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是怎樣看待「言」與「意」的關係的?

時間 2021-05-30 13:39:31

1樓:聞玉

莊子書中言多指言說、但意的涵義有多種。

一是指道之玄理。

《莊子外物》:「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成疏:「此合喻也。意,妙理也。夫得魚兔,本因筌蹄,而筌蹄實異魚兔,亦由玄理假於言說,言說實非玄理。魚兔得而筌蹄忘,玄理明而名言絕。」

此處之意為道之玄理,言說有分際,道無分際,得其全而忘其分也。

二可以說是意識和想象,是人的認識能力。

《莊子秋水》:「可以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

成疏:「夫可以言辨論說者,有物之粗法也;可以心意致得者,有物之精細也。而神口所不能言,聖心所不能察者,妙理也。必求之於言意之表,豈期必於精粗之間哉!

此處的言與意皆是主體的立場與觸覺,上所說「意」的道之玄理,在這裡說成不可察致者。

《則陽》「可言可意,言而愈疏。」與此義近。

三是指意蘊,或可說意像。

《天道》:「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也,而世因貴言而傳書。」

成疏:所以致書,貴宣於語。所以宣語,貴表於意也。隨,從也。意之所出,從道而來。道既非色非聲,故不可以言傳說。

上文所言之不可察致者即此意蘊之所隨,道也。

言的涵義較為確定,而意的涵義有多重,此亦言說之難也。

第一重意思是言不盡意。

莊子認為語言的表達是有限的。《則陽》:「言之所盡,知之所至,極物而已。」語言與知覺把握得到的只是物之表象而已。

《天道》:「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可聞者,名與聲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為足以得彼之情乎」 。

形色名聲為認識工具,非意,亦筌蹄之喻也。佛經呵斥執名言者,譬如以手指月,愚夫乃僅觀指,不觀於月。言猶指也。

執著於語言,豈非觀指而不觀月乎。

語言是用確定的概念來表意的,《齊物論》:"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特未定也。果有言邪?

其未嘗有言邪?其以為異於鷇音,亦有辯乎,其無辯乎?" 莊子認為確定的概念不足以表意,「其所言特未定也」。

言與意的關係存在變數,故莊子又曰:「物謂之而然。惡乎然?

然於然。惡乎不然?不然於不然。

」 「今我則已有謂矣,而未知吾之所謂之其果有謂乎?其果無謂乎?」 爾之所言,亦可謂之道理。

然其性質則是相對,非是絕對的。我所謂之道理,我可識之;爾之所謂道理,爾亦能識之。爾之所言我固可以疑之;反之,我之所言爾亦可疑之。

一旦立場變改,觀念更迭,則昔日之真者可變為假,昔日之假者,亦可以成今日之真。亦如古人云刻舟求劍,道體湛然恒轉,意如流水不駐,豈是靜止的概念可規定的。

第二重意思是得意忘言。

《在宥》:「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昏默默」。莊子認為道是無形無象,超言絕象。

不可以名言規定,一旦規定了,那就非常道,而成為與認識主體相對的東西,不可以謂之道。亦老子之「道可道,非常道」之義。

道法自然,道有整體性,《知北遊》:「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然語言有相對性,老子曰:「天下皆以美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莊子曰:「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說美則有惡,說善則有不善,皆相對相反之判斷。

「道昭而不道,言辨而不及」 ,語言只可表現流變之中某個狀態,一旦描述只是片面。「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判斷使認識恆處對立。 「孰知不言之辨,不道之道」,言有未盡處,不如忘言體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聖人行不言之教」。似是取消對立的最好選擇。

然而「得意忘言」即引來疑問,老莊既說「行不言之教」,但還是用語言表達的,以言去言,難圓己說。白居易詩云:「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此引出第三重意思,寄言出意。

從言不盡意到得意忘言,莊子表示對確定性語言的形式不滿意。他也提出另一種辦法,《齊物論》:「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言物皆人之所指,執名為實,常人知「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有分析則必有所指,而不知「無物不然,無物不可」。

