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渡人先渡己,還是渡己先渡人?

時間 2021-05-29 22:57:46

1樓:Mitom

我們現在是凡夫,所以需要從解意來思考這些事情。我也說一下我的觀點,希望大家指正,幫我們一起提高。自渡度他,確實是一直就在一起的。

試試想,幫助別人的時候,自己的功德就已經生起了,這個因緣會讓自己到彼岸的過程當中又近一步,因此本來就挺好的。自渡時,就是修習自己不夠清淨的心,或者減少自己不斷公升起的煩惱無明。自己心越來越清淨的時候,就是一直在感染薰陶別人,自然讓對方不斷產生更多的清淨心,豈不是也在渡他?

我們生活中都一直是互相影響的,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在周圍產生影響。所以,不存在哪個先哪個後。即使自己的分別心產生了先後,也是無妨的,我們自己不必糾結這些分別念想是不是不好的影響。

只要目標明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就都是很好的。

2樓:Phnux

這個問題大乘佛教認為人我為一,也就是說泯滅了人我之間的界限,將之視為整體。

這樣來看,渡人與渡己是統一的關係。只有人與己協同得渡,才稱得上是真得渡。這就是所謂的「眾生渡盡,方成佛道」。

如果你區別人我,那麼,你又何必要去渡人呢?如你所說,當做練習,那恐怕不是去渡人而是在誤人,就好比「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諸疾」。

渡人未必說我在先爬到山頂,再把人吊上來,而是我們攜手向前,我在前拉你一把,我在後推你一把,大家一起向上走。

3樓:葉潛塵

這是根據不同的發心來的,你是相應哪種都很好。

可以是國王的發心,先自己富有再幫助眾生成就舟子般夫的發心,在自己成就的同時幫助同行一起到達彼岸最殊勝的是牧童的發心,眾生成就我再成就。

《大圓滿前行引導文》雲:「從心力的角度來分,有如國王之發心、如舟子之發心、如牧童之發心三種。國王們首先要摧伏一切敵方,得到自方的擁戴,先自己登上王位,再維護屬下臣民。

同樣,希求自己首先獲得佛果,之後再將一切眾生安置於佛地,這種發心就稱為如國王之發心。所謂的舟子,也就是船伕,他們的願望是自己與所有的船客同時趨向江河彼岸。同樣,希求自己與一切眾生一同獲得佛果,這種發心就叫做如舟子之發心。

牧童們為了使牛羊先吃草喝水,免遭豺狼等猛獸的侵害而將它們趕在前面,自己隨後而行。同樣,希求先將三界一切眾生安置於圓滿正等覺的果位以後,自己再成佛(,這種發心稱為如牧童之發心)。其中如國王之發心也叫做廣大欲樂之發心,這種發心者的心力屬於下等;如舟子之發心也稱為殊勝智慧型之發心,這種發心者的心力屬於中等,就像至尊彌勒菩薩的發心;如牧童之發心稱為無與倫比之發心,懷有這種發心的人具有非凡巨大的心力,就像至尊文殊菩薩的發心那樣。」

4樓:照赫

修行的地圖,寶貴的實修經驗,指導修行人避免誤入歧路的指南《初修指要》(2集)

5樓:劉久

真實義上講,你即渡不了別人,也渡不了自己。因為沒有別人給你渡,也沒有自己給你渡。

從世俗義上講,你即渡不了別人,也渡不了自己,你即不能停止自己渡別人,也不能停止渡自己。也就是說不存在渡人渡己,一切都是緣起。

今天有個人有困惑,你給解答了,它通透了。這看似渡人實際是緣起。

今天有個人和你一起打車,被你把車搶走了,結果他趕不上其他的事情,而那裡正好發生了事故,你幫他躲過一劫。這就是緣起。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

6樓:一滴之雨

作為凡夫的我們,能否度人?

如果可以,在這個過程中,希望被度者朝著好的方向發展,所以盡心竭力。

而與此同時,作為還是凡夫的救度者,一定會先發現不足的是自己,當然,前提是救度者本身有常思己過的好習慣。

所以,度人必是先度己的。只有自己先認識到了,有了些許的成就,才會有度人的意識。修行一知半解就想度人的業障深厚。

7樓:月印萬川

《地藏經》閻浮眾生業感品第四: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善思念之!

吾當為汝分別解說。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其鄰國內所有人民,多造眾惡。二王議計,廣設方便。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

一王發願,若不先度罪苦,令是安樂,得至菩提,我終未願成佛。

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

8樓:Kevin

如果我們把「渡人」理解為指示、幫助、協助別人走路,而路可以是道路、活命之路、人生之路、修行之路等等,那麼佛陀對低舍的譬喻如下。

《相應部》22相應84經

低舍!猶如有二位男子:一位男子不熟悉路,一位男子熟悉路,那位不熟悉路的男子會向那位熟悉路的男子問路,而他會這麼說:

『來!先生!是這條路:

走一會兒;走一會兒後你將看到分岔路,在那裡避開左邊後走右邊,走一會兒;走一會兒後你將看到密林,走一會兒;走一會兒後你將看到廣大的低窪沼澤,走一會兒;走一會兒後你將看到險峻的斷崖,走一會兒;走一會兒後你將看到令人愉快的平坦大地。』

低舍!我的這個譬喻是為了作義理的教授。這裡,這個義理是:

低舍!『不熟悉路的男子』,這是對於凡夫的同義語;低舍!『熟悉路的男子』,這是對於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的同義語;低舍!

