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不思善」 「不思惡」?

時間 2021-06-03 17:29:41

1樓:明心淨心

六祖壇經-- 行由品第一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后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粗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

惠能擲下衣缽於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爭耶?」能隱草莽中。

惠明至,提掇不動,乃喚雲:「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惠能遂出,坐盤石上。

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

「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

末學淺見:心中相續不斷,若心念不相續,不生起分別之時,便是不二,是產生二之前的本有的一。善惡是分別二念,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生一念,逐漸悟入如如不動的清淨本性。

2樓:易心股道

不只是「善與惡」。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世間的相有非常多種,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還會自己造「相」,即是相,亦是業。我們自己造的相其實就是我們給一些外在的「相」下的定義,比如說「善」、「惡」。

什麼是「善」,什麼是「惡」?必然有乙個標準。這個標準放在大千世界中其實並不存在,而是只存在於每個人自己的心裡,由自己的過往,性格,經驗和喜好來形成。說白了就是,「相由心生」。

所以不止是「善惡」,美醜,好壞,黑白,凡是對立的皆有個標準來分劃。那標準來自於哪?必然是「我」。

現在的人活著,所相信的自我大多是依據外在物質來相信有乙個自我。而且是個物質的肉體的自我。也因為如此,人們以這個「自我」出發,才有了如此多標準。

而返回來,也可以說,這些個標準,就反映了人的「心」。

何為「不思」?如果沒有了標準,那麼自然就沒有了「善惡」。但如果沒有了標準,那麼以何而分劃?

沒有了標準,哪個是「我」,哪個是「心」?說白了就是「心無所住」,又如何「生其心」。

3樓:

六祖壇經裡的嘛!

人心會主觀的區分、分辨善惡,

對你而言「善的」,對其他人可能就是「惡的」。

這種小我的善惡分別,障礙人們認知實相。

慧明言下即悟。

慧明當時差這「臨門一腳」,所以六祖一說,他即悟了。

那麼反之,「思善、思惡」是什麼樣的狀態呢?

「比周而相譽,比黨而相誹。」可以借鑑。

禪宗歷來開悟公案很多,被狗咬了一下子還有悟了的呢,還有把經給斷句斷錯了悟了的。

怎麼說呢,品悟品悟,自然而然,

若求開悟,即是妄心。

4樓:xxxxxxx

善惡概念本就屬空。當你思的時候就是在前提設定善惡的開始,也是自我框定善惡的開始,這時候的善惡始於心中,也不是普遍意義上的善惡。而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善惡本無定分,思善思惡也就無謂。

反而,不思善惡,不生善惡之分,本心回歸於自然本真,也就超脫善惡,向真正的至善邁進一步了。

5樓:漁夫和魚

出世的角度來說,善乃惡之根,惡為善之本,善惡一體秉受於天。不藏善惡之心,物來斯應,物過斯去。

入世的角度說,不思善,思善之所由生;不思惡,思惡之所由出。事有本末,物有終始,知所先後,則盡道矣!

6樓:清風浮萍

1.「不思善,不思惡」摘自《六祖壇經》惟賢法師的公案;

2.「不思善,不思惡」是指真心,真心就沒有善惡。講善講惡是普通心,它是相對的,有善就有惡,有惡就有善,這是一般眾生心。

而真心則無所謂善,無所謂惡,無所謂佛,無所謂眾生,本來就是如此;善惡本就是人為賦予的概念,佛亦如此;但這也就陷入虛無了。

3.這一點充滿了哲學思辨的意思。本人非常喜歡這樣的思辨。

清風問答錄

7樓:月天子

此出自六祖壇經中,當時形勢急迫下,六祖施人一法門入處。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時,阿哪個是明上座的本來面目。慧明當下依此而打破自己的疑情,從此真相信了心性本淨,也唯有自己可以開解心上諸結障,不是從他處得。

即自心開解的方便門,已經決定。至於秘密是否更有,終究也不離於自心。心自閒閒地,若消歇善惡二邊的思慮,則正慧自然朗朗清淨,還有什麼深刻奧妙不能照見呢!

