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對南傳佛教有誤解?

時間 2021-06-05 10:59:12

1樓:張鐵柱

應該你的次第錯了,聞思修,戒定慧。這個有沒有做到?

聽聞正法,是聞慧的因

聽了以後思維法義,是產生思慧的因

然後再修,修定必有戒,在家人起碼三皈,五戒之類的要受的,再修定,再起慧。

而導致上述問題的根本在於:你可能沒有老師,自已看看書,憑自已的理解理解讀經論和修行,這並不合適。佛法是讓人出離生死苦海的無上妙法,沒有老師怎麼行?

2樓:king9553

佛學這種文化形式也要因材施教,對症下藥,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緣」,對於機緣不到的人,佛學只能變成毒藥,自古佛學就是上層階級才玩的起、能玩的出彩的文化形式,底層信眾基本上沒有「正信」之說,看了你的文字,我只能遺憾的說緣分未到,不必強求。

最後送你一句話:誰也叫不醒乙個裝睡的人!

3樓:王木木WL

實修很重要。

內觀是生活的藝術,不是理論上的去除貪嗔痴,而是實修真正體悟到。體證無常,保持覺知培養平等心。更加積極地生活,並不是說一切無常便不努力,只是不執著於結果,不因為結果好壞,人生起起落落而過多增添煩惱。

比如面對順境,面對讓我們愉悅的人事,保持覺知,知道自己有愉悅的感受就好。保持平等心,當這愉悅的人事不再,也就能坦然接受,不執著。

因為這都是會過去的,好的壞的都會過去的。

願快樂。

4樓:

農民工。非常low。輕噴。

彌勒佛咧嘴大笑像.jpg

俺個人覺得,宗教還是於自己的身心越玩越自在,越玩越快樂。適合自己身心的才好。佛法是良藥,但得什麼人適合什麼藥。什麼人受什麼程度的法。

說一切都是無自性的所以不用執著。在我這為什麼不執著就變成消極的了?,我就覺得一場空,就啥也不想做了 。

咱們接觸宗教,是奔著解決人生難題,解答生命疑惑的目的去的。最終還是要回歸到人生當中來。空來空去,搞得自己落落寡歡,毫無生氣有什麼意思?

讓你不執著,不執著是智慧型。可該幹的事還得幹呀。不執著是人家的真切體悟,不是你的,你強拿來拘束自己,那不是給自己下了套,找難受嗎?

你看中國的和尚就說。

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拿這宗教裡的體悟,還是得回歸到現實人生當中來,那是真真實實,究究切切的事情。人家可沒說,空了,日子不過了,咱們都死去。

一曰:『師作什麼?』師曰:『磨作鏡。』一曰:『磨磚豈能成鏡邪?』師曰:『坐禪豈得成佛邪?

坐禪,是和尚們修行的重要部分。咱北傳禪宗廟裡,一天要坐幾支香。南傳更是重視禪修。

禪修能培育定性,有助於觀慧。是解脫最有助益的資糧。可光坐禪,坐禪的目的是為了什麼,為了成佛(成就阿羅漢),為了了生脫死,為了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使人生變得自在。

現在光坐禪,不融入人生,這不是和坐禪的初衷背道而馳了嗎?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使一二八女子送飯奉侍。一日使抱定曰:正與麼時如何?

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暖氣。女子歸,舉似於婆,婆曰:

我二十年只供養個俗漢,遂令遣去,燒卻庵。

枯木寒巖,曾無暖氣。這僧人止的功夫令人嘆為觀止了。可老太婆毫不認同,認為只是乙個俗漢。

這也是燈錄作者們的看法。你現在光是翻看資料,覺得這個空,那個也空,心裡慌慌。但是是淺嘗輒止,畢竟還比不了這止禪功夫做的極高明的和尚。

可空來空去,還是沒什麼意思。

是關於無我的迷惑,那麼無自性不執著和消極厭世有什麼區別?就不應該有喜歡的東西了?

咱這不懂法相名詞的,只能民科強答了。

無我是啥。咱自己的身體,說是自己的身體,生老病死都由不得咱自己的意志。這是無我。

無自性。自性是其他印度宗教所稱述的輪迴本體。無自性,就是沒有輪迴本體的意思。事物是由因果規則主導,輪迴過程中,四大元素組合而來的。

不執著。這是「智慧型」吧。我打個比方,不知道對不對哈。

你打我一拳,挨揍了,生嗔恨心呀。習性反應。嗔恨心強,就無明怒火公升起,腦子一熱,啥也不管不顧要反擊了。

有那麼一點定性,哦,知道嗔恨心來了,從無明中能及時抽身。到時候還擊也由你。笑嘻嘻把臉貼上去挨他一巴掌也由你。

自己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消極厭世。想死。

你說你看了很多相關書籍,我覺得你是撒謊了。你應該沒看過幾本相關書籍。我看的就夠少的了。看了許多相關書籍,會對基本法相名詞概念不懂?

