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那麼主張別人克己復禮,一般這種人會不會自己其實挺釋放的?

時間 2021-06-02 09:26:21

1樓:

這次疫情舉例。儘管內心的原因是怕死,但是大部分人都克制住了自己撒野的慾望乖乖宅在了家裡,不給人添麻煩。這也可以算作克己復禮的表現。

而有些人為了自己的利益,隱瞞發熱,甚至到處活動。。。這就是棒槌。

克己復禮在當代做初步理解,不用曲解到周禮上。這就是一種態度和行事準則,源於社會基本規則和道德的自制力,這種自制力一是自我有約束,二是會換位思考。

你看闖紅燈,醉駕,搶座,插隊等等一系列沒點數的sx行為,都是缺乏這種自制力的表現。

所以,你覺得克己復禮不重要麼?

古代典籍書籍不是讓人看了之後老神在在的幻想三皇五帝大治大同,也不是用來批判的。

書只是載體,分析理解結合自身和現在概念是比較合適的一種方法。像是論語這類,我們現在也不考八股,不用信手拈來一字不差的引經據典,只需要吸收其中有用的知識,融合自己的三觀。

2樓:葉雨凝飛霜

孔子: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你要說他挺釋放的也沒錯,畢竟從心所欲嘛,可他的行為卻全在規矩之中。

至於他主張的克己復禮,那是對七十歲前的自己和其他人說的,他人沒有孔子的境界而從心所欲,那這個人多半完了。

3樓:

不支援就不支援唄。你不克己,有法克你。

如果孔子也挺釋放的,那,是否你其實也是主張「克己復禮」的呢?

你自己不克己,不就挺釋放?

儘管,我真的不明白你這「釋放」是個哪門子語言,但,基本上還能看明白你說這話的邏輯。

4樓:新葉

唉,仁字要仔細體會,不可用文字描述的就像禪宗中的你問什麼是月亮,我用手指給你看,你把手指當成了月亮。

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去愛別人,那孔子就告訴你「仁者愛人」

如果你脾氣暴躁,那孔子就告訴你「克己復禮」

何錯之有,何必一直去糾結手指呢?

5樓:楊匯斌

哈哈,克己復禮這句話用現在的話就是」自律給我自由」。

原話是」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

「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克己復禮」是孔子時代的成語,意思是約束自己,恢復禮制,當時的意思其實不大可考,孔子會不會引用的時候改變意思,也不好講,這都不重要,重點在後面。

孔子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說仁的實現,主要靠人的主觀能動性,不要靠外力,不靠別人,說白了就是自律。

再下一層。顏淵極為聰明,他覺得這句話還是有點空,不好執行,於是,問具體綱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告訴乙個守則,這個守則是從最基本的生活入手,幾乎沒有說你該怎麼想,主要在說你該怎麼做;而且不告訴哪些該做,先告訴你哪些不該做。

孔子實在是乙個非常了解人的惰性的人啊。有了主觀能動性,再加這四句話,基本上可以做到」克己復禮」。

至於是不是您說的」釋放」,看怎麼理解了。你要仔細看《論語》就知道,孔子幾乎比所有人都要自得,快樂,飽滿,即使遇到那麼多挫折。原因就是他能時刻學習,時刻嚴格要求自己。

所以很多大學者把顏淵問仁當做論語最重要的段落。請你不要把重點放在」克己復禮」,而應該去重視後面的幾句話。因為克己復禮只是個引子。

還有乙個觀點可供參考,」克」作為」能夠」講,說的也是主動作為,和後面解釋就對上了。持這種觀點的大學者比較少,而且解釋不同也不要緊,說白了克己復禮四個字雖然有名,但不影響整體解釋。

6樓:月明飛

首先,作為現代人,支援克己復禮也沒什麼丟人的,也沒什麼可驕傲的。

其次,孔子有沒有克己不知道,畢竟這事只有孔子自己知道。

再其次,孔子在復禮方面還是言行一致的,教育學生,編訂詩經,墮三都。

最後,退一千萬步來說,即使孔子言行不一致也沒什麼,「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也!」

7樓:

眾所周知,儒家是統治者們最喜歡的。

三妻四妾,躺著收租,爵位世襲,手握兵權。

我一直覺得把儒家奉若至寶的被統治者很XX。

作為屁民,無論多麼落魄,總得留點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魂魄。

不然真的是沒有靈魂的社畜了。

8樓:

拾人牙慧的說,克己復禮,其中克己解釋為克制自己的慾望這還是朱熹的注釋,實在是不通。不過你既然能抓住論語這關鍵的一段,確實也不可小覷,我們都知道,這是顏淵的問題,孔子德行科最好的學生,沒有之一,對於一簞食一瓢飲的顏淵孔子怎麼會讓他克制自己的慾望呢?他本就清心寡欲啊!

言歸正傳,這裡傅佩榮教授的解釋是能夠自己走上人生的正路,這裡的克做能夠這個意思來解釋,強調一種由心而發的真誠力量。這就是儒家的仁。

9樓:小渡

我發現在現代90%的人都已經喪失了自己的靈魂。喪失了自己的靈魂,還奇怪別人為什麼能做得好,這不是很可笑的事情嗎?