我們一般人意識起時,必然隨起欲心所,欲有所作,於欲所作時,決定不離善,惡。此說善惡是依果說因。以作業必然有善惡業,而因中則是意識內分別取捨行。

今不思善惡,是說意識心生起時,不欲趣於六塵中分別,取捨,造作。內不取我種種想,外不取諸色香味等想。這樣的情況下,唯有內慧審知於總相境。

比如眼見色頓取諸相,住此位時,不轉而取此總色境中差別色。這樣意識頓緣諸蘊時,不思善惡,不向外趣。於內也不守於定相,任運之時,審思審察三界唯心的道理。

或者諸法緣生無生的道理,則能自內親見,種種內外人我自他,三世十方,遠近,有無,貪取厭苦,等種種執著,分別等都是妄想而已。所謂前後際斷,而當處託孤,更無所得,三界唯心理顯,從此開啟迷覺。當處一念之迷心,翻成一念之淨信心。

比如日照十方,本無心念。明鏡高懸,也無思慮。而心念相空,思慮情亡,解盡還原。

所謂照者,是真理之用,假名為照。照即顯真空,度一切苦。而真理超越思議以及見聞心識,空相,真理,以及慧。無非一體圓融。一切歸空,一切歸真,一切歸此慧所相應一念之心。

如舉水即風波,鼓風即波水,舉波即水風,無先後次第,而緣不錯亂,還次第而說。此圓明義即深般若故,此行即一切法不可得故,所以此中唯不可思議觀自在。

又如日,光,虛空。因日而有光明,因光明而顯虛空,因虛空而日懸。

若無日,何有光明,若無光明,虛空何顯?若無虛空,日何安立?

故由日故有光明與虛空,由光明故顯虛空與日,因虛空故可立日與光明。

虛空是日光中虛空,非離日光外別有虛空,而日光又非即是虛空。

光明是空日之光明,非離空日外別有光明,而光明不即是此空日。

日是虛空光明之中日,非離虛空光明別有日,而此日又非即是空光明。

此三宛然各別,尋之性相理皆不二。不二理中儼然三法。是故三一不可思議,唯慧通達而無礙,若求定相皆是魔行。

隨慧無住無礙,而處處隨緣開顯。心性之理也是如此,心意識三,是三宛然各別,而尋之性相儼然不二。於不二中紛然是三。

此一一不自有,不他不共生,也非無因緣有,舉一則三,析三則一,三一不可思議非以離言而絕言,非以除相而無相。

非除非離,而又絕言無相,故心所不能行,何況以見見,以知知。而義唯依慧而信入,依無盡無邊之願行而通達。故名自在,故名無住。

此三起無先後而次第緣別,依緣次第故,言說不可亂於佛典。

尋此次第先後都非,故自開覺中不可執著言路。

此真理趣從本以來,法爾如是,成佛不增,在凡不減。若達此理,一切眾生本來解脫,所謂貪不貪貪,嗔不嗔嗔。一切眾生本來般若,所謂痴不痴痴,我見六十二見皆當體是淨。

一切眾生本住法身,所謂一切法不可思議,凡夫不可思議。佛不可思議。故經說,為增上慢人說離貪嗔痴得解脫,若無增上慢,則貪嗔痴性即菩提。

不二性中,迷相則染,悟性則淨。

而生因迷有,佛因悟成,故三千性相,十方法界攝歸一念。此即是密,唯自內開悟覺了,非從外得。是故經說破一微塵而現大千。依此淨信始聞第一義。

但是一念心起總緣諸蘊,此事難明。要有聞法相學的基礎,於心剎那緣起事而學觀解。

又三諦一心之理難信,要有聞天台教理基礎。於一剎那心理事圓明學習思維。

諸學善惡不作道理者,依此言,願自思維。

8樓:平凡之前餅乾

善惡都是相,著相則是無中生有,空中起幻,虛空生花,顛倒迷妄。著相即是自取煩惱,自取輪迴,自作自縛。當心中不著善惡,乃至不取一法,但以隨順眾生而為饒益故,眾善奉行,諸惡不做,作已還思,所作諸善,無作者,無受者,亦無所作

