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各種佛 菩薩 羅漢 天王等分別有哪些?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時間 2021-05-06 07:19:15

1樓:明光

羅漢分四果,初果須陀洹就可稱聖了,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四果羅漢聖位是聲聞、緣覺二乘所證,已了生死證涅槃,我執已斷,法執仍在,慈悲,入初頑菩提,未生智慧型。他們生死自由具備六大神通法力,但因為不具智慧型,講經說法往往錯漏,不能圓融正解佛陀法義。

因而在行化度生方面尚有諸多欠缺,尤其是初二果羅漢,仍有生死捆縛,須陀洹受七生七死方得漏盡,斯陀含受一生死,阿那含證不還果,阿羅漢位才徹底脫離生死束縛。因此,羅漢們的本事雖大,但相比於菩薩,其見地和德境層次仍欠佳,尤其在引導眾生成就方面,力量薄弱且很難成功,易於偏離正見,在五明上有成就,但屬於初頑不化的境界。

羅漢以上是菩薩,菩薩分十地,從初極喜地至第十法雲地。菩薩已了生死證涅槃,斷我執,漸斷法執乃至徹底斷除法執,菩提心已具,智慧型已生,級地愈高智慧型愈圓融,這十地菩薩都是當然的聖德,德境崇高,境量弘大,但是他們每一地之間的證量差距非常的大,這種差距不是我們算學數字一加一等於二的概念,而可以形容為成立體幾何倍數增長的證量差距,二地菩薩的境量初地菩薩完全無法比,也無法了解,正所謂「初地不知二地事」。十地菩薩的境量對於初幾地菩薩來說就只能用天壤之別來形容了,如《瑜伽論記》中說:

「菩薩第十法雲地中不可思議智行,一切眾生聲聞闢支佛從初地乃至住九地菩薩所不能及」。凡菩薩都具有超越凡人的相應五明。

十地菩薩以上,即十

一、十二地菩薩為摩訶薩,嚴格來說,摩訶薩才能稱「大菩薩」「大聖德」,摩訶名大,願大、行大、度眾生大。也有的論說將七地以上菩薩稱為大菩薩摩訶薩,但無論如何都是德境證量相當弘大的菩薩摩訶薩方可稱大菩薩或大聖德,而不是智慧型未圓,五明未全,法執殘存的羅漢和初幾地菩薩就可以稱大的。摩訶薩以上是等妙覺菩薩,等於佛妙於佛,如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

等妙覺菩薩以上便是無上正等正覺三身四智圓滿與宇宙同體的佛陀。

2樓:上官尋歡

羅漢是小乘佛教修行所獲得的最高果位,又叫「無極果」或「無學果」,表示已到極點,無所可學。阿羅漢意譯為「殺賊」「應供」「不生」,意為斷除煩惱,享受天人供養,超出生死輪迴

3樓:王兆獻

佛、菩薩、羅漢,最簡單的比喻是佛教裡的學歷,相當於學士,碩士和博士這樣的學位,修到了某乙個階段,就可以得到某乙個證書一樣。天王是某一天的管理者,就像班主任一樣。

至於他們之間的故事,佛經主要就是講這個的,阿彌陀經,就是講阿彌陀佛的故事,一部經就是乙個佛的故事,所以可以看經書,就知道他們的故事了。

4樓:白晉忠

我簡單講一下佛、菩薩和羅漢的區別:

在佛經中我們所處的世界叫苦海,為什麼叫苦海呢?因為有各種各樣的煩惱和執著;修煉領悟佛法的目的是脫離苦海,到達彼岸,彼岸簡單來講可以認為是沒有煩惱和執著的世界。橫渡苦海到達彼岸要什麼呢?

要船(佛經中的般若即大智慧型)。

羅漢的船很小,只能容納他自己,就是只能自己乙個人到達彼岸的修者;所以羅漢又叫做「自覺者」;

菩薩的船比較大,不但能容納自己,還能容納一部分人,說的不嚴肅不嚴謹些,就是他自己上了天堂,還能用魚鉤把小部分人也吊到天堂享福去;所以菩薩叫「覺有情」,有情就是眾生之意;

佛的船就更NB了,他能把所有的人都帶到彼岸去。

所以佛、菩薩和羅漢的區別就在於他們的船的大小。

5樓:Nordenbox

自己尋求知識的樂趣遠遠大於別人給與。

佛教中的菩薩和佛羅漢真的有歷史原型嘛?還是憑空想象?

青溪子 除了釋迦,現在流傳的沒有幾個經得起考證的。不過,也不排除有後來者證得成就 即便是釋迦,中國信奉的釋迦也不是印度的釋迦。證得成就 佛,菩薩,阿羅漢之類的 佛教跟道教面臨著同樣的尷尬。說有成就,為什麼不見拿出成就?說從禪定中感知 笑話,你祖師沒跟你說,看到的是假的,是魔障嗎?這些都算的話,道教中...

佛教分佛,菩薩,羅漢等,佛的地位是一樣的嗎?

皓程 先問問你怎麼看待 地位 這個詞?修佛裡面不叫地位,叫果位,當然是佛果位高。不過佛果位高可不是因為佛有權力有錢,而是佛功德無量,眾生因此而敬畏佛,看問題標準不同。修行出三界之後,到達能夠涅槃了,最先成就的是羅漢果位,也叫自了漢,是自我解脫的羅漢,如果他的根基到此為止了,他也就是羅漢了。還有的人還...

佛教中菩薩和佛有什麼區別

明光 羅漢分四果,初果須陀洹就可稱聖了,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羅漢。這四果羅漢聖位是聲聞 緣覺二乘所證,已了生死證涅槃,我執已斷,法執仍在,慈悲,入初頑菩提,未生智慧型。他們生死自由具備六大神通法力,但因為不具智慧型,講經說法往往錯漏,不能圓融正解佛陀法義。因而在行化度生方面尚有諸多欠缺,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