人一定要忠於自己的靈魂才能獲得自主的力量,如果你借用其他還未充分掌握的東西代替了它,你就會發現自己的頭腦不能變通,邏輯也不連貫。普通人多半都是這樣的。

回到禮這個問題。禮的本質是為了踐行自己心中的道理所建立的一套規則體系,這個道理就是義。義是禮的內涵,禮是義的呈現。

我們經常說舉止有定,禮就像是控制我們自己語言和行為的絲線。通過禮這個載體而獲得自控的能力,這樣就不會經常不知道該怎麼做而陷入麻煩的處境。

當然最主要的還是個人的把握層次吧。三流選手只看概念,二流選手研究道理,一流選手憑第一感覺,超一流選手自己就是最好的道理。

禮不是越做越僵硬,而是越做越自由。盧梭也說過,人的自由不在於選擇能做什麼,而在於不想做什麼就不會去做。

10樓:孔雀生活

在古文中,克有能的意思,比如克勤克儉。克己復禮你不妨理解成能自己維持禮儀,即,克,己復禮,而不是克己復禮,如果保持體面的舉止都要克制自己,違心去做,那就別做了,給誰看呢?又有誰想看呢?

11樓:明月今時有

這個禮呢是眾所周知,指的是周禮。

據我所知吧,他肯定有不符合的地方。

但是他的行為99.99%應該都是符合的。

周禮吧,就類似於現在的法律。

周禮完全合理嗎?不一定。

現在的法律完全合理嗎?

但是在周朝前期,人民生活確實比較安定。

是步入春秋之後才開始變亂的。

所以孔子所謂的克己復禮吧。

譯成現代就是讓大家守法的意思。

孔子確實有些言行是不合於周禮的。

不過這些言行也要分開看。

有的是合理的,有的是不合理的。

有因為進步思想違反周禮的。

也有反動思想違反的。

不過總的來說都不多。

12樓:

是的,儒家一直都是勸人善良,自己悶頭得利的勸人吃虧學說。

從孔子開始,儒家從來都是誰有權他跪誰,遊遍列過,無論是南子這樣以色事人的人,還是陽虎這樣家臣控制主人的人,孔子都會拜求他們,跟他們做事,好做人上人。

明朝滅亡,北京城內,孔子的徒子徒孫更加的誰來跪誰,華夷之辯不要了,頭髮不要了,儒家理論可以根據需要修改。只要讓我得權,其他的一切都好說。

所以儒家的道德,是學習了儒家理論的人勸他人奉行的道德,不是自己需要履行的道德。

這就相當於馬雲的996是福報,你看他自己福報不福報?

13樓:課堂留守

歷來對「克己復禮」的不是很了解,也有誤會。

何為克己?

克的是「己」,不是「我」;

己是對人稱己,我是由內稱我;也就意味著,所謂的「己」是面對人的,也就是行為要通往他人,這時候稱己。克己,不是克制自己的感受,而是克制自己對他人的態度。

一場對話之中,時時要彰顯自我,毫不顧忌別人的感受;做事之時,絲毫不在意和他人的合作,只是由著自己的習慣而來,哪怕是順著自己的無知而行;與人互動,不從自己所承擔的責任代表的位置......

難道不該克己嗎?

何為復禮?

是"復"禮,而不是"合"禮。

復,往來,能返也。禮,是條理,是往來。

首先乙個意思,就是強調行為做出來之後,能呈現為禮,是為復禮。

也就是你的行為,要有本末,要有條理,能經得起推敲,到最後能以「禮」稱其行。

復禮,就是你的行為能夠成為禮這個概念的一種實現,就好像古代的某孝子,成為孝的一種實現。

此人之行,可稱為孝;此人之行,可稱為禮。

這才是復禮。

至於孔子是否做到了,可以讀讀《論語》、《孔子家語》。

14樓:金石玉貝

不是太符合。如果沒有子路一直盯著他,說不定會發生什麼事。

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親於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

「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繫而不食?」

孔子的主張是否只有孔子本人能完全做到或者本人也不能,那麼朱熹呢?

土土噠 誒誒誒 被我看到了我就要答 你這個問題不火是有原因的,你說的孔子的主張是什麼?是什麼樣的,是哪一種主張?提出乙個清晰的問題是找到答案的開始,不過都過去兩個月了,我估計你也不關注了吧 還是簡單談一談,說不定有人看見,就為推動這個問題做了貢獻呢。孔子的主張 是個不斷被詮釋的問題,論語 裡提到的 ...

請問 孔子為什麼對學生說不主張 以德報怨

子正 夫子的世界不是平均主義,平等待人的。大同世界不是大齊世界,混一世界。不存在沒有差別的事物。對任何乙個指標而言,都會存在級差。所以夫子會很自然地反問,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阿廉 南懷瑾老先生在 論語別裁 第一卷中專門以 報怨與報德 為題解釋了孔子為何不主張 以德報怨 而主張的是 以直報怨 的觀點...

孔子所主張的禮教是否是虛偽到感動自己的被動行為?

徐亞倫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大學 應該是儒家學說的綱領了。程頤說 大學 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朱熹也曾說 於今看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 文中提出的 三綱八目 明確闡釋了儒家教育的目標及程式,對於正確看待儒家教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明明德 親民 止於至善,是 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