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用的不是中文嗎,為什麼打的字都不認識,就算是繁體字也不應該寫成那樣吧?

時間 2021-05-06 19:30:38

1樓:吉良

就是本地口語用漢字表音+當地土話罷了。北方官話由於普通話的推廣,很多本地口語用漢字寫出來大家都能明白,一些當地土話大家也懂啥意思,但南方地區各方言差異較大,土話推廣度也較低,所以你看見這些「音讀漢字」和土話組合就會不知道啥意思。

我是四川人,用四川話舉個例子:

沃這呵兒同你衝呵兒殼子,拜拜龍門陣,鬥嗬要唬哈你省不省得起我寫啷個意思?

好多字我都沒用「音讀字」寫,因為找不到特別貼切的字,所以還是用書面語寫的,但如果你不是西南地區的人,可能看起來還是會有點打腦闊。

「沃」同我,四川話我四聲,音讀就是「沃」音;「這」讀音其實應該是zhei,但普通話好像打不出來這個音,所以還是用了「這」字;「呵兒」就是會兒,「這呵兒」就是這會兒;「衝呵兒殼子」就是四川土話吹吹牛;「拜拜龍門陣」就是聊聊天,這個土話知名度比較高,大家應該是知道的;「鬥嗬」意思是就是;「唬哈你」就是唬下你;「省不省得起」就是知不知道;「啷個」就是哪個。

所以例句用書面語寫:我這會兒和你吹吹牛,聊聊天,就是要唬唬你知不知道我寫的什麼意思?

這個例句已經很簡單了,很多字沒用音讀,用的還是書面語,而且四川話也是北方官話,比較好理解,像香港人網路上打字基本都是音讀漢字+本地土話,這種情況就比較難懂。究其根本在於香港人日常生活不用普通話,所以說話打字這些受普通話詞彙的影響也較小,四川地區的本地方言已經算很強勢了,但基本上年輕一輩的四川話也還是被普通話影響很大,很多本地用詞都慢慢不用了,比如敲門,以前老一輩都讀「kao」門,現在很多年輕人已經不這麼說了。

2樓:勃立靈夢

我覺得問題挺大的。

我是實在想不懂為什麼一定硬要將口語的所有發音都要找對應發音字對接,那豈不是遇上各類自創字代替讀音都要去默念一遍才知道他想表達什麼嗎,單看字不懂不麻煩嗎,難道港人網路論壇閱讀量有這麼大可以單靠看字知道想說什麼嗎?

3樓:勿念朕

故意的,本來可以用表意文字非要用表音。

比如我是四川人,我這樣打字:

里格龜兒批婆涼,一天梭倒批卡卡頭碼長城,格勞資滴爬尼瑪肥來。

是不是不太容易看懂?要知道四川話是北方語系,已經和普通話沒有太多的溝通障礙了。但是一旦用方言發音打字,就人為增加了溝通難度。所以我們除非是和四川人交流,一般不會這樣打字。

正常的寫法應該是:

你個龜兒批婆娘,一天縮到批卡卡頭碼長城,給老子的爬尼瑪回來。

所以凡是在公共區域這樣打字的,就是不想讓粵語地區以外的人看懂,甚至在強調粵語不是方言而是一門語言。

4樓:起名困難症候群

這些奇奇怪怪的文字,是方言,主要表音,有些也有實際意義。舉個例子啊今天早上吃了荷包蛋

金添澡尚痴樂核包淡

這就是表音,假設方言裡今天叫A荷包蛋叫B,那你看起來就是這樣的A澡尚痴樂B

就完全不知所云了。很正常

5樓:jw Wong

將你的方言,完全按發音寫出來,估計也沒多少人能認識。

看不懂粵語是因為口語書面化,正規書面語跟普通話沒什麼區別。口語就相差很大了,不懂粵語的話根本看不懂。

6樓:

一言以蔽之,由於書面語和口語的差異過大,不知道本字的他們只是將同音漢字或者自造字元作為記音符號以書寫口語罷了。這種情況不只發生在粵語之中,其他方言也存在。只不過粵語的口語書寫因為香港這個特殊存在而極其氾濫罷了。

現在這種用漢字書寫口語的潮流中,所使用的到的漢字大致就是以下三種情況:

1. 漢字本字。例如:茶、水、山、海、中國等。

2. 前人寫的白字,然後流傳下來的。我是陝西人,我舉幾個陝西話中的例子,例如:阿堵、阿房,夜裡(夜個)、困成馬......(陝西話中的幾個詞)

3. 現當代人自己造的。

現在,我們看一下下面這句話:

