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老子的「聖人不敢為天下先」?

時間 2021-05-06 06:42:37

1樓:

個人認為,這是尊重這一品質的終極體現。很多人說是一中後發制人的計謀,我覺得,如果是不為天下先,那麼是有可能的。但是關鍵是不敢二字,體現出的是一種尊重的情感在裡面。

正如我們生活中的謙讓,也是出於尊重,而不敢為人先。這有什麼好處?1.

尊重相當於提示了個體的重要性,明確你我他的界限,這樣就不會存在人我在概念上的混亂,意識是清醒的。2.由於1延伸,能夠讓內心平靜。

2樓:

根據全文來理解,這句話不是讓我們保守,或者寬泛的「不爭」,而是要善於學習和踐行已有的智慧型,即「站在道的肩膀上」。太陽之下無新事,無論你想做什麼,你有什麼想法,在歷史上可能已經出現過很多次了,而其本質更是早已被往聖先賢說透了,這種規律就被稱為「道」,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擁有「道」,做什麼事都只是根據道規律的演化,都不是「先」,而是「後」,自然就無需為天下先了。

所謂為天下先,是不懂道就貿然行事,還要行新奇的事,那當然很危險。

所以,如果知曉道,無論是做事還是不做事,做大事還是做小事,在家裡還是在外地,甚至到野獸遍布的叢林、到陣營逼人的軍隊,也都能保全自己,因為這種人「無死地」,「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

如果不知曉道,即使處處謹小慎微、保守妥協,也未必能保住自己。因為「天道無親」,並不因個人的態度友好就善待他,反而可能因過分軟弱、該進不進而失去、受損。

3樓:

列子想聽保持謙退(不敢為天下先)的道理,壺丘子林說,看你的影子就知道了。身體彎曲影子就跟著彎曲,影子的端正曲直不取決於影子本身。人處事境遇的順利與否取決於外物而不取決於自我,這就叫保持謙退(不敢為天下先)而獲得領先。

4樓:啦啦啦

對道的描述,指的是這世間不斷生髮的能力。開篇有講:"玄之又玄,眾妙之門",既然三生萬物,四生萬萬物,那麼這世間這生髮萬物,萬物生萬萬物的能力,便是玄之又玄,便是道。

道,是未知的而不是已知的,是未來的不是過去的,是意想不到的不是意料之中的。

說為天下先?憑什麼?憑功績顯赫?

憑能力出眾?憑財力雄厚?憑知名天下?

既然道是最未來變化的期盼,是玄之又玄,那麼誰也不能說自己下一步的點子、舉措、成果是天下第一,無人能敵的。

有點像馬克思說的「萬事萬物都是變化的」意思。

所以誰又敢說自己是天下先呢?古往今來,號稱天下先,天下第一的,都消亡了。

舉個例子吧,馬雲,其實好多人都覺得他做網際網路是天下第一了,但他怎麼覺得呢?心裡咋想的我們不知道,但他展示出來的狀態就是:我的成就是我思考的結果,我只是不斷實現自己的理念,沒有特意和誰較勁,和誰比較,我只是和自己較勁,完善自己的構想。

還有句話說的是:年輕人有想法有活力,得發揮年輕人的創造力,投資給他們幹出全新的事業(阿里抽水-_-||)

原話記不住了,就憑印象寫點,說的挺有意思的。有人說他是大忽悠,但不管忽悠不忽悠,他這種態度裡就有不為天下先的意境,總結一下,我理解的意思就是:1.

事物間沒啥可比性,沒有比就沒有「先」;2.未來千變萬化,且不可夜郎自大;3.尊重"道",承認自己的侷限,相信他人隱藏著更強的能力。

(方能加以運用)

5樓:海棠依舊

感知「道」的是世間萬物,文字和語言是人發明的因而限制了思想認知。道的執行形成了天地萬物,比如樹木感知到了春天因而發芽了,人看見柳樹發芽了想到春天到了,天下之「先」早被日月執行感知,人因思慮過多感知沒有那麼敏感,這文字是寫給人看的,人因發展萬物變化而隨之變化,道推動日月星辰變化,樹木花草感知日月星辰變化,人感知樹木花草變化,這是同時發生的,但因個人的侷限性太大體會到了先後,所謂聖人則突破這種限制,體會到萬物齊一。但這種侷限也是道的一種執行方式,實際上所見所聞無不是道。

哈哈,不如睡覺去

6樓:「已登出」

我把這個回答都看了一圈,發現都沒有回答到點子上。什麼叫「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讓別人先去送死,趟出路先,自己再切入。

看看現在的網際網路專案,大公司難道不知道是前景嗎,但是他們就是不做,而是鼓動別人做,等別人將成未成之時,要麼戰略投資,要麼收購,如此一來豈不美哉!

