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慧能的開悟是否達到佛的級別?

時間 2021-05-07 00:46:22

1樓:坐看雲起

開悟分很多層次,有五道十地,即使是到達起步的小資糧道,也不會墮落惡道了,即使造了非常嚴重的罪業,也是彈皮球一樣墮落惡道即入即出。大資糧道可以到清淨剎土的佛面前聽法。那就更不必說忍位決定不墮落,見道一剎那間度一百個眾生,見一百尊佛。

六祖開悟到達何等境地,可能不是我們所能衡量的,個人猜測應該是到達佛地了,即便不是佛地,六祖和其他禪宗祖師,開悟後決定不會再墮落,一得永得,然後一直往上直達佛地是毫無疑問的。

2樓:真心從來本是真

不能,光從開悟講,最少是7住位,眼見佛性是10住位(十住菩薩眼見佛性《大般涅槃經》)六祖慧能菩薩的證量是多少反正我個人不知道,但離佛地還有相當遠的距離,佛地是需要經過

十信十住

十行十回向

十地等覺

妙覺這52位階才可以成就,而世尊說過,祂是這個娑婆世界第一尊佛,賢劫第四尊佛,下一尊佛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離示現還有5億多年,所以六祖慧能菩薩這一世肯定沒有到佛地的境界

3樓:希然

大家都是凡人,對佛教也沒有深刻的學習和感悟,不好評價這樣的問題。就有限的淺薄之見,六祖是把佛教經典中國本地化非常成功的高僧大佛,六祖壇經讓更多普通的中中國人能以中中國人喜聞樂見、可以接受的形式來學習和接受佛教思想。鳩摩羅什翻譯的《金剛經》、玄奘翻譯的《心經》都是非常經典的,但是因為是譯本,裡面又含有太多的專業佛學詞彙,一般的中中國人很難理解和領悟。

有人說感覺讀《六祖壇經》,好像和讀王陽明的著作很像,這就是說明《六祖壇經》的表達和傳播非常成功。單看《壇經》的文學成就,也是非常高的,不僅能為文人士大夫所接受,也能走進千家萬戶普通百姓的心中。

我們應該多讀讀六祖留給我們的法寶《壇經》,而不是去關注其他的,能稍微有所得,那就是受用無窮了。

4樓:Brain Zen

為什麼要在乎級別呢?本來就沒有級別。

沒有級別好爭,只在於悟和沒悟。

而悟和沒悟也不在於別人說悟了還是沒悟,解脫了就是悟,沒解脫就是沒悟。

佛也是一樣的,解脫了就是佛,沒解脫就不是佛。

慧能解脫了,自然是佛了,他如果沒解脫,那自然就不是佛了。

你覺得慧能解脫了,那他就是你的佛,如果你覺得慧能沒解脫,那他就不是你的佛。

但是,誰是誰的佛都不重要,因為最後是自己就是佛,不以其他佛為自己的佛,也不以自己的佛為其他人的佛。

解脫了,都無所謂。

本來就沒有佛這個等級,何必要去管是否達到了佛呢?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5樓:

一、按照大乘的觀點,成佛在色究竟天,佛陀在菩提樹下只是示現成佛,真正的成佛在色究竟天。什麼時候來示現成佛,需要觀待眾生的因緣,所以在人間下一尊示現成佛的是至尊彌勒菩薩。

二、開悟這個詞很難在佛經中找到明確的說明是到了什麼程度,一般來說是見道吧,五道的見道,成為聖者了,就是初地菩薩,乙個菩薩見道後還要修道,這是個漫長的過程。

三、成佛需要積累兩種資糧,福德資糧和智慧型資糧,要斷除煩惱障和所知障,這個需要長久的修習六度,不是乙個見性,開悟就能成就的。如果六祖成佛了,那麼就說明他在過去已經修行了無數大劫,在這一世圓滿了福智兩種資糧。

另外說乙個題外話:很多人讀了六祖的傳記,壇經等認為不需要學習,不需要修行,只要開悟,明心見性,人本來是佛等等。這種想法是不對的,世間想發個財,都需要苦心經營,何況成佛。

說六祖不識字,六祖如何引用各種經典?六祖的父親是大官,雖然去逝後家道中落,但與大官配的六祖母親,當時也是大家閏秀,應該也是識字的,所以六祖應該是識字的,並且文化水平不低,從講經時引用各種經典就能看出來。

六祖聞一句金剛經開悟了,我們讀了好幾遍了一點門路都沒有,就說明我們不是那個根性,老老實實的修行,不要貪快,貪便宜。

6樓:

