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格物?如何做到格物?

時間 2021-05-07 01:32:36

1樓:羊戈-第二

海德格爾是十分注重詩人的整體之思和表達。在他看來真正的詩人就是給萬事萬物命名的人。

萬事萬物的名稱並不重要,定義並不重要,都可以叫X,Y,Z 。關鍵的問題是如何描述xyz中的流動與轉化,即是關係。這是整體性的出發點。而先命名的方式是侷限性的出發點。

海德進而提出「緣在」。就是這個意思------面向事情的本身。

學科教會我們的學科知識,創造學科就是創造一種要素的定義來解釋 「關係」。

這是從根本上來解決乙個人的知識侷限的知識。這個「知」能創造知識。

一通百通的根本就在這裡。

學科是基於命名的,有什麼樣的定義就是有什麼樣的學科。我們要思考的是--為什麼要這麼定義。

就是那句「名,可名,非常名」 的意思。

格物就是指用自己的「需要」來定義遇到的萬事萬物。

這個「需要」就是--「志」。

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範的總和。

有了這個「志」可以分內外,你我,對錯。

思考一下經濟學的目的是什麼??

王陽明心學就是「致良知」,佛學講的「發大願」……

志」就是那個如何做到格物。

格物中會遇到的問題---

實際中框架與框架的交集怎麼辦?

比如:法學講的有乙個點,可放棄利益和不可放棄(比如身體權在輕傷範圍可以放棄,超出輕傷範圍不可放棄) 簡單說人的某些東西是不能主動喪失的,而經濟學的說萬物可以定價、

在現行制度下,經濟得服從於法律,所以有些東西是不能定價的。

這是學科和學科之間的差別與交集。

這個區別也會有體現於制度與發展之間的小矛盾小問題(比如論脫離人體的器官的法律屬性,是人格權範疇還是物權範疇)。

2樓:ff是我

為善去惡是格物。善是本來、實像、心之誠意,惡是妄念、是虛假的思維影像。舉個我看過的很好的例子,看過了童話故事就妄想遇到老虎它可能不會吃我我可以和它做朋友,這就是妄念是惡,而善就是尊重事物的本來,老虎是猛獸即可。

去除上面的妄念只儲存自然本來的實像在心中,這就是為善去惡是格物,當然,這只是於事物上的格物。自己人心上的其實也差不多,重點是尊重自己內心的誠意念頭而不是外部的得失計較,這也是格物。

3樓:心燈常明

節選自——《明儒學案》

予於戊申年冬,乞先君墓銘,往見公於增城。

公曰:「良知不由學慮而能,天然自有之知也。今游先生之門者,皆曰良知無事學慮,任其意智而為之。

其知已入不良,莫之覺矣,猶可謂之良知乎、所謂致知者,推極本然之知,功至密也。今游先生門者,乃云只依良知,無非至道,而致之之功,全不言及。至有縱情恣肆,尚自信為良知者。

立教本旨,果如是乎?」

予起而謝曰:「公之教是也。」

公請予言,予曰:「公勿助勿忘忘之訓,可謂苦心。」

曰:「雲何苦心?」

曰:「道體自然,無容強索,今欲矜持操執以必得,則本體之上無容有加,加此一念,病於助矣。然欲全體放下,若見自然,久之則又疑於忘焉。

今之工夫,既不助又不忘,常見此體參前倚衡,活潑呈露。此正天然自得之機也。蓋欲揭此體以示人,誠難著辭,故曰苦心。

」公乃矍然顧予曰:「吾子相別十年,猶如常聚一堂」。

予又曰:「昔先師別公詩有「無慾見真體,忘助皆非功」之句,當時疑之,助可言功,忘亦可言功乎?及求見此體不得,注目所視,傾耳所聽,心心相持,不勝束縛。

或時少舒,反覺視明聽聰,中無罣礙,乃疑忘可以得道。及久之,散漫無歸,漸淪於不知矣。是助固非功,忘亦非功也。

始知只一無欲真體,乃見鳶飛魚躍,與必有事焉,同活潑潑地,非真無欲,何以臻此?」

公慨然謂諸友曰:「我輩朋友,誰肯究心及此。」蔣道林示《時習講義》。

公曰:「後世學問,不在性情上求,終身勞苦,不知所學何事。比如作一詩,只見性情不見詩,是為好詩;作一文字,只見性情不見文字,是為好文字。

若不是性情上學,疲神瘁思,終身無得,安得悅樂,又安得無慍?」

人只有一道心,天命流行,不動纖毫聲臭,是之謂微。才動聲臭,便雜以人矣。然其中有多少不安處,故曰危。人要為惡,只可言自欺,良知本來無惡。

4樓:

格物哪有那麼玄乎,不就是認識世界嘛!

