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無心作惡雖惡不罰 ?

時間 2021-05-31 19:06:53

1樓:於鬻菊

有心即有私慾,有心為善,或求名利,或求神靈保佑。並非發自本心的善,得不到任何好處。

無心之失,不善不惡,所做順其自然,合乎天道。於人間法律而言,屬於無罪或從輕處罰。於天道而言,也是無罪或輕罰。

2樓:李澤志

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

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金剛經·第四品》)聖人六根清淨,教人時能夠離開色、聲、香、味、觸、法等塵相。用皦明如鏡的良知去觀照萬物,便是所謂的「不住相布施」。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道德經·第八十一章》)聖人教人,是由良知自然發出的,教導時從不想著尋求回報。給別人的越多,自己獲得的也就越多。聖人獲得的不是名利,而是內心的完滿成足。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壇經·疑問品》)個人自修,為的是能夠明心見性,這就是功德。

而一切外在的名聞利養是福德,與功德是不同的。

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金剛經·第十九品》)若以有實相的因緣布施,其福報亦因其所施的因緣有限而有窮盡,所以如來說他因此所得的福德不多,如果以無住實相布施,以無所求之心布施,正是無為清淨之功德,如來說此種福德才是真正地無限。

因此「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金剛經·第二十八品》)菩薩度生布施,不應貪求福德才行布施,福德有或沒有,悉聽自然,所以才說菩薩不受福德。

如此的「不受福德」方是「功德」。

3樓:stanleyqiu

從佛法的意義上來講善就是善,惡就是惡。善必有善報,惡必有惡報。

摘一段對話:

彌林德王問:

「龍軍尊者,明知而作惡者與無知而作惡者,誰的罪惡更重呢?」

龍軍尊者回答說:

「大王,無知而作惡者,他的罪惡更重。」

彌林德王不解地說:

「龍軍尊者,難道我的王子或臣民們因為無知而作惡,我要給他雙倍的處罰嗎?」

龍軍尊者反問彌林德王:

「大王,你認為如何,假如有塊被燒得熾熱、灼熱、火紅的鐵球,乙個有感覺者去拿與乙個無感覺者去拿,哪乙個被燒傷得更嚴重?」

「尊者,那個無感覺者去拿,他被燒傷得更嚴重。」

「同樣地,大王,無知而作惡者,他的罪惡更重!」

在這段問答中,燒得火紅的鐵球表示惡行,知道惡行而做就會有慚愧心,所以不會繼續做下去。

但是不知那是惡行,或者並不把惡行當一回事,甚至擁有邪見,認為「不做白不做」,在做的時候沒有慚愧心,甚至還會繼續做。

4樓:靈異檔案員王曇

這就是因果承負的規律。是世間一切神人鬼精怪都需要遵守的基礎。也是道所產生的唯一規律。

舉例說明:

老李做了一件好事,這個好事的代價是一塊錢。

那麼上天在老李將來的人生,甚至轉世後人生上,總會把這一塊錢給他的。

這裡的賞,你可以理解為一塊錢之外的收穫。

那麼這種收穫怎麼獲得呢?靠心境。初心越是單純,善良,這個賞就越是貴重。它可能不是財富,但一定是乙份善緣。

至於無心作惡,雖惡不罰。也是這個道理。老李打碎了杯子,自然要彌補過失,但如果是惡意破壞,除了打碎杯子的過失之外,還會有格外的代價。

我們這個世界的任何物質,都會在未來某一天崩潰,所以無論是做了好事,還是做了壞事,物質的痕跡都會消失。

但心念卻不會被輕易抹去,這個心念會深入靈魂,善念會帶來善緣,惡念會帶來惡緣。

給世間帶來真正的公平。

行善這件事,要量力而行,但要常持善念。行善未必是要捐錢,散發善念,待人接物常有善舉,也是行善的一種方式。

5樓:一輝

對世間法來說,這句話是不對的。

善惡是當權者樹立的價值取向,賞罰是維繫這種價值取向的行政手段,不僅在於處理事件本身,更在於表明態度,樹立典型,移風易俗。

不賞無以勸進,不罰難以止惡,根據行跡而不在於心。

這句話之所以流傳,可能適於小人儒及宗教的勸善,用地獄去嚇阻某些行為的同時,給某些無心中犯錯的人一些拯救的希望,以防自暴自棄(如同對拐賣小孩者不全以死刑處,給孩子留下多些生機)。

6樓:遊走在天地懷間

似乎很少見到這個句子,這個句子看著很有道理,但是有點問題,問題在「有心為善」上面。一般來說是鼓勵人發善心行善事的,而這裡有心為善卻不受鼓勵,它主張的是隨機、隨時的善。比較常見的句子是「善欲人知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

7樓:海闊天空

我有時無心做了壞事,糟糕的事情,我事後也覺得愧疚自責,可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往往是無法挽回既成事實,所以這句話可以起到自我寬慰的作用。其實啊,我們做人還是要善良,而有原則,人這一輩子很難很難的,想活得精彩瀟灑,也是歷練無窮啊。

8樓:神鳴凌開

掃毒二中,毒貶子為了打造好人形象,做慈善捐款,為販毒做掩護。這種有心的善,你賞不賞?

我看到老人中暑了,給她水喝,結果嗆到不能呼吸要搶救。按法律我得出醫藥費,認了。但我是不是因為出了錢,下次再遇到這種情況就見死不救?

來懲罰自己上次的"多管閒事"?這種無心的惡,該不該這樣懲罰?

