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攝取世界中,或名能劫奪,或名非善友,或名多恐怖,或名種種戲論,或名地獄性,或名非實義,或名貪欲擔,或名深重根,或名隨心轉,或名根本空。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饒益世界中,或名重擔,或名不堅,或名如賊,或名老死,或名愛所成,或名流轉,或名疲勞,或名惡相狀,或名生長,或名利刃。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鮮少世界中,或名險樂欲,或名繫縛處,或名邪行,或名隨受,或名無慚恥,或名貪欲根,或名恆河流,或名常破壞,或名炬火性,或名多憂惱。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歡喜世界中,或名流轉,或名出生,或名失利,或名染著,或名重擔,或名差別,或名內險,或名集會,或名惡舍宅,或名苦惱性。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關鑰世界中,或名敗壞相,或名如壞器,或名我所成,或名諸趣身,或名數流轉,或名眾惡門,或名性苦,或名可棄舍,或名無味,或名來去。

「諸佛子,此娑婆世界所言苦聖諦者,彼振音世界中,或名匿疵,或名世間,或名所依,或名傲慢,或名染著性,或名駛流,或名不可樂,或名覆藏,或名速滅,或名難調。

如何理解四聖諦,苦聖諦的 憂苦

巴利經藏中部解說聖諦經。賢友們,什麼是苦聖諦呢?生是苦的,老是苦的,死是苦的,憂 悲 苦 惱 哀是苦的,求不得是苦的 簡略來說,五取蘊是苦的。賢友們,什麼是生呢?無論哪種形式 哪種類別的眾生,在當中投生 入胎 成形 出生,五蘊出現,取得六處。賢友們,這就是稱為生了。賢友們,什麼是老呢?無論哪種形式 ...

怎樣理解佛教中的空?

茂陽昜 佛家的空和道家的無極其實是一回事。無極出自道德經中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黑白就是陰陽,陰陽就是收斂與發散。由收斂自然而然彰顯出發散的模式就是無極。單純的白色,代表黑色遵守其收斂的本性而完全收斂不顯現了。凡事都有兩面性,當一面完全消失了,另一面也就不復存在了...

你認同佛所講的「苦諦」嗎?為什麼?

陳誠 時間 無常 四本相 能為者 行苦 迴圈的 地 過去世 歸滅 現在世 存住與遷壞 和未來世 受生 狹義的苦諦 造作 變化 運動。汙染的五蘊 汙染的所為者 汙染的有為法 汙染的本法 苦諦和集諦 人我。汙染的五蘊產生一輩子 汙染的五蘊被一段時間所吞沒 乙個相續 生住異滅 短無常,人我產生眾輩子 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