明確說一句六祖比悉達多高多了

我說的這段,能否理解看個人不同根器了

慧能本人的思想水平遠超過喬達摩佛陀。

在歷史長河中,受到不同文化感染,而不斷填充、加工乃至定型成不同模樣的佛教宗派裡,慧能一脈達到了天花板。

佛學體系裡,水平沒有比他這一脈再高的了。

《壇經》和《金剛經六祖口訣》非常接近人文主義精神。

以及,真論證量、見地的話,釋迦摩尼本人給他提鞋都不配,根本不夠格。

(不是貶義,多讀幾年中印宗教史就明白了。)信與不信都無所謂,我以上陳述都是事實。

事實上,喬達摩沒有開悟,但是六祖做到了。

7樓:薛冬

簡單來說,佛有六通,有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看看祖師們符合不符合這些標準,就能得出答案啦。

釋迦牟尼佛涅槃之後,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不矛盾啊。釋迦牟尼佛之前也有佛曾經出世,彌勒佛之後也會有佛出世......

8樓:

愚見六祖和各位禪宗祖師都是佛的級別。

為什麼釋迦摩尼說下一尊佛是彌勒佛呢?這要看說法的物件是誰,隨機說三乘法而已。

法華經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

9樓:西門豹的精神門徒

太自大了。

如果慧能去佛教核心寺廟那爛陀寺,估計不及格。

而那爛陀寺裡面的高僧多虔誠開悟多高嗎?敵人入侵快殺光善男信女了,高僧們不號召反抗,敵人殺到哪爛陀寺要砍頭,高僧們排隊等著被砍。看開悟多高。

而慧能呢?師兄弟們要殺他,他竟敢不相信是他前世作惡欠師兄弟們的乖乖被殺居然惜命逃跑。

高下立刻對吧出來。慧能何德何能與佛相提並論?跟那爛陀寺裡的千千萬萬聖僧比都是雲泥之別。

10樓:嚮往光明

六祖示現的內心境界是佛的境界,他的示現正是啟發修行人以佛的知見修行。因為這樣道路就不會有偏差。壇經中六祖對於修行人讀經疑惑的開示,直指如來真實義。

同時也旁證大乘經典為佛親口宣說。

釋迦佛後下一尊佛是彌勒佛,這是事相上成佛,內心不僅是佛境界,還具有佛的福報,包括三十二相。

淨土宗多位祖師是古佛再來或現在佛化身出世,他們示現比丘身說法。他們是以佛的眼光閱讀經典解釋經典,告訴我們怎麼修行,不是在世間示現成佛並開啟新的佛法時代。

11樓:有界無邊

你問這個問題,還是沒明白何為「但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沒明白怎樣才叫「傳佛心印」,《心經》說「空中無色乃至無智亦無得」,這裡面有「級別」麼?這裡有段虛雲大師語錄節選:

《宗鏡錄》:「問:一心成佛之道,還假歷地位修證否?

答:此無住真心,實不可修,不可證,不可得。非取果,故不可證;非著法,故不可得;非作法,故不可修。

若論地位,即在世諦行門,亦不失理。以無位中論其位次,不可決定有無之執。經明『十地差別,如空中鳥跡』,若圓融門,寂滅真如,有何次第?

若行布門,對治習氣,公升進非無;若得直下無心,量出法界之外,何用更歷階梯?若未頓合無心,一念有異者,直以佛知見治之,究竟成佛果,不可偏執一見,成(人+龍)侗病也。」

昔皓月供奉問長沙岑曰:「天下善知識,證三德涅磐也未?」岑曰:

「大德問果上涅磐?因中涅磐?」曰:

「果上涅磐。」岑曰:「天下善知識未證,功未齊於諸聖。

」曰:「未證何名善知識?」岑曰:

「明見佛性,亦名善知識。」問:「未審功齊何道,名證大涅磐?

」岑曰:「摩訶般若照,解脫甚深法。法身寂滅體,三一理圓常。

欲識功齊處,此名常寂光。」又問:「如何是因中涅磐?

