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一讀《湖心亭看雪》就有一種想要流淚的感動?

時間 2021-05-06 09:14:37

1樓:

偏個題,看到很多回答裡分析了張岱看到湖心亭有人已在後張岱的心境,我有個另類的視角。

我的想法和大家不同。

個人認為,這不就是張岱想乙個人逛逛,獨享湖光山色,萬籟俱寂。沒想到有人捷足先登。於是「強飲三大白而別」。

(至今猶記當年課文注釋 :強:盡力。

總給我一種,不願但又不好推脫,喝完趕緊告辭的,尷尬而不失禮貌的勉強感。)

內心咆哮:啊!為什麼有人佔了我的位置!

2樓:

可能是內心的那份共情吧…

何止《湖心亭看雪》,我看《琵琶行》的時候,尤其是裡面那兩句:「住近湓江地低濕,黃蘆苦竹繞宅生」、「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的時候直接流眼淚了害…

3樓:黎遠遠

痕、點、芥、粒,四個量詞極精妙,將漢語的賦形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曠遠,空疏,仿若山水畫的幾縷墨痕,彷彿潛意識深處的夢境顯影。

4樓:深海藏針

同感。作者先用極簡的白描手法勾勒出雪中西湖的孤寂之境,寄生於浩瀚宇宙間人之渺小的孤獨感撲面而來,但這種極致的孤獨不僅不讓人哀怨,反而有一種清傲的美感。當這種清傲遇到「知音」時,便產生了一種「心有戚戚焉」的令人驚喜的相知之感。

每讀至「更有痴似相公者」,便不覺心潮澎湃,熱淚盈眶,渴望躑躅於人生旅途時,也能遇上靈魂的相似者,「共飲一杯」,「大笑而歸」!

5樓:是樹莓本莓啊

從另乙個角度講講這個問題

這篇文章載於《陶庵夢憶》,胡益民的《張岱研究》中將《陶》的完成時間敲定於順治三年。

也就是說,他寫《陶庵夢憶》裡的文章的時候,大明已經亡了,充其量有個南明。

文章第一句「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注釋是這樣寫的↓

中華書局《中國文學作品選注》第四卷

而他有個《自敘》篇是這樣寫的:

…因想餘生平,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

故國破碎,所以他在回憶錄裡的每一篇文章都寫上故國的年號;

回憶起以前人生中經歷過的印象深刻的事,除了感慨當時的那件事之外,還多了時光荏苒不再、歲月忽逝的時空之感;

最重要的, 在自身感受之上,又加上了一層家國破碎的悲慟。

美好的時光片羽回不去,不僅僅是因為時間,還因為國事變故的所帶來的無力蒼涼。

6樓:

我曾經也是誒……

據當時回憶是萬物孤寂的中二情結(?)

可能就很喜歡那種冰天雪地中的突然出現的一絲慰藉吧整個人為之震顫

很長的時間線,很長的回憶,乙個園子從夏到冬,還有小人兒笑啊鬧啊,抒情啊悲傷啊

也有很重的江南情懷

兒時家附近有一座蘇州園林式的公園,有杜麗娘和她的牡丹亭,幽竹假山,鶴鳴魚躍

後來在北方的冬天,也是躺在家附近的一座公園寒風凌冽,枯枝敗葉,躺在雪地上思緒麻木

在西伯利亞,在貝加爾湖畔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可能就是這樣,基本是個人情緒)

7樓:檸楉橙

茫茫天地

獨一知己

看得此景

能讀我心

雖有寂寥

但覺暢快

原以為我是孤獨的 ,可遇到此景此人,心境忽然變得豐盈。

人生在世,獲此感性,是種豁達的幸福。

8樓:遠山長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

布衣蔬茛,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9樓:陳光秀

中學時很喜歡讀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

很遺憾當年我們的教材中沒有《湖心亭看雪》這篇,如果有的話,我想我應該也會很喜歡。

因為兩者給我的感覺非常相似,一種看似平淡如水的心境,內心深處卻蘊藏著無比的熱忱。只是乙個的物件是舞女薰,另乙個的物件是故國大明。

《湖心亭看雪》雖然記錄的是崇禎五年的事,但是創作時,明朝已亡,作者避居浙東深山之中,每每想起過去的一幕幕美好時光,感慨於世事無常。

朝代更迭是如此的突然,以至一大批像張岱一樣的士人一直無法接受明朝已亡的事實,從而避居山林,繼續做乙個精神上的明朝人。

靜下心來讀這篇文章,應當都能感受到作者的那種心境,從而引起共鳴。

10樓:曾楊清評論

因為我們站在上帝視角,知曉過去未來。

所以讀這篇文章時產生了強烈的對比。

大雪後的西湖有多美,泛舟西湖湖心亭看雪有多麼的閒適雅趣。

那麼今後張岱的國破家亡,悲歡離合顛簸流離就有多苦。

這種強烈的對比,自然讓讀者在讀這篇作品時,帶著或濃或淡的憂傷。

張岱的文筆實在太好了,張岱的生活,也實在太幸福了,你看他在夏日裡躲在西湖別墅裡讀書,冬天興之所至,泛舟西湖欣賞雪景。

這是千百年來多少文人嚮往的舒適生活。我們在讀這些作品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會把自己代入其中。