7樓:正史明天

不敢為天下先這句話的意思是,天下需要什麼就給什麼。太超前傷人傷己。中國歷史上最能夠提現這句話的不是別人,就是我們一直在說的穿越者王莽。王莽的失敗,就是這句話最好的解釋。

8樓:赤然

老子曰:吾有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個小片段不複雜:慈、儉從字面理解就可以了,慈就是要保持乙個善良的心,不要傷害萬物,包括動物、植物、小螞蟻、小花小草等;儉就是極少用度,無消耗,省物省德,就如同現在說的沒有消費就沒有傷害;

不敢為天下先:就是要順其自然,道法自然,離開自然就不是道;比如採花、除草,釣魚、這就不在道上,偏離道了;

9樓:張易傑

儒家經典《大學》曰: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可知,先為本,後為末。為天下先,即損本益末。不敢為天下先,即損末益本。

老子曰: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老子在道德經中一以貫之的理念就是損末益本。故老子提出:吾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常識告訴我們:物壯則老。但老子教導我們: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為什麼會物壯則老?因為損本益末,故人會衰老。

故老子在道德經中反覆告訴我們要損末益本,而非相反。這在內經中即損七益八。

內經·陰陽印象大論篇曰:能知七損八益,則兩者可調,不知用此,則早衰之節也。和老子的觀點不謀而合。

10樓:胡蘿蔔花

就是說沒事找事必然出事。不為是道,為天下先是一,有了先就有後,是二,然後就三生萬物沒完沒了,就是大有為的倏忽開竅,渾沌死萬物生,生老病死成住壞空就開始迴圈,無為才是道的境界,有為就是種因就會得果,菩薩畏因所以不敢為天下先,不惹事就是無為,不怕事就是無不為

11樓:

12樓:歐巴馬

目前覺得最和我心意的答案:

1.「溫和的保守主義,不激進,不要求強烈變革」。記得曾經聽過《羅輯思維》中有一集講英國保守黨,深表贊同。

2.「要成首領,不能把自己放在比天下更重要位置,要在天下後面,順天下,而不是帶領天下。這也體現道的特點,處在弱處行事方處於強處。」

13樓:行路難

個人認為,這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既溫和的保守主義,不激進,不要求強烈變革,注重社會的既有秩序,與其,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思想一脈相傳,看看法國大革命那幾十年的腥風血雨,看看春秋戰國綿延數百年的戰爭,或許這是條不錯的路呢。

14樓:Herr Luther

不敢為天下先或許就是我們的思維和實踐活動必須從實際出發,在事物的發展還沒有達到某種程度時,我們的行動和思想不能馬上超越客觀實際,要學會把握時機做恰當的事情,待主客觀條件都滿足之後順勢而為。

15樓:手忙心閒

我覺得這句話重點是「戒斷競爭心、自我感覺良好之心」。

每時每刻,警惕自己與人家動「比較心」、「競爭心」的念頭和「讓他人覺得自己厲害、不錯」的念頭。要想戒掉它,就需要訓練自己的自覺能力,並及時反省這些念頭。

為什麼要戒?因為當人被外在的資訊、價值觀挑起競爭心時,你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需求——你真正想要什麼,畢竟,內心真正要的這個東西是道家非常看重的。

16樓:白開

我在讀者的一期卷首語上讀到首段:

老子有言:「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顧能成器長。」

我讀了好多次都不理解器長是什麼意思。然而下面作者繼續寫的意思大概是:人要了解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找到自己應有的位置。

雖然苦境常被人視作最不好的位置,但卻都是處於事物發展最有利的位置。

細細讀來,覺得老子可能是在講人要謙虛。

這個謙虛又不僅僅是為人不誇獎自己之類的表面功夫,而是自己對自己心中應該有一把精準的尺子,知道自己的長度寬度。也就是有自知之明。 既然有了自知之明,想必一定知道俗話說的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了。

就像作者寫的:做人與處事,要有理性自適的態度,既不能得意忘形,也不能妄自菲薄。

不敢為天下先,可能最難理解的就是 『為』 和 『天下』 的意思吧。

我也不大理解。本來是要提問的,結果發現已經有問題了,就順帶說說自己的想法了。

17樓:洪偉傑

不敢為天下先,是因為,不斷的探索真理,追求真理,所以,聖人必定不會自以為是。也就是說,實力強悍的但是不是排行榜上的第一。

如何理解老子的「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 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醉酒青龍 1.老子說的大多數針對於 當時的君侯 統治階級 2.這一章個人理解 人不能不把自己當回事,也不能太把自己當回事。前一句是說 要自重自愛,才能珍惜 愛護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管理好國家,這是 重身 派的觀點由來 後一句說 過於看重自身,就陷於寵辱 毀譽 得失,所以把 自身 看淡或者更牛的看作 無...

你是如何理解老子道的核心精神?

修道人生 老子的核心精神是很難一下子悟出來的。就像是讀紅樓夢一樣,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生階段,不同的閱歷都有各自的感悟。我建議你先把道德經原文背下來,然後每天去思考一下,也許生活中某個靈感出現就悟到了,念念不忘必有迴響。其次是可以參考一下別人的分析,有的分析還是很不錯的。還有就是道德經,孫子兵法,易經...

如何正確理解老子思想中的的「無為」?

救世主 孔子講無為的物件與老子講無為的物件都是指統治者,不是一般人民。持否定態度的人正是因為不理解這一點。有興趣深究,可參考 救世主 道德經論正系列文章 孔子的無為而治 三色金 其實老百姓的自我修復能力是非常強的,當權者只要維持好社會基本秩序,別去打擾,無論經歷了什麼,老百姓們都能很快地自發恢復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