我們在寫程式的時候,第一步都是宣告變數,給變數起名字。同樣我們剛來的世界上的時候是懵逼的,啥都不認識的。這時候就需要認識世界,給身邊所有的事物起名字,了解它們。

只有這一步做到了,才會有後面的致知,研究事物並延展,繼而創造新事物。

5樓:墨子連山

格,甲骨文是分叉的樹枝,引申為分類歸類,這好理解。

給什麼分類歸類呢?

其實直接物件並不是物,而是概念,那時候叫做名。

這門學問看著是不是有點眼熟?

沒錯,這就是現在的邏輯學,邏輯的基礎就是概念的分類與歸類。

概念被分類歸類、彼此之間產生了千絲萬縷的連線,形成了概念樹,這個過程叫做「識」,就是編織的意思,這種初級概念樹就叫做「理」,所以有「格物窮理」,就是要把所有的概念全部編織起來,窮盡所有的理。例如,人是動物,這就是理。

這些理再進一步的分類歸類,則形成了「知」,就是現在所說的知識,這就叫「格物致知」了。例如人、猴子、魚、鳥等等都是動物,動物就是通過有機物獲取能量,能估獲取外部資訊,並可以自主運動的生命體,這就是知。

「格」還是好理解的,難就難在「物」上面,什麼是物?

我之外的一切都是物。

那麼什麼是我?

排除身體以及生性知美等一切慾望,排除了人人相同的工具理性,剩下那個獨一無

二、能夠自由的對我的行為做出決策的東西才是我。

那是什麼?

是價值觀,古時候叫做德。

所以,所謂格物是什麼?

是價值理性的我利用工具理性去分析我的價值觀以外的所有物件,這其中包括了外界事物,也包括了我自己的身體和慾望,還包括工具理性本身。

格外物,例如桌椅、天氣、生物,對應的是現在物理與形上學的綜合,實際上就是上面說的,把概念不停的分類歸類,形成理,再形成知識的過程。

格慾望,從念頭入手,到情緒,再到引起情緒的慾望,對應現在的心理學與倫理學的綜合。這個過程是要省察自己的注意力關注的到底是什麼?我們要正視自己關注到的東西,是金錢就是金錢,是美女就是美女,承認這種慾望的存在,然後再想辦法引導。

這就叫「誠意」,否則便叫做自欺,自己騙自己沒有邪念、沒有不良情緒、沒有私慾,那又怎麼能夠引導慾望呢?

最後,格物雖然以價值觀作為主體,但他同樣會反作用於價值觀,通過不斷的引導慾望對自己的價值觀進行糾偏。之所以說這是反作用,就是因為格物並不能積極的作用於價值觀,因為價值觀是乙個混沌系統,沒有辦法解構。但是格物可以消極的排除一些錯誤,進而實現了對價值觀的不斷糾偏,所以說這是一種消極的反作用。

而這個消極反作用的過程,就叫做「正心」。

6樓:龍江秋月

「格物」是以人心去格萬物之理,所以,只有當一物之理明白於心,然後才能觸類旁通,萬物之理也就了然於心。可見,格物窮理關鍵在於「格心」。人只有先格自己的本心之理,明白自己之所以為人的本初之心,則萬事萬物之理也就明白於心。

若自己之所以為人的本心、初心之理不明,不能發明本心、修養本心,就是格再多的物之理也無濟於事。

因此,格物窮理重在格心之理,格心之理重在格心中情慾之理,情慾之理明白了,人心也就覺醒了,也就豁然開朗了,人的善性也就顯現出來了。同時,「格心」的目的在於使人心不胡思亂想,使人身不亂動胡來,用居敬來存養本心,讓人保持敬畏之心。

人心是指人的一種道德意識、知覺活動,從其根本特徵來看,具有「虛靈明覺」或「湛然虛明」之特徵。人心易受後天習染、環境的影響,故人的「本心」也容易受到擾亂和浸染而變得「渾濁」。所以,須用教育來從小收拾身心,發現本心,整理「自心」,培育其向善之心。

也就是「敬以直內」之功夫。吳與弼在《浣齋記》中說:「靜時涵養,動時省察,不可須臾忽也。

苟本心為事物所撓,無澄清之功,則心愈亂,氣愈濁,梏之反覆,失愈遠矣。」(《吳與弼文集》卷三,《浣齋記》或《日錄》)

所以,明初理學從宋代對外窮理轉向對內存心涵養以及恢復本心上下功夫。理學強調「他求」、「外求」,心學強調「自求」、「內求」。可見,萬物之理即天地自然之理,也就是「天理」。