」岑曰:「大須知見地了徹,直與佛祖把手同行,但得因中涅磐;其多生熾然之結習,須次第盡,方得超出三界。」《楞嚴經》雲:

「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唯宗下用功,水到渠成,超證十地等妙,有不期然而然也!阿難尊者雲:

「不歷僧祗獲法身。」永嘉雲:「證實相,無人法,剎那滅卻阿鼻業。

」又雲:「彈指圓成八萬門,剎那滅卻三祗劫。」奈何行人,習有輕重,證有深淺不同。

在諸大祖師,證與佛齊,人法空,能所寂,煩惱菩提、生死涅粲、佛魔、凡聖等,悉是假名。經云:「但以假名字,引道於世間。

」如伶人舞戲相似;終日吃飯,不曾咬著一粒公尺;終日穿衣,未曾沾得一縷紗。凡所施設,一切事務,如壽祖雲:「修習空花萬行,宴坐水月道場。

降伏鏡裡魔軍,大作夢中佛事。」餘或未及者,須由功業勵行為本修因;若不降心而取證者,無有是處。

12樓:天下太平

阿彌陀佛!一切眾生本具如來智慧型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如一切放下,即如如佛。

但古來大德證量如何,唯佛與佛乃能究竟,非我等凡夫能判斷。但我們的法身如同虛空與諸佛如來無二無別,其中沒有乙個我,也沒有能見的法。時間,空間都是我們人類的錯覺。

13樓:時照禪學堂

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說幾嘴。

《六祖壇經》是中國本土化的一部經典,能稱為經的都是曉悟了宇宙真理,通過經可以走向明白。

還有一點就是的確是需要實修實證,而不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時照老師是實修實證的善知識,也講過《六祖壇經》 大家可以聽聽奧

14樓:五戒十善念佛

我現在以數字來評價普通人,六祖慧能,大阿羅漢,法身大士,和佛之間的區別。

如果普通人的「戰鬥力」平均水平是310點,六祖慧能的「戰鬥力」就是600點,那麼大阿羅漢的「戰鬥力」就是700點,法身大士的「戰鬥力」是900點,而佛的「戰鬥力」是(正無限)點,也就是說,佛的能量是無限的,是無法用任何方式被消滅的,影響力也是無限的,一尊佛出世,比如說釋迦摩尼佛,不僅影響到我們這顆星球,甚至其他和我們這顆星球有關係的其他中小世界也受到影響,那些中小世界的眾生也學習到佛法(佛經中經常有佛在其他的天上,其他的海浬說法的內容和章節)。

所以我的觀點是,六祖慧能本質上還是屬於凡夫級別,只有「戰鬥力」達到700以上,修出「漏盡通」的大阿羅漢(比如伽葉尊者)和法身大士,比如龍樹菩薩才不是凡夫,更別說和法身大士與佛比了。

六祖在臨終前沒有超脫六道輪迴,說明下一世依然還是在六道中輾轉,說明生前就算有再大的成就,沒有證得漏盡通成為阿羅漢,或者往生極樂世界,再大的成就也不過只是為這個世界做了一點微薄的貢獻,讓自己下一世過得舒服點罷了。

15樓:王弈森

批閱小學生試卷的,至少要是中學生水平;批閱中學生試卷的,至少要是大學生水平。

評判六祖開悟的級別,至少要比六祖級別高一點。

至少五祖能認可六祖是開悟了的。

給佛分級別,便是分別心,想多了盡是煩惱。

16樓:邊水的小船票

不,不是達到,而是超越了釋迦牟尼!

你看釋迦牟尼講得那些經,基本屬於又臭又長的。次來次去的,次你妹啊,不來不去的,不你妹也。

說句難聽話,六組的那首偈,殺傷力可要比釋迦牟尼強多了。

六祖慧能的修為境界達到了「佛」的果位嗎?

真心從來本是真 沒有,釋迦牟尼佛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第一尊佛,賢劫第四尊佛,下一尊佛示現是當來下生,彌勒尊佛,離示現成佛還有好幾億年,之間沒有任何佛會示現 覺光慧海 沒有。到佛果一般會成就佛土,或淨土或穢土。但據佛經記載賢劫乃至未來星宿劫在娑婆世界成佛的早就有授記,所以彌勒成佛前不會有其他的菩薩在娑婆...

關於六祖慧能的一切法與無唸法?

淺笑 一切有為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法。世間法包含很多東西,人情事故 行為管理等。出世法則包含各種佛經,各種流派的修行方法,包括我們稱為迷信的那一類形式。一切有為法都是緣聚則生,緣散則滅。順心時會消逝,不順心時也會消逝,應時時以不執著不斷滅的 不取 態度對待。修有為法而不執著 不斷滅,便是修無為法。 ...

如何理解六祖慧能的」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

龍思 缺錢時以為有錢就會幸福了,有錢時以為更有錢就幸福了,或有錢又有缺錢時健康悠閒就幸福了。殊不知活著本身就是幸福,幸福是不馭於物 祝善康 風動 幡動 仁者心動 幡動為因,風動為緣,因緣和合,幡在動。這是平常之事,卻引起兩人爭論,這不是我們的心思躁動嗎?對於此事我們應該淡然相對。生活中這樣的事還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