可是我們又是有上帝視角的,我們清楚的知道,現在西湖的這些繁華風流,榮華富貴,很快就會如過眼雲煙一樣飄散,心中能不惆悵嗎。

11樓:蕭溪

讀張岱的文,需獨居陋室。室外大雪茫茫,室內溫酒一壺。置備三杯,一杯敬張岱,一杯敬自己,還有一杯敬往事。隔著幾百年的光陰,依然能感受到張岱筆下的沉痛。這,就是文學的魅力吧。

崇禎五年,也就是2023年,張岱於湖心亭看雪。2023年,崇禎吊死煤山,明亡。作為前朝遺民的張岱披髮入山,在2023年到2023年之間寫了《陶庵夢憶》一書,回憶前朝往事,其中就有湖心亭看雪。

張岱「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湖心亭看雪正是其春風得意時的經歷。

而今年過半百,國破家亡,好友殉國。繁華靡夢,滄桑幻滅。一生落差之巨,在回憶昔日富足逍遙時,難免陷入亡國亡家亡友之痛——這就是問主所get到的想要流淚的衝動。

若是崇禎五年寫這篇文,定是別樣味道,不會有這徹骨的寒意與無望的孤獨。

身為前朝遺民,張岱以淚研墨作文。在收錄此文的《陶庵夢憶》中,自然瀰漫著無法化解的悲傷,如寫到家中三世藏書盡失:「四十年所積,亦一日盡失。

此吾家書運,亦復誰尤!」字字錐心,句句刺骨。

在《陶庵夢憶》的自序裡,張岱寫到了兩個夢。乙個腳伕在擔酒時不慎摔破了酒甕,家窮賠不起,只好痴痴坐在地上想:這要是個夢多好。

而乙個寒門之士中舉了,在慶功宴仍生怕是乙個夢,他咬了一口自己的手臂,說:不會是夢吧?

昔有西陵腳伕為人擔酒,失足破其甕。念無以償,痴坐佇想曰:「得是夢便好。

」一寒士鄉試中式,方赴鹿鳴宴,恍然猶意未真,自齧其臂曰:「莫是夢否?」一夢耳,惟恐其非夢,又惟恐其是夢,其為痴人則一也。

「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張岱大夢已醒。縱是寫到昔日攜名妓遊山玩水,與茶友(閩老子)暢談茶道,帶小廝放燈打獵,張岱也是行文冷峻,悲愁不散。曾經有多繁華美好,現在就有多孤寒苦痛!

12樓:楚小夏

這是我特別喜歡的一篇小品文,每每讀到,都別有一番滋味湧上心頭。

作者用簡練的文字描繪了一幅特別清晰的畫面,讀完之後,眼前的景象似乎都變成了雪后湖心亭。

而這個景象,在給了讀者無比寂寥的落寞的同時,又賦予他無比慰藉的溫暖。

這樣寂寥的感覺使我第一時間想到一句詩文: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其實,很久以來,我都會有一種感覺,或者說是一種感悟:我們大概從出生以後就注定會孤獨的走完這一世。

這樣的孤獨,與身邊的人的多寡無關,與人情冷暖無關。這是一種內心的孤寂,茫茫人海,宇宙寰宇,沒有乙個人或者說一種事物能排解這種心緒,這是產生於乙個人的內心世界,這個世界別的人或事很難進入。

於是,我們好像就要這樣,在品嚐著內心的孤獨中走向生命的消亡。

而結尾的那一句「莫說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又好似峰迴路轉,奇峰突起。

那彷彿是在漆黑的夜裡,於四顧茫然間,突然有一種溫暖被點燃,這火,這光,能慰藉著清冷孤獨的心。

天地飄渺,紅塵滾滾,於億萬生靈中,於百年光陰中。有那麼一次,那麼一瞬,竟有人能有一樣的感受,一樣的心緒。

於是,你可以知道,在你的人生路途中,你只能自己走完,或者說大部分時間,你只能自己走,自己去看沿途的風景。可是。某一時刻,也會有人能與你建立一種奇妙的聯絡,這聯絡無關感情,無關其他。

為什麼一讀《項脊軒志》就有一種想要流淚的衝動?

大概是高一上學期的語文課本中,有一篇非常特別的文言文。它就是明朝歸有光所寫的敘事散文 項脊軒志 為什麼說很特別呢?因為這篇散文,沒有巨集大的主題,沒有太多形而上的思想和理論,通篇都在敘述自己的家庭瑣事,讓人窺探了將近500年前的真實普通家庭的生活。這裡面涉及到的對親人的緬懷之情,歷久彌新,直到今天也...

問乙個問題,我為什麼是我,而不是別人,就有一種越想越感覺玄妙,有人能夠解答嗎?

傑燃不彤 你不是你也會是別人 只是恰巧是你了而已 換個角度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產物,除了親人沒法選擇,你的其他身份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Lowyy 就像你第一次有意識認識這個世界時一樣,臥槽,我的視角居然是這樣的,我不會是獨一無二的吧,只有我是這個樣子的嘛 直到我見識了第一人稱視角,我才發現,噢 原...

為什麼我看漫畫會有一種很奇怪的強迫感

九成 這個我以前也有,大概是你的心理作祟。比如我以前看境界的彼方,第一次想看的時候,就是開頭一點都看不下去,看完一集,然後發現自己什麼也沒記住。後來我又看了一遍,很神奇就是我覺得很有趣,然後我乙個下午把這個看掉了。看完一集還想看接下來的劇情。後來我想了想,為什麼呢?大概是我帶著太多期待,我期待這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