出家人擔荷佛祖家業,要依照戒律過清淨生活,喜歡就有那一分喜歡的貪著心。他們要斷除。咱們在家人,能不貪著就不貪著。

能不貪著最好。可能做到嗎?無始以來咱們累積的習性都在。

哪有那麼容易。

上學的時候,不逃課,不去上網,不談戀愛,不交頭接耳,認真聽講,認真寫完作業,你都做到了?考北大、考清華好。你考上了嗎?買北京上海的房子值錢,你買了嗎?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我看毛片,擼,殺生,喜歡吃肉。不犯當然最好,可你做不到能咋辦。

太上忘情,其次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沒轍。

吾年二十有五,聞李元衝與顧涇陽先生講學,始有志,以為聖人必有做處,未知其方。看《大學或問》,見朱子說「入道之要莫如敬」,故專用力與肅恭收斂,持心方寸間。但覺氣鬱身拘,大不自在。

及放下,又散漫如故,無可奈何。

久之,忽思程子謂「心要在腔子裡」,不知腔子何所指,果在方寸間否邪?覓注釋不得。忽在《小學》中見其解,腔子尤言身子耳。

大喜,以為心不專在方寸,渾身是心也,頓自輕鬆快活。是時只作知本工夫,使身心相得,言動無謬。乙丑第後,益覺此意津津。

癸巳,以言事謫官,頗不為念。歸嘗世態,便多動心。甲午秋,赴揭陽,自省胸中理欲交戰,殊不寧帖。

在武林,與陸古樵、吳子往談論數日,古樵忽問:「本體何如?」餘言下茫然,雖答曰「無聲無臭」,實出口耳,非由真見。

將過江頭,是夜,明月如洗,坐六和塔畔,江山明媚,知己勸酬,然餘忽忽不樂,如有所束。勉自鼓興,而神不偕來。夜闌別去,登舟猛省曰:

「今日風景如彼,而余情景如此,何也?」窮自根究,乃知於道全未有見,身心總無受用,遂大發憤,曰:「此行不徹此事,此生真負此心矣。

」明日,於舟中厚設蓐席,嚴立規程,半日靜坐,半日讀書。靜坐中不帖處,只將程朱所示法門參求。於凡誠敬主靜,觀喜怒哀樂未發,默坐澄心,體認天理等,一一行之。

立坐食息,念念不捨。夜不解衣,倦極而睡,睡覺復坐。於前諸法,反覆更互。

心氣澄清時,便有塞乎天地氣象,第不能常。

在路二月,幸無人事,而山水清美,主僕相依,寂寂靜靜。晚間命酒數行,停舟青山,徘徊碧澗。時坐盤石,溪聲鳥韻,茂樹修篁,種種悅心,而心不著景。

過汀江,陸行至一旅舍,舍有小樓,前對山,後臨澗,登之甚樂。偶見明道先生曰:「百官萬務兵革百萬之眾,飲水曲肱,樂在其中。

萬變俱在人,其實無一事。」猛省曰:「原來如此。

一念纏綿,斬然遂絕。忽如百斤擔子,頓爾落地。又如電光一閃,通體透明。

遂與大化融合無際,更無天人內外之隔。至此見六合皆心,腔子是其区宇,方寸亦其本位。神而明之,總無方所可言。

平日深鄙學者張皇說悟,此時只看作平常,自知從此方好下工夫耳。

乙未春,自揭陽歸,取釋、老二家參之。觀二氏而益知聖道之高。若無聖人之道,便五生民之類,即二氏亦飲食衣被其中而不覺也。

甲辰,顧涇陽先生始作東林精舍,大得朋友講習之功。徐而驗之,終不可無端居靜定之力。蓋各人病痛不同,大聖賢必有大精神,其主靜只在尋常日用中,學者神短氣浮,須數十年靜力,方得厚聚深培。

而最受病處,在自幼無小學之教,浸染世俗,故俗根難拔。必埋頭讀書,使義理浹洽,變易其俗腸俗骨。澄神默坐,使塵妄消散,堅凝其正心正氣。

余以最劣之質,即有豁然之見,而缺此一大段工夫,其何濟焉?丙午,方實信孟子性善之旨。丁未,方實信程子鳶飛魚躍與必有事焉之旨。

辛亥,方實信《大學》知本之旨。壬子,方實信《中庸》之旨。程子名之曰「天理」,陽明名之曰「良知」,總不若「中庸」二字為盡。

中者停停噹噹,庸者平平常常。有一毫走作,便不停當。有一毫造作,便非平常。

本體如是,工夫如是,天地聖人,不能究竟,況於吾人,斃而後已云爾 。

你看儒教人物高攀龍,搞格物致知,端肅誠敬,一樣覺得氣鬱身拘,大不自在。別人問他本體如何,他說自己的回答是只是嘴巴說說老成之見而已,並非真實感悟。

我住在火葬場附近,凌晨一兩點下樓,整棟樓沒有聲息,聲光控還不好用,路燈昏黃,把些樹木、亂七八糟的影子打在牆上。我有些心裡事,見過死人。有風一晃,我就悚然心驚,後背冷汗滲出。

