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志》的內容看能否認為陳壽掌握的吳國史料更少一些?

時間 2021-05-30 12:48:36

1樓:楚宗渡

《三國志-魏書》少的內容:建國初的龐大漢末遺老團體同時是擁魏功臣,標誌人物如策拜曹操為魏公的漢御史大夫郗慮,漢末最後的三公九卿,入魏理當有職位與公升進,但魏書都無傳。魏中期的重臣夏侯儒、夏侯獻,徵北將軍程喜,鎮北呂昭,司馬家的親信琅琊王氏的王雄、王渾(與太原王渾同名)都無傳。

《三國志-蜀書》少的內容:開國的大量重要人物無傳:如劉備稱王稱帝時勸進排位靠前的功臣:

議曹從事中郎軍議中郎將臣射援,故議郎陽泉侯劉豹、青衣侯向舉、大司馬屬殷純、益州別駕從事趙莋、太常賴恭、光祿勛黃柱都無傳,特別是賴恭,和許靖一樣,都是蜀漢開基時的大佬型人物;大批重要將領無傳:「將軍馮習為大督,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肜等各為別督」。如作為大督的馮習,遠不是打醬油的角色。

輔匡,後來做到了鎮南將軍,也是中後期大將,蜀漢中期的大量中堅將領無傳,《華陽國志》:時南郡輔匡元弼、劉邕南和,官亦至鎮南將軍;潁川袁綝、南郡高翔至大將軍,綝征西將軍。以上重要將領《三國志》皆無傳,最後只見於《華陽國志》及楊戲的蜀漢諸公贊。

蜀漢的許多益州本地重臣亦無傳,比如做到九卿的廣漢譚承、諸葛亮死後的尚書僕射姚伷等。許多人即使有傳,也非常之簡,遠不如魏書。對與蜀國很多人物,陳壽的寫法是點到為止。

《三國志-吳書》少的內容:前期的重要人物,如孫策的謀主秦松、陳端,吳國第一任丞相孫邵,重要外戚弘諮等無傳。東吳末期的三公及大量重臣如張步、幾個太尉范慎、戴昌、弘璆都無傳。

很多東吳重要人物,都是在晉書-東晉部分的江左籍大臣追述祖先時才能發現。

綜上:《三國志-魏書》最詳,對曹魏的功臣、歷任三公、外戚都有詳細傳記。但對部分地方重臣、家族有大量遺漏。

其實可以理解,一是陳壽身為降臣,忌諱多,二是曹魏版圖大,所涉家族多,家系大,工作量太大,需要有所取捨。

《三國志-吳書》第二詳,可能是陳壽已經當時吳人做的種種史料作為依託。但吳人因為派系鬥爭等各種歷史原因,對前期的孫邵、秦松、陳端等重要人物未做傳記。孫皓後期的重臣范慎、戴昌、弘璆等或因年代太近的原因未及時記錄。

陳壽顯然沒有做考訂和補全工作。不過得益於有吳人史料打底,對於《三國志-吳書》裡有傳的人物,記載基本上都十分詳細。

《三國志-蜀書》最簡略。只記錄了一些代表性人物。前後期大量重要人物、開國功臣無傳,一些重要人物如吳懿等即使有傳也就是一兩句話帶過。

很多益州本地的重要家族與人物都無傳。客觀原因可能是蜀漢無史官無國史,陳壽在蜀漢的資歷淺、官位低,接觸不到開國時期的大量核心人物。也有可能是陳壽所在家族在蜀漢受到打壓的家族情節所致。

陳壽出自巴西郡安漢陳氏,巴西安漢陳在東漢出過司隸校尉陳禪,是益州本地準一流的高門,但陳氏在蜀漢官位不顯、從陳壽父親的事情看還受過蜀漢打壓。《三國志-蜀書》所記載很多人物傳記,反不如同為蜀地人所寫、成書較晚、史料獲取難度更大的《華陽國志》,肯定有陳壽的主觀原因。

2樓:

魏:紀四,列傳二十六

吳:列傳二十

蜀:列傳十五

這怎麼看也是陳壽掌握的蜀國史料更少。

陳壽的《三國志》共計六十五卷,而韋昭,薛瑩等人合著的《吳書》便有五十五卷。參考裴松之補注的《吳書》內容,韋昭,薛瑩等合著的《吳書》顯然囊括了早期的中原群雄,以及陳壽於《三國志》中有列傳及未列傳或未記錄之人物。

比起「失其行事,故不為傳」的蜀國史料,陳壽所掌握的吳國史料多得很,韋昭,薛瑩等合著的《吳書》應是主要參考資料。此外,陳壽還記載了薛瑩死後的吳國內容,那麼顯然陳壽能參考的吳國資料並非只有韋昭,薛瑩等合著的《吳書》

3樓:傑杰

應該是寫書時魏國已經打敗蜀國,魏史自然是正統,但陳壽是蜀國官,對蜀國有感情,相對的吳國自然地位沒那麼高,其實吳國的人才完全不遜色於另兩國

如何比較三國志9和三國志11的優劣?

智勇多情劉公嗣 兩者玩的時間差不多,9一定要帶優化伴侶,11一定要用sir。11 相對來說更像走格仔的slg遊戲,玩法流派也多,畫面也好評,好mod也特別多 缺點 流程長 百團大戰不是狠給力,結局也沒意思,沒有讓人通關的慾望9 不確定性更強,戰略因素更多,培養小兵也是樂趣,有時還需要點引部隊的微操 ...

陳壽《三國志》漏掉了哪些政經大事及重要人物?

夜生霜 赤壁之戰。老實說,只看三國志,不看裴注,華陽國志,九州春秋這些,根本無法確定赤壁之戰是個什麼情況,而就算結合了這些史料,依舊沒什麼收貨。交戰具體時間,地點,雙方人數,主要將領,事後損失or戰利,人事變動,等等不一而足。 bow car 說一點我知道的 1 東興之戰的細節。這一戰打得司馬昭引咎...

三國志記載許褚「譙國譙人也」,是否是陳壽筆誤,應是沛國?

鴻庵楊氏 三國志 許褚本傳載許褚為 譙國譙人 譙國 東漢獻帝建安十八年置譙郡,曹魏文帝黃初三年改為譙國,黃初五年後復為譙郡 譙縣 漢舊縣,獻帝建安十八年前屬沛國 故題主在 後漢書郡國誌 中看到沛國譙縣 建安十八年後屬譙郡,至曹魏而隸屬關係不變。許褚,生於東漢 生年定在建安十八年之前 大致卒於曹魏明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