9樓:范不說

有心為善的人因為認為惡可以被原諒,可以通過善來抵消,所以並未對自己的惡徹底約束,因此他所為的善也不值得獎賞;而無心為惡是對於有心不為惡的人,而不是為惡卻不自知的人,只有有心不為才能夠是無心而為,不知為惡的人反而應該加罰。

10樓:獨行狗

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是正確的。如果你懷著某種目的去為「善」,那麼這個行為的本質就變了,為善是單純的不求回報的去幫助別人。可能有人會說沒有回報誰會去幫助別人,說難聽點別人又沒逼著你去幫他,為善是為了讓自己開心,而不是讓你去達成某種目的那是套路。

當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或是不經意間做了惡事,那也是無心只過,只能說這個本質還是好的,但是造成的損失還是要賠償的只不過可以從輕處罰,畢竟這件事還是你做的。

11樓:任他明月下西樓

不了解前因後果的時候,還是論跡不論心來得好些。如果知道為何行善後,那倒不妨戴上眼鏡去看人。

懷疑別人可以,但是不講事實就言之鑿鑿地說有心之善或無心之惡,未免有些看誰都不是好東西或者聖母的既視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12樓:向磊

南朝梁武帝問禪宗初祖達摩:洒家一生四次捨身同泰寺,捐贈錢糧無數,剃度僧人無數,有多少功德?達摩回:沒有功德。

無心為惡更好理解,你走路沒低頭踩死只螞蟻,這算作惡麼。

但是,除此之外,這句話不適用於任何場景。更不能作為自己給自己開脫的理由,真做了壞事,就別說自己沒起壞心。

13樓:黑白子

這句話出自《聊齋·考城隍》中考試的題目,原題是「一人二人,有心無心」,這句話是整篇文章裡的一句。這句話其實表明了作者的一種看法,但是並無全文說明不了什麼。我覺得,這句話中的「有心無心」,說的不是是否知情,而是是否刻意。

也就是說,作者認為「刻刻意善欲人知者,其心不在為善而在邀買人心,善事一出,萬眾誇獎,甚至得官得財。既然陽有所得,那麼陰不必獎,因為其行善本非為善,不過求財求名。求仁得仁,又有何怨;而無心為惡,本非特意傷人害物,而既已傷,則人謗之,刑拘之,而其本心必煎熬,此陽有所報,那麼陰不必罰」。

這是考城隍的題目,不是考法官的題目,不用那麼上綱上線,說白了只是蒲公的個人意趣而已,實際上即便有陰間,也幾乎不可能是這麼運作的。

另外還想多說兩句:蒲公這種想法,到現在也是老百姓所認同的想法,看乙個人一件事,首先看發心如何。如果心好,那麼即便做的不對似乎也情有可原;反過來如果所謂心不好,那麼即便做了好事也會被認為有問題。

但是實際上這種說法有道理嗎?我認為是沒道理的。一件事想法如何,所求為何,其實無所謂,太過於關注這些,就會變成陰謀。

陰謀不是不可用,但是需要有嚴格的邊際條件,否則就是陰謀論,看誰都有問題。人心本來就善為自己打算,做事情之前先考慮自己的利益對普通人無可厚非,所以有心無心,只能作為「有行」之後的乙個加重項,而不能單獨拿出來做判斷。就好像法律上,乙個人違法犯罪,是否故意是判斷項,但是前提是有違法犯罪的行動,如果單純想想是不犯法的。

就是這個道理。

14樓:CKL gz

有心為善的意思,是想通過行善獲得某些利益,如福報、成佛等。這樣的善並非真善,只是一場交易。這樣的善,雖然能使世間獲得福報,但一點功德都沒有。

無心為惡的意思,是事於世間為惡事,實屬好心辦壞事。這樣的事不會造成罪業。

這裡的善惡是世間的善惡。這幅對聯在聊齋志異中地府門口掛著。

15樓:穿越神話

警察擊斃手握屠刀的犯罪分子,

公知大喊,為什麼不打腿,這可是一條人命呀,你審判過嗎,你問過他為什麼這麼做嗎

乙個事情可以回答樓主的倆個問題

何為善何為偽善

何為惡何為偽惡

古語有說 有心為善,雖善不賞 。如果這樣那為什麼要行善呢?

丁丁 就是說你抱著目地做好事,是要求要有回報的,這樣會助長社會的歪風,導致人人做了好事都要求回報,所以我們醫院不能鼓勵那些做好事求回報的人。社會倡導我們做好事,但我們做好事不求回報,那才是真正的做好事。 利益人天 即使乙個人為了出名或是為了行善,是出自功利心,為了給自己和後代積一點功德,才做去這些善...

如何看待人性的善與惡?

自由 畢業以後,走入社會,也開始了對這個問題的乙個思考,我常常會想人為什麼可以這麼壞,後來我理解的是,人可能是一半好,一半壞,沒有說是有完完全全的好人,或者說沒有完完全全的壞人,而且每個人對善和惡的定義是不同的,就像在挑選衣服一樣,每個人的眼光不可能是一摸一樣,為什麼畢業以後我的心態會發生乙個很大的...

如何看待善無好報,惡無壞報?

山河風光好 惡人大概都是要留到死後審判的 也有現世報的,人只有一部分現世報,如果都現世報了,大概就形不成地球這種環境了,人人都會變得高尚。只有在這黑白格不分的環境下還能保持正直的人,才是死後優選的人。現代科學也發現,其實任何事物都存在因果效應,比如說你今天得到了100元錢,但是大部分原因是你付出了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