「人心」若與「天理」一致相通,則人心就會向善,人就具有良心。因此,天理即良心,良心是天理在人心上的表現。

當然,格物不是為格物而格物,其終極目的還是為了明心,發現良心,以求放心。格物是格心的手段,格心是格物的目的。因此,人心中過分、非分的人欲會使人心變壞,會導致整個社會道德淪喪,人文精神出現危機。

而節制人心中過分、非分的人欲,一方面要靠外在的法律來嚴懲,讓某些人不敢縱情縱慾,另一方面要從人的內心入手,從小培育人的道德自覺和自律,從自己的內心來節制自己過分、非分的情慾。

7樓:林派極簡創

看了目前的39個回答,在我看來全部是土雞瓦犬胡說八道。

在原文裡面,採用了倒敘的方式,提煉出來以後,形成了大多數人耳熟能詳的。

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其本身是存在因果遞進關係的,也就是說因為格物才能致知,因為格物致知才能誠意,才能正心,因為誠意正心,才能修煉自身……

那麼格物就應該是首當其首的,而不是一上來就什麼明白自身的內心和志向,什麼亂七八糟的。

舉例王搬凳子看竹子看的頭昏腦脹的事情,這些都太表象,知道吧

格物的物,在這裡根本不是指的哪個單一的物體,更多的是人和事或者可以說是事物的總體

然後接著格物就很明了了,就是觀察事物,了解事物,然後就像把藥材放到格仔裡面一樣,給事物做分類。(通過觀察了解事物,總結明悟其背後的規律)

格物致知直白點講:通過觀察大量的事物,而了解掌握到背後的規律,總結出所謂的「道」,讓自己更聰明了,更能踐行民心,明確本心啥的。

人歸屬事物,所以了解人和事物,也就是所謂的格物

類似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又是山的三重境界。

最後怎麼格物,就是多去了解,多去經歷,多去思考,多提煉,然後格好了,就致知了

8樓:迷途書僮

宋明理學把不少人帶迷了路,書中本來就有解釋:知本。

物有本末,所謂格物就是認識到物的本。

若將《大學》濃縮為四個字,我推薦:先本後末。

要做到先本後末,前提是要知本,也就是格物。

《說文解字》:格,木長皃。

樹木最長的無非就是主幹。

原文中「格物」的格是動詞,「物格」的格是動詞被動式作為形容詞。

格物就是找到物的主幹。

物不是具體的個體,而是代表整個物類的概念。

物的格(名詞)就是這類物的所有具體個例共同參照的範本。

每個個體肯定有差異,但起碼以這個格為基礎,具備這個基本要求了就叫做及格,合格,達到資格,否則都不算是這類事物。

不妨對比:人格,性格,格局,命格,格調,資格,出格,格外,規格等等詞彙的意義,都是說事物根本所在的主幹。

如何做到格物?相信題主想問的是如何做到《大學》裡說的「物格」這樣的狀態。也許就是原文說的那兩個字:知本。

清末學者把物理化學翻譯為格致,現在大學生學習了大量的科學知識,這方面遠超古人,基本上不用格物,倒是要「格人」。

格物是區別於物,乙個人具備哪些條件才稱得上是人?

格物就是找到在人道主義上乙個人所應當具備的最基本的條件。

物皆有性,但人除了性,還有情。

也許這個便是人與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什麼是儒家的格物致知?簡單概括?

張洪 格物致知這詞意就是看事物定認知。背離人性,崇尚物性。不錯人類也是一種生物,有動物的一面性。但人類社會是發展的,物質發展到什麼程度就會有不同的認知。物質充裕時是可以裝裝B,獻個愛心,利他什麼的。也可以不分種族階層友愛的。 夏日晴空 在我看來格物也許就是努力的探索科學的道理。而後者致知則是在不斷的...

朱熹說「格物致知」,其中這個格字當什麼講?

萃豐 詳見朱熹 所謂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窮,故其知有未盡也.至於用力之久,一旦豁然貫通,則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朱熹 大學章句補格物傳 因此 格物致知 是要和 即物而窮其理 對照來看的。理解格物致...

什麼是明心見性?如何做到明心見性?

李成龍1979 我給大家解釋一下什麼是明心見性 當你見到那個憑空出現的人,你就會情不自禁的淚流滿面,同時知道你的前shi是什麼,你的親人前shi是什麼,你和你的親人是因為什麼原因今Sheng 再次相聚,在這一刻你的心就徹底止住了。釋迦摩尼睹明星而開悟,其實看到的是又大又圓的明月。達到以上這幾條你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