9樓:謝達

這句話我記得出自六祖慧能,慧能大師本人的意思是支援雞心見佛的,他在幫人開悟的時候說不思善不思惡,其實就是叫你把心中的是非放下,這樣腦子放空,就可以照見五蘊皆空。的意思。

如果單純從字面理解,很有可能陷入誤區變成世間沒有是非對錯。從而導致變相地否定倫理道德,陷入狂禪,得不償失

10樓:瀚海

一片白雲,一片黑雲,總歸都是遮擋了天空。只是在無法全部揮散之前,盡量先做到只有白雲,天氣要相對稍好一些,人心情舒服些。(家師如是說道)

11樓:之乎

所謂善與惡,都是人類定義出來的,出自人類本身的利益來定義的。而在宇宙中,其實沒有善,也沒有惡。先不思善,再不作善,先不思惡,再不作惡。不走二邊,走中間,自然逍遙,自在。

12樓:感覺

不判斷分別善惡,兩個是二元對立世界裡相互對立依存,不思善,不思惡,便是不去判斷分別它們,通常是說聖人無判斷分別的二心,所以能不思善,不思惡,只存覺知

13樓:哲不斷

自然之道無分善、惡。

善惡源於矛盾對立,善惡並非真「善惡」。

不思善惡,因有良知,中道只為表。

不思善惡不能不明善惡,不明善惡是畜。

14樓:南城玉佛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既不處在考慮饒益他人的時候,也不在考慮損害他人的時候,此時此刻恰如彼時彼刻,敢問大師(慧明師兄),哪個時刻才是真實的你?

15樓:飛公升大道

大道本為中庸。是一團混沌的先天元氣,只有理在其中。仁義禮智信未分,各種思想意識都未成形,無形無象。

自然也無是非善惡等等名色。所以乙個人要修菩提心,修成道果。就需要,不著於善,不著於惡。

不著於太極所化的兩儀陰陽世界。所以平日裡修行,要無思無念。抱元守一,不思善,不思惡。

不著有不著空。守住中庸之道。 啟用元神,以真意主宰日常行為,自然可以輕鬆做到以上的功夫啊。

也就是平常所說的明心見性,到達高深境界,自可證得無上阿諾多羅三秒三菩提心

16樓:心是蓮花開

仁清法師:精進對治懈怠

釋迦佛和彌勒佛他倆是同修,曾經一起修行過,他倆最大的差距為什麼乙個釋迦佛,乙個彌勒佛,相差五十六億七千多萬年成佛,就是因為精進度不到,你要是不精進,即使是行了善那也很難成熟。

沒有不一樣的變化,就沒有不一樣的提高,這個不一樣的變化怎麼知道的,你自己認知的,自己認知到的。你自己的「心」認知你自己的境界。當你自己的「心」處於混沌狀態,什麼也不知道,說明你處於混沌狀態,它叫「昏沉」。

「昏沉」是愚痴之因,「昏沉」可以什麼也不想。

進入相當禪定功夫以後,進入空性狀態也可以什麼也不想。但是這兩種什麼也不想完全不一樣。「昏沉」的什麼也不想,就像乙個人睡著一樣,乙個人讓車撞了昏迷了一樣,乙個人臨死的時候,四大分離一樣。

只是處於一種昏沉狀態,就等於說他那「心識」是暫時的停滅。「心識」捕捉不到境界了,他屬於昏沉,那不是修行的功夫,他那時候可以沒有東西,什麼也沒了。修行的功夫是什麼意思呢?

進入甚深的禪定以後,粗的「心識」停滅,細的「心識」入定,這時候你的細「心識」是有覺知的,你的「心識」是知道的,有的他會出現很多境界,這種境界你怎麼「認知」他,這都是修行過程當中必然的一種過程。如果沒有這些東西,就不會有提高,沒有提高怎麼能有成就?

