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誰教他們呢?

時間 2021-06-03 17:09:51

1樓:她的代號白牡丹

孔子生活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稱之為古人,但是孔子生活的年代人類社會已經發展了幾萬年甚至更久了,從智人走出非洲,人類從原始社會慢慢發展到文明社會其實已經有了一整套生存法則,在孔子的著作中很多也在提到堯舜等比他們更古的聖賢們,在百家爭鳴的時代,其實也是各種思想體競爭的時代,那時候的先賢們對人類發展都有著不同的看法,各自總結了不同的思想出來,最終必定是適合時代發展的思想成為主流,所以孔子也是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再加上當時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新問題總結出自己的一整套方案,比如道家、儒家有些思想就是源自《易經》。

2樓:小懶漁夫

孔子:「周監於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耶穌:我是猶太人。

佛陀:印度的原始宗教(忘記怎麼說了,總之不是憑空出現的)。

簡單說,道理都是繼承和發展來的。

3樓:念祖

這個問題有意思,牽扯到乙個命題「智慧型」

孔子把人的智慧型分為三個型別:生而知之、學而知之、困而知之。他把自己定位為「學而知之」。我們後世則認為他是生而知之,即是天才。

先說中國的傳統文化,古人的世界觀是「天人合一」,即世界形成的道理和人形成的道理是一致的,所以最早的哲學觀念是「法天則地」,觀察天地摸索規律,再運用了人類及人類社會身上。比如說天有四時而萬物生長,沒有四季輪迴就沒有生命迴圈;地則養育萬物,供給萬物養料。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如同天地,所以孩子要像報答天地一樣報答和孝敬父母,於是就有了「孝」這個古代最基本的倫理基礎。

縱觀先秦之前的文化,無一不是這樣來的。所以,《易經》《春秋》裡面的那些高深道理,實際上在現實世界中都可以找到規律,發現了規律就可以不斷的總結 。那麼,如何發現這些規律呢?

需要智慧型。

關於智慧型,漢代以前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是秉承孔子的觀點。後來佛教傳入中國後,對智慧型有了新的看法。佛教認為,人人都具有圓滿的智慧型,只不過被世俗沾染而蒙蔽了,只要通過修行手段把汙垢去除,就能具足智慧型。

而修行手段中,主要是學和行兩個方法。看到這裡,其實已經可以看出,佛教和儒學關於智慧型的認識是非常類似的。換做佛學的看法,孔子是具足大智慧型的人,可稱菩薩;而站在儒學角度,釋迦牟尼也可以稱為聖人了。

說了這麼多,培養智慧型大致就是悟、學、行三種方法。孔子、釋迦牟尼都是通過這三種方法修行智慧型的,他們的人生經歷也都證明了這一點。而且相似的,他們都是在晚年才總結成果,才留給後人寶貴的智慧型財富。

孔子知道那麼多道理,為什麼有人覺得他沒過好一生?

孔子是孔子,孔教是孔教。以當時的歷史來看,他是乙個知識分子,乙個普通老百姓。他沒有顯赫的出身,不是貴族君子。如果以公升官發財的標準去判斷他,他很普通 其實已經超越了那個時代的農民伯伯們 如果從中國知識體系的角度看他,他成為了代表道德倫理的符號。無數人將他作為偶像,孔教拿他作為意識形態的符號,他的形象...

為什麼孔子懂那麼多道理還是逃脫不了被驅逐的命運?

張曼成 因為不適合時代,孔子生活的時代,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周王已經缺少足夠的力量和威信,鎮服其他是諸侯王,孔子卻想一心恢復禮制 周禮 從上面看,周王已經做不了老大了,從中間看,各路諸侯王開始逾越制度,從下面看,古老的家族集團成型 很難接受外來者 禮樂崩壞,需要重新選定乙個主人,孔子阻止不了變革的浪潮...

有什麼總是有人說 知道那麼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六哈小姐 就像很多書一樣,很有道理,也很理解,也很認同,但一定要你經歷了,難了痛苦了,你才是真的懂了那些很對的道理,可是等到那時候你也可以寫出書寫出道理了,只是每個人的文筆和語言表達能力不同而已 我的理解哈 Kkk 道理和任何實體工具一樣,如同精神上的菜刀,可以用來切菜做美食,也可以用於狡辯扯皮甚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