『岔路』,這是對於懷疑的同義語;低舍!『左邊的路』,這是對於八支邪道的同義語,即:邪見、……(中略)邪定;低舍!

『右邊的路』,這是對於八支聖道的同義語,即:正見、……(中略)正定;低舍!『密林』,這是對於無明的同義語;低舍!

『廣大的低窪沼澤』,這是對於欲的同義語;低舍!『險峻的斷崖』,這是對於由忿而惱的同義語;低舍!『令人愉快的平坦大地』,這是對於涅槃的同義語。

低舍!當歡喜!低舍!當歡喜!經我之告誡,經我之資助,經我之教誡。」

那麼請問,一位不熟悉路的人,可以為另外乙個不熟悉路的人來指路嗎?可以幫助人避開岔路、密林、沼澤、斷崖嗎?一位不知道什麼是「放下」、如何「放下」、自己尚未做到「放下」的人,如何能幫助別人「放下」?

對於真理,有三個階段(「三輪轉」):知道真理、知道如何踐行真理、已經身體力行踐行真理。相應地,乙個人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階段去幫助別人,或者幫助別人學習真理,或者幫助別人去學習真理之實踐,或者從頭至尾完全地指導別人。

無論如何,都需要自己先搞清楚才好幫人,否則是幫人還是害人,可真說不清了。

9樓:法生

度人即是度己,度己即是度人,諸佛說法,無有二法,若有二法,即非佛法,如人夢中,所見眾生,無有出於自心者,佛說眾生如夢,若是如夢,即夢之與覺無二無別,若有異者,佛不說眾生如夢,所以度眾生者,即是度自己,若有人說,學佛先學做人者,盡皆虛誑,不了佛義,金剛經雲,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難道生生世世於六道中,從未做過人,佛於經中明明說道,人的生命,於呼吸之間,以是理故,人還沒修好,瞬間即於惡道中流轉,所以修行,度人度己,無有二相,比如有人,乞討於前,於人所需,盡量滿足,如是布施,先不說了義布施,就算不了義布施,也可說度人度己,何以故,滿乞討人之願,名為度人,除自慳吝心,名為度己,同時乞討之人,又是布施之人,何以故,若無乞討之人,自己善根無法增長,所以乞討之人,即是度己之人,所以度人度己,無二無別,若能入於空性之法,無我無人,法不可得,即入第一義施,以是義故,回向法界,成就佛道,所以度人,即是度己,若修行之人,自知無我,而能成就眾生,自不發願,而能滿眾生之願,自知無法,而能為眾生說法,自知無有施者,而能為眾生,說布施得法財報,自知無有持戒者,而能為眾生,說持戒得莊嚴法相,自知無有得忍辱者,而能為眾生,說忍辱能得平等法相,自知一切法虛空之相,無一法可以精進,而能為眾生說,一切法不可放逸,自知一切法本來寂靜,而能為眾生,說不定之法,自知一切法本自解脫,而能為眾生說,一切法有縛有解,自知法界無有一毛塵眾生,而能為眾生說,法界有無量無邊眾生,自知無有眾生可度,而能為眾生說,有眾生可度,法界無盡,眾生無盡,所以度人者,即是度自己心也,度自心不起貪嗔痴,度自心不起痴誑,度自心不起我慢,度自心不各種知見,如是度者,即是度人度己,所以佛說,度無量無邊眾生,實無一眾生可度,若如是度者,即自心清淨,自心清淨已,即是自心佛土清淨,自心佛土清淨,即一切眾生清淨,所以佛說,心淨即眾生淨,心垢即眾生垢,如同世人,心有恐怖者,即生惡夢,心無恐怖者,即無惡夢,眾生心相亦復如是,心淨即是淨土,心垢即是垢土,所以度人度己,即是度自己心也,

總是渡人,別人為什麼不渡我?

忘言 渡人,其實是乙個思想傳播的過程,就是把佛學的思想傳播給他人,相當於是傳道受業解惑。第一,渡人,首先要渡己,只有自己理解了,才能去影響教導別人 第二,幫助了別人,讓別人有所悟,其實你自己也得到了某種程度的滿足。 躺在下水道 18年前,16歲的我年少輕狂,目空一切。師長們跟我說好好讀書,只覺得他們...

佛教講「自渡」,命由己造,正像人拔著自己的頭髮想離開地球一樣,這樣可行嗎?

白寶蓮童子 你錯了!佛法講自渡,是有前提的,佛教講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眾生是指自心中的無明煩惱業習,而所謂的度眾生,實則是通過度眾生而完善自我,在這個層面說是 自渡 但是在佛法修行上,必然是要依仗佛力加持的,自己怎麼渡自己?通過修行覺悟自心,那就是自渡。依仗佛力也是自渡,在這個層面講,自他是不二的,...

為什麼佛還要回來渡人?

暴躁禪師 當爹媽看到年幼的孩子撒尿活泥巴玩,還弄了一身還依舊樂此不疲,爹媽第一想法就是給孩子收拾的乾乾淨淨,清清爽爽,不論孩子年齡多大,永遠操心,無條件希望孩子好,大概就是這樣吧。 知安 那是上天賜予佛的使命,也是佛菩薩的願力與大慈悲之心。佛菩薩成就以後,自然也不會忍心丟下我們芸芸眾生,祂就是上天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