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雁塔聖教序》,有哪些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求各位指教?

時間 2021-05-31 19:02:44

1樓:滑滑板

(一下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雁塔聖教序我當時沒臨下來,但我感覺好多字啊小細節特別多,我感覺你這個筆鋒不是太好,換支筆要得,然後換紙,你的筆畫好像有點軟piapia的,感覺這類字和瘦金體真的太挑筆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我水平不夠 )

2樓:賺夠了錢就退休

說和紙筆關係不大的純屬誤人子弟,褚遂良楷書動作很多。生宣一做小動作就滲墨。表現不出筆畫的精細筆法。筆畫軟弱就是因為起收動作不到位,行筆不果斷。

3樓:全村唯一的殺豬匠

同建議更換熟一些的紙練習,另外你毛筆好像也有問題,你要理解用筆,首先你的筆得聚鋒,這點對於新手很重要。

還有,不要過於注重筆畫中的形態,而要多觀察,用筆的走勢與起行原理,即筆法所在,關於臨碑文,啟功先生有語:透過刀鋒看筆鋒,即要透過筆畫的形態結構看到用筆的原理。不可單一的描摹外形,這樣的話是得不到精髓的,你這個狀態的話,建議你先研讀一下史論,入手學習推薦先學貼,如智永千字文,陰符經等,盲目學碑是一項事倍功半的作業。

4樓:怒倫第尼

樓主臨的不錯,好多朋友建議更換紙筆,我覺得和紙筆關係不大。關鍵在筆畫的骨力。碑刻其實不適合沒有人指點的初臨。

墨跡容易看到用筆方法進步就快了。注意一些你自己覺得很俏皮的小彎曲,容易落下虛尖軟弱的毛病。筆畫之間要接實,都是斷的,字小不顯,大了神不聚攏。

到時候還要改毛病。另外,很多人願意用狼毫,其實你現在能買的都不是真狼嚎,真狼嚎硬的你也用不了,而且狼毫本身容易寫禿,生命周期短於羊毫,不經濟,還寫不了大字,還是純羊毫最好。

5樓:牧遠

建議用偏熟的宣紙書寫。

加強小動作,特別要加強起筆的S型變線。

線條要更加有張力,長橫要有滿弓的即視感。

褚字不適合初學者,容易寫油滑,建議和篆書一起練,加強線質。

臨寫聖教序,感覺沒什麼進步,還請各位老師指點。

就一寫字兒的 臨碑看間架結構,所以只看碑會缺少筆法。唐人集王羲之的字再刻出來,肯定會帶走唐代的用筆風格。要參考唐人和王羲之手札的墨跡。 紅菜湯 20190914更新 更新最近臨的,自我感覺有一些進步,老師給指點了一下,說要臨帖盡量摒棄原來的東西 以下是三月份臨的 不請自來,最近也開始一點一點學習聖教...

看過王羲之的聖教序有什麼感覺?

在下感覺,看過王羲之其它行書帖之後,未必還能看得上聖教序 無論是哪個版本 問題之關鍵在於聖教序是本 集字帖 雖然字是王羲之寫的,但都來自不同的帖子。練書法的人理應了解,即便是同乙個人寫的,在不同時期 不同心境 不同布局 不同風格之下寫出來的字,差異還是很大的,字的大小 肥瘦 粗細 高矮 疏密等,都是...

臨習集王聖教序一年左右,該怎麼高階

小達達 1.找一點同型別但又有關聯性的字帖來寫寫,比如二王的手札或者王鐸的聖教序拿來換換手。2 如果行書寫久了,產生疲勞感的話,建議寫寫楷書,歐陽詢的千字文,智勇千字文等,都是不錯的選擇。3 王羲之的聖教序關鍵是學習結字,因為是碑刻加上還是集字,所以在細節和整體性上略顯不足,所以你輔助的臨摹一些蘭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