有所指必有非所指。語言可從確定性的角度展開,也可從不確定性的角度展開。

莊子在《寓言篇》述其言說方式為寓言、重言、巵言。

「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寓言乃寄之他人之言,重言為世之所重者言,巵言,無心之言。都是避免語言的確定性和指向性。

「寓言十九,籍外論之。親父不為其子媒,親父譽之,不若非其父者也。非吾罪也,人之罪也。

與己則同應,不與己同則反;同於己為是之,異於己為非之。」 借他人之言或故事來說,此謂寓言。即從第三者角度而言,此是與主觀判斷拉開距離的辦法。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者,是為耆艾。年先矣,而無經緯本末以期年耆者,是非先也。人而無以先人,無人道也;人而無人道,是之謂陳人」。

借長者之言而說,姚鼐曰:「莊生書凡託為人言者,十有其九。就寓言中,其託為神農、黃帝、堯、舜、孔、顏之類,言足為世重者,又十有其七」。

「巵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巵言,司馬雲:「謂支離無首尾之言也」。

王叔之曰:「夫巵器,滿則傾,空則仰,隨物而變,非執一守故也。施之於言,而隨人從變,己無常主者也」。

無心之言,支離之言,都是避免言之過實,「無名無實,在物之虛」,把言說模糊化,抽象化,出離於日常生活經驗,不落入主觀判斷之窠臼。

莊子之寄言出意傾向,使他不喜直白為文,喜用比喻、想象、諧謔、反襯,筆下之枯骨、鳥獸、日影、樹木皆能言,意象豐富,華文深旨。其「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使人神遊萬物之表。後人雲:

「莊文尚虛,冥冥無極」,但莊子以虛得實之妙,此境界難以言說。蘇東坡讀莊子雲:「吾昔有見,口未能言。

今見是書,得吾心矣」。嚴復曰:「莊子此等文最可愛,不獨其罕譬也;思理之來,若由天外」。

莊子言意之辨不但是中國哲學的重要論題,也深刻影響了中國藝術的風格,後世人的詩論、藝論,文論,乃至當今的美學,鮮有不提及莊子。茲舉一例作結。

《天地》:「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禊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宗白華說:「象則非無,罔則非有,不皦不昧,玄珠之所以得也。」非無非有,不皦不昧,這正是藝術形相的象徵作用。

「象」是境相,「罔」是虛幻,藝術家創造虛幻的境相以象徵宇宙人生的真際。真理閃耀於藝術形相裡,玄珠的皪於象罔裡。歌德曾說:

「真理和神性一樣,是永不肯讓我們直接識知的。我們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徵裡面觀照它。」(歌德)又說:

「在璀燦的反光裡面我們把握到生命,生命在他就是宇宙真際」。

莊子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李曉鴻 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莊子曰 不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而本無氣。雜乎芒忽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嗷嗷然隨而哭...

莊子是懷疑論者嗎?莊子與笛卡爾的比較 莊子與傳統懷疑論者的比較

哲學為何p開頭 你說的問題都產生於漢譯,原文是沒有這些問題的,我有一張前兩天的回覆供參考 1 易經 易有太極 2 老子 復歸於無極 3 老子的說法與西方哲學完全吻合 西方哲學史上有三個本體論 以英文縮寫表示,宇C oo甲 C 人 來囬 事乙 C 人心 來回丙 C 人心 來回注 符號 僅表示 本 無限...

《大魚海棠》跟莊子有著怎樣的關係?

冰蝶 簡單的講就是 欺世盜名。盜用了逍遙遊的名氣,騙了大眾,賺了票房。電影的劇本編輯確實沒讀懂莊子,莊子在 齊物論 裡說過啊,齊物,就是沒有分別啊,生死是一樣的,美醜是一樣的,善惡是一樣的,人和物也是一樣的,這些都是 道 的結果啊,是自然的過程整個全部啊,你大魚海棠,搞個大大的海豚就成鯤了?莊子的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