1.額耶哥轟傷七鑊裡大姜歲司待嘍耶於。

是不是看不懂啊?因為這句話裡的漢字只是表示讀音,陝西東府區的人應該可以順利讀懂。你們不懂的話,別著急,我們接著看。

接下來,我們給這句話加上漢字本字和前人造的白字。會普通話的應該就能大致讀懂了。

2.我夜個後晌去河裡打江水時逮嘍一魚。

上面這句話跟句1同義,方言讀音同句1。

接下來,我再解釋一下句2中的幾個詞,各位應該就能明白這句話是啥意思了。

夜個:昨天。夜裡同夜個。

後晌:晌,午;後晌,下午。

打江水:游泳。

所以,句2的意思是:

我昨天下午去河裡游泳時抓了一條魚。

如今非粵語區的人之所以看不懂書寫出來的粵語口語,就是因為他們書面化口語裡夾雜了太多自造表示口語發音的字元,而不是漢字本字。但也正是由於漢字文化圈的引力過於強大,所以他們才造出那麼多類似漢字的字元表示讀音,而不是用拉丁字母。

當然,書面化的粵語口語變得越來越看不懂也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情。秦始皇當年可是「書同文」的。

7樓:黃海以東洋面

假如把兩者位置對調,粵語成為了標準語,我們在學校學的是粵語正字的話(不考慮簡繁),那我們看到北方話的書寫文字時的感受大概會是這樣的:

為什麼有這麼多「的」,的不是目的的意思嗎?

為什麼有這麼多「了」,了不是了解的意思嗎?

為什麼有這麼多「嗎」,看到這個字我首先想到的是一種毒品……

這種感受大概就是我們習慣了普通話後,看到粵語書寫文字裡的「嘅」、「咁」、「咗」時的感受了

粵語和北方話,和其他方言(吳湘閩贛客)一樣,都是漢語的一種方言,具有對等的地位。只不過是諸多原因導致北方話成為了制定語言標準(普通話)的基礎。我們說它們是「方言」,但實際上它們之間的差距比一些「語言」之間的差距還要大(北方話和粵語的差距肯定比瑞典語和挪威語大),所以部分語言學家是把它們視作不同的「語言」的。

中國這麼大,誕生這麼多的彼此不互通的方言(語言)自然是可以理解的。每種方言(語言)都具有平等的地位,應當受到平等的尊重。標準語不過是便於操不同方言的人們交流的工具而已。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見證,文字則是語言的載體。普通話所規定的文字或許能夠比較方便地記錄北方話,但對於粵語來說肯定是不夠充足的。因此,為了粵語文化得到傳承,對於一些粵語特有的表達而創造一些粵語正字,自然也是無可厚非。

或許由於香港的存在,粵語文化相較於其他南方方言得到了更完善的保留;而其他方言卻在普通話的影響下逐漸式微。但其實,它們也應受到和粵語平等的對待,它們的獨特性也值得用文本來銘記。

8樓:

他們當然會中文,但是是說粵語的啊,那些繁體字是粵語的發音,不會粵語的也不知道他們表達什麼意思。比如"冇"是"沒有","佢地"是"他們"。值得一提的是,他們打字不是用拼音,他們也不學拼音。

9樓:鑫尼楊

題主該不會認為香港話(粵語)=繁體字吧……這和繁體字沒關係的粵語是方言

哇金馬勇台語累公喂裡馬系誇嗯厝來丟齁

*我現在用台語來說話你也是看不出來對吧

10樓:kk kk

其實是白話文程序中出現了一些偏差,誤以為將書面語口語化就是白話文。

其實粵語的書面語跟普通話相差無幾,

另外其他地區方言用口語打出來,其地區外也沒幾個人看的懂,加之粵語在廣府地區也沒設有多少粵語文化教學(推行普通話)但最主要的還是年輕一輩沒追尋粵語文化的歷史,擅自將個人口語化當作書面語作為標新立異的途徑。

11樓:ChyK

香港人用中文,很多情況下缺少對文字系統的認識,忽視中文漢字音形義結合的特點。

舉例來說,畀、比、俾三個字,畀音bei2/3,意為預付、給予,相當於普通話中的「給」;比音bei2,意為比較,與普通話基本一致;俾音bei2,意為「使」。

這三個字各有音形義,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因為其音相似,經常會替換使用(往往用「俾」代替「畀」),但用粵語讀出來其實是一樣的。所以香港人所用的文字表達方式更依賴於文字的讀音,一部分是普通話很少用到的漢字、文言中的古字或僅僅借某個字的音,所以可能會不認識哦。

12樓:一祁Yiki

因為嚴格來說那些是錯別字,用了大量的諧音字形成了一套新的書面表達方法。其實不單單是粵語,吳語,閩南語這些和官話語音語調完全不同的語言,甚至注音化之前的韓語越南語,如果寫出標準的正字,你八成是能看懂的。