我們念佛的,臨終阿彌陀佛來接,那個時候就有很大的「心識」變化,這個在《彌陀經》、《無量壽經》上都有很詳細的講解,在其它經上我們可以有一些補充,比方說《三昧地王經》,比方說《阿難陀入胎經》。講到「心識」的變化,「心識」的變化它可以不通過自己的身體表現,就是外相看不出來。但是你那個「心識」裡面是有變化的,這種變化只有你自己知道,對了錯了你自己知道。

如果你從開始學佛的時候,就給自己「灌輸」乙個「思維」,什麼「思維」呢?我啥都不想,好了,你啥都不想,當你進入昏沉的時候,你啥都不想,就一直昏沉下去。釋迦佛有一句話:

「如河蚌一樣,昏睡千年」。河蚌是很愚痴的。我們這種處於昏沉階段,再不去分辨,不去提高,明晰自己的知覺力、判斷力。

那最終得的是什麼結果呢?是昏沉之果!象河蚌一樣的果報。

還有一種呢,是進入定境,進入「甚深」的「禪定」,心的感知是一片光明,是沒有分別的感知。和你啥也不知道完全不一樣。「當你心的感知是非常晴朗,沒有分別的時候,這是正確的修行方法,修行過程當中的一種正確認知」。

所以我們很多高僧大德說過:啥也不要想,「高僧大德啥也不要想,他處於一種無念的自性光明狀態」。我們啥也不想處於昏沉、迷糊狀態!

愚痴狀態!比方說有人讓你修個法,他說這是佛法,你什麼也不想,你怎麼知道它是不是佛法呢?怎麼知道它是佛法當中的大乘小乘呢?

怎麼知道它是適合你不適合你呢?怎麼知道在修學過程當中出現的一切一切是否正確呢?怎麼去超越它呢?

這些通通來自於擇法眼的抉擇。

所以,佛法講到修行的時候,必須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支分,叫「抉擇分」,就是分辨分辨,辨正邪!辯真假!去虛妄!

存真去妄嗎,這個就叫「抉擇分」。再就是乙個「證分」,當你把這些不對的全部排除了,最終抓到的是對的。好了,純熟它。

把它修持純熟,純熟到什麼程度?比方說:「以空性作為觀修對境,當你以空性作為觀修對境純熟的情況下,實際上就是你的心和空性一致了,一致到什麼程度?

一致到沒有距離了,空性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空性,一下子就證空了」。證空是這麼證的,是用「空性的理論,薰染你那顆心,讓你的心證空性」,它是這麼來的。

如何看待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 ?

於鬻菊 有心即有私慾,有心為善,或求名利,或求神靈保佑。並非發自本心的善,得不到任何好處。無心之失,不善不惡,所做順其自然,合乎天道。於人間法律而言,屬於無罪或從輕處罰。於天道而言,也是無罪或輕罰。 李澤志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 香 味 觸 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

既然學而思這麼好,為啥正規學校不採用學而思的教學體系與方法呢?

三征高麗我楊廣 師資可以的看不上學而思 師資不行的用不起學而思 課外機構只是課內的補充 後進生沒消化過來再吸收 優等生吃不飽高思維加餐 對於孩子合適的才是最好 思維活躍的該提前就提前 正是因為和正規學校教育的教學體系不同才能讓家長出錢,教學體系一樣的話家長不會拿學而思和學校貨比貨嗎?學而思有信心和國...

董思成老粉喜歡董思成這樣「不爭不搶」嗎?

nct有誰爭搶成功了嗎?出道時誰資源多,現在依然資源多,有哪個有變化嗎?就希望sm有點良心,文泰一入伍前能有個solo。文泰一,第一大主唱,被唯二兩個從幼兒園就專攻舞蹈的隊員說隱藏舞蹈ace的人,劉海掀起來就是驚豔大帥哥的人,額。最多最多還有兩年入伍 他沒邊伯賢那麼紅,估計沒法延遲入伍到的程度 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