平日那空啊,體悟啊,感言啊,人生就像一場夢,無所謂之類的,全都丟到九霄雲外。不頂用啊。你這空來空去,空啊,人生沒意義,喪失了興趣。

真要生死大事來的時候,真的不怕嗎?怎麼渡越?如何超脫?

你是真空了嗎?能空的了嗎?是不是口頭功夫?

不是真真切切的真正功夫。就沒有用啊。

以上的話,我一年前就說過,還是老生常談。推薦《禪關策進》。看過此書,回小向大。

知道紙上得來終覺淺,功夫還是要扎扎實實去體驗一番。打破骷髏到底是什麼景象。不去參訪善知識,親近真正出家人。

自己瞎琢磨。恐怕會出偏。

我也個野狐禪。喜歡胡說八道。功夫落不到實處。善知識有以教我。

枯榮說的老和尚。你看看人家是自在灑脫,神通遊戲。還是消極厭世?

5樓:善禾

這種消極的心態是很多學佛的人都經歷過的。原因是我們容易對佛法產生誤解。

佛教講世俗生活的無意義是讓我們不要執著世俗的生活,因為我們日常無非是受貪嗔痴的支配在生活。我們要捨棄的是貪嗔痴,不是生活。在生活中,如果我們不去貪著,同樣的生活經歷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感受。

得固然可喜,失也不用悲。

前面有網友說到南傳是小乘。的確南傳是小乘,注重個人的解脫,但不是消極的避世。大乘的修行也是以小乘的出離心為基礎。

如果能從大乘的發心入手,小乘的教法也是很殊勝的。大乘的發心是菩提心,自覺而又覺他的心。如果想著世界上還有那麼多人在受著苦,我是不是應該多做點事去幫助他們呢?

這離不開世間事業的成就。

總之,小乘的出離心並非消極厭世,大乘發心對修行更加殊勝。

願您勇猛精進!

6樓:二貝工人

說下我的理解

並不是沒有真的快樂,發自內心的快樂是痛苦嗎?非是非不是。

非不是,是因為快樂就是快樂,不是痛苦,至少你也不會認為快樂的感受是痛苦。

非是,是因為諸行無常,世界上沒有堅固不壞的東西,宇宙也好、情緒也好,最後統統都會離我們而去。最終走向無一不是苦、空、無常。

佛經上說,我們凡夫「心如猿猴貪著諸境。貪愛不捨。」痛苦來了就想逃離,快樂來了就抓住不放。

我們六識通過六根追逐六塵,向外攀緣沒有一刻停下來過。所以結論說是一切皆苦,並非是因為沒有快樂。

南傳佛教 漢傳佛教和藏傳佛教之間具體有什麼區別呢?

梵夫 南傳 沒有什麼是自己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逼出最強的自己 漢傳 沒有什麼是自己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借助善的力量 藏傳 沒有什麼是自己解決不了的,如果不行,那就借助一切力量。 不世玄奇 羅漢乘 上座 原始佛教,覺悟 最高可覺悟成阿羅漢,認為阿羅漢與佛區別只在於積累 菩薩乘 大乘 漢傳佛...

南傳佛教如何看待金剛經??

我在泰國遇到的馬來僧人,會講華語的,挺瞧不起北傳佛教的。說心經亂七八糟 不知所云。別的僧人怎麼看不知道。也沒太多接觸。但在北美,遇到的藏傳佛教的女尼等,倒沒說泰國佛教不好。 完全符合小乘三法印的一部經,根本教義上和南傳不衝突,南傳信徒只能從細枝末節和部分文句上來攻擊。然而,這些文句很有可能是後人加上...

漢傳佛教 藏傳佛教 南傳佛教的教義有本質的差別嗎?

已登出 作為正在吃蘋果的人,聽你們講紅的,圓的,甜的,表示無可奈何。作為解脫的人,聽你們講解脫的離,證,布施三種屬性,表示無可奈何。 淨琉璃 本質上沒有差別,唯一的差別就是接引眾生學佛的方式方法不同,猶如條條大道通長安,每個宗派都是以解脫為最終目的的。其實佛教能有這麼多分支,恰好說明佛教的圓融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