舉幾個例子(有限的研究,不一定準確)

吳語(以太湖片為例) ,下雨寫出來其實是「落雨、落水」;侯寶林大師那段經典的「打頭」(洗頭),其實正字是「汰頭」

閩南語也是,比如一輩子,其實聽的出來正字是「一世人」;對不起不好意思台灣現在寫作「歹勢」,其實正字是「否勢」,反正表達的就是乙個低姿態;男孩女孩這個最不標準,台灣或者東南亞的人寫作音譯的「查埔、查某」其實正字是「丈夫、諸母」

粵語其實也有類似的情況,原則上來說乙個在古代接受過識字教育的人,是可以看懂書面語的。如果更進一步你接受過正音,也就是說官話,那你就可以基本可以和說官話的人無障礙口語交流

13樓:lkc

古代人用的不是中文嗎,為什麼寫的字都不認識,就算是文言文也不應該寫成那樣吧?

你可別告訴我只要會「中文」,不用特意去學也可以直接看懂那些「中文」...

14樓:陳玄章

說白了,其實就是「白字」。只不過是較為「規範地」寫白字。

口語轉化為書面語或者文言文,難以做到一一對應。

口語就是白話。白話文就是我手寫我話。各地方言不同,所以講道理具有「各自的」白話,諸如出名的「京白」、「蘇白」之類的

而現代漢語書面語是以現代白話文為模範的,而現代白話文的根基在北京官話。操北京官話的人群,寫起現代白話文來,可謂得心應手,因為我手寫我言嗎,能侃就能寫。北京老舍、津門馮驥才等。

而其他地區的白話文如蘇白的《海上列花傳》、上江官話的沙汀、李劼人等的作品;陝西方言裡面路遙、賈平凹或多或少都有方言用字、用詞的習慣。

吳語、粵語相對官話,在語序、用詞上有一定差距,直接將口語套成文字,對於熟悉現代漢語規範文字的人群來說的確有認讀困難。

原因有1、本來就有語序、用詞差異

2、方言白話的「寫作者」,文化水平不高、識字不多,常用方言同音字替代,而不用「正字」

3、一部分常用的「同音字」、以及按照「一定」造字法自行創造的「方言字」逐漸固化,在白話使用人群流傳。而粵語區「口字邊」的大多「方言字」都是這樣

對於這部分「方言字」的態度:

1、對較長時間使用、有一定字源、音韻淵源、具有豐富意蘊的方言字,我們應該重視、保護

2、對對於一些粗製濫造、隨意任性的字,最好還是使用「正字」。

本人在網上觀察到的值得注意的現象:一些方言愛好者對於「方言字」的態度,沒有去蕪存菁,而是一攬子通收,泥沙俱下,沒有自覺地揚棄。粵語區「白字」使用就有很大問題,常常為了「立異」有「正字」不用,而故意使用白字。

另外還有現在一些「方言表情包」寫的大多白字,這部分白字產生的主要原因是:用字的普通話音去標調方言讀音,反而弄巧成拙,把方言洗了。比如很多四川人喜歡用」闊「來標音」可「;然而四川話」闊「與」可「並不同音,而這樣標音的四川人,大都也把」闊「的方言音唸作」可「。

為什麼香港人吃菜那麼少?

菠菜 其實不是吃菜少,是種類少。香港人來來去去就是小白菜,菜芯,生菜,椰菜和西蘭花等。這跟生活習慣和洋化有點關係。老外以青豆,紅蘿蔔為主,廣東人煲湯又是瓜多。明顯就比較單調。 饅頭仔 到外面吃飯,菜和肉的價錢差不多,所以都會多一點叫肉。這是我爸的理論。其實我不知道香港人算是吃菜少,我們3餸1湯的話有...

香港人為什麼鍾愛鮑魚燕窩?

Lady Joyce 因為沿海城市都喜歡吃海鮮,鮑魚也是海鮮一種,不過鮑魚要造成幹鮑魚才有那種味道以及珍貴,特別是比較珍貴的鮑魚 另外,燕窩據說是有延年衰老,永葆青春的效果,那當然很多人喜歡吃。廣東人的吃也是身份的象徵啊,鮑魚燕窩都是貴價食品,能吃得上代表他們是有錢人嘛 地理原因已經有人說了,我看來...

為什麼香港人的居住面積這麼小??

FoxMulder 資本失控的惡果,嘴上三權分立,實際上立法行政和司法全部被資本控制了。賽博朋克以後不會再是科幻作品了,因為它不再是架空的幻想,而是有現實的例子存在的。劉慈欣的 贍養人類 就是這種惡果的極端化。 鮮衣怒馬 這裡有乙個陰謀,就是通過房地產將底層禁錮淘汰,中產繫結,然後將地產獲利反過來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