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 Case 和 User Story 有什麼異同?

時間 2021-05-31 02:28:17

1樓:Owen X

user story用來定義業務邊界,描述目標使用者在特定場景中的業務需求,可以不涉及產品或系統。回答做什麼的問題。

use case使用者定義系統邊界,描述使用者與產品/系統如何互動,以滿足需求,用來進行產品/系統設計。回答怎麼做的問題。

2樓:張克強

早年的Use Case是不控制顆粒度的,典型的CRUD是可以寫在乙個用例裡面的。因而當採用敏捷短迭代時,會出現在乙個迭代之內不能完成乙個用例。

而用例本身的定位是場景的抽象,場景是用例的例項化,多個場景抽象成乙個用例,乙個用例可以例項化出多個場景。

而使用者故事天生就是適合敏捷短迭代的。 如果對應到用例,使用者故事就是用例的場景,一般只是乙個場景。

使用者故事的優點:顆粒度小,利用自然語言描述,容易寫,也容易懂。

對於「使用者故事是面向價值,而用例是不面向價值」 這樣的評價,我認為是不對的。

兩者都是有效的需求表達方式,而且極為接近,用例中的Actor與使用者故事中的使用者就是相同的角色,都可以根據角色的業務需要,追求業務價值。

在使用中如何追求價值,就是使用的問題。

3樓:li有晴

請問:專案需求(或產品需求)是否通過使用者場景、業務模式、體驗習慣等通過一系列有效資訊進行一一關聯出User Stroy和Use Case嗎?

4樓:湯海

user story是從產品角度看待使用者,幫助你了解使用者使用某種產品的目的、任務、流程、情節等等。story本身不一定有嚴格的形式、規則(當然,故事寫得好會有很大幫助)。設計師、產品人員用得多一些。

可能尤其適合新產品的構思。

use case更多的是面向需求人員和開發人員,設計師有時也需要。use case偏重邏輯、次序。use case寫得好,需求會相當省力。

5樓:

在我的工作中,case只是作為質量判定來使用,那麼在我的設計思路下,通過good user case和bad user case來制定質量評定標準從而進行效果評定工作。

而story,在產品設計前,通過使用者調研得到的,指導產品設計工作的東西。在story下,我們會更進一步地細化到scenario

簡而言之,case是產品上線後,小的簡單的,用於質量評定和優化工作的東西;story則是在產品設計之前的,指導產品設計的東西。

6樓:羅義

User story在Scrum敏捷開發中是從stakeholder的角度描述相應業務功能的業務價值,並可以在Sprint中作為乙個交付件

7樓:

Use Case(用例) :在不展現乙個系統或子系統內部結構的情況下,對系統或子系統的某個連貫的功能單元的定義和描述。

User Story(使用者故事):描述對軟體(或系統)使用者或客戶有價值的功能,只是需求描述,而不是詳細的需求規範。.

推薦此位址參考http://

區別不了an和ang,en和eng,in和ing怎麼辦?

Kai Yung 先誇張地練習,把前鼻音發得更靠前,後鼻音發得更靠後,找到感覺再字正腔圓地加入聲調與聲母 抱歉。我讀著怪怪的 最後再用含有前後鼻音的句子 好久沒持續使用普通話交流超過3分鐘了。都生疏了。隨緣吧 上次長時間用普通話交流,也不過是有個外地人初到深圳問路罷了。大概就這樣發音,反正這樣發音不...

請問on the table 和at risk和in his pocket是賓補?雙賓?狀語 為什麼?

l origine 根據 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 的 1.3.2 可知 賓語即動作的承受者,或動作的結果。根據 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 的 21.1.1 可知 賓語分為直接賓語 間接賓語 復合賓語 帶有補語的賓語,也叫做賓補 三種。根據 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 的 21.2.1 可知 復合賓語 賓補 的第五種的...

WorkFlowy 和 Dynalist 和Bear 以及幕布,大綱筆記軟體工具你更喜歡哪個?

侃爺 都2020年了,由於Roam Research的出現,Workflowy 幕布 Dynalist瞬間變成了 傳統 的大綱筆記,感覺就是上個世紀的產物一樣。Roam Research需要科學上網和高昂月費,Obsidian不是基於block的,RoamEdit當前是國內Roam類第一的存在 W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