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莫奈的《睡蓮》?

時間 2021-05-05 23:05:28

1樓:鹽選推薦

印象派大師莫奈晚年花 29 年創作了《睡蓮》系列。關於睡蓮,你可能有個疑問,怎麼好像世界各地都有這幅畫?莫奈到底畫了多少?

真實資料確實很驚人,據統計,《睡蓮》一共有 181 幅。

莫奈在晚年時,自己開鑿了乙個蓮花池,每天對著這些花寫生。他曾經說:「除了畫畫和種花,我這個人真是一無是處。

」他特別喜歡種花,喜歡打理花園,並且堅持了一生。不管經濟狀況好還是壞,不管生活裡遇到什麼樣的變故,甚至於當不幸來臨,正是這件喜歡的事,支撐著他向命運發起挑戰。

莫奈《睡蓮》

所以,如果今天你沉迷於一件美好的事物,有人勸阻你不要玩物喪志。你不妨跟他談談莫奈。

回到剛剛的話題,莫奈為什麼這麼痴迷於畫睡蓮呢?作為乙個藝術家,莫奈的前半生幾乎都在和貧窮戰鬥,到了 50 歲,他終於買了自己的第一棟房子,他先打造了乙個普通花園,但是不夠,莫奈還喜歡水,喜歡東方文化,尤其是日本的浮世繪,於是又買了一塊地,挖了池塘,種上從世界各地找來的睡蓮,又跨越池塘,造了一座日本式的拱形木橋。這就是《睡蓮》系列裡的世界了。

所以莫奈睡蓮裡的景色是真實存在的,就在今天的法國小鎮吉維尼。

這個睡蓮花園幾乎成了莫奈的天堂。他凌晨三點就起床,一連幾個小時坐在池塘邊,觀察睡蓮和水、和風、和光線在一起千變萬化的姿態。慢慢地,他開始醞釀畫睡蓮,有些當時就取得了轟動,但更多的其實一直藏在家中,「二戰」後才又被發掘出來。

一位老人本來就該這樣享受晚年了。但是,71 歲時,莫奈的妻子和長子接連去世,第二年,他又患上了白內障,很擔心自己就要瞎掉了。這個時候莫奈開啟了爭分奪秒的狀態,他找人修建了天花板透光的大畫室,開始畫巨幅的《睡蓮》。

到生命最後階段,他幾乎雙目失明,要靠看顏料管上的文字才知道用的是什麼顏色。所以,莫奈畫了那麼多睡蓮,一是因為真的熱愛,二是因為畫睡蓮代表了對自由的渴望,代表他生命中最後的激情。

說到這,還有個延展知識點,為什麼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畫家都喜歡以花園為主題進行創作,他們的畫和花園之間,是不是存在什麼關聯?

2樓:

去成都看過圓形睡蓮,

作為乙個嫌棄睡蓮的莫奈粉,世界觀崩坍了,

那是真的好看啊。

彷彿平平無奇,彷彿一片混沌

又彷彿波光粼粼。

以後再也不會在看過原畫前評價畫作了,

印刷品就是辣雞T T

3樓:Chenxi

強的一批,是作者集大成的作品。

同樣是件承上啟下的偉大作品。

但他之後的三巨頭和更晚的馬畢更強大。

總之強的一批,可以和齊白石的中等作品比比

4樓:bunny bunny

橘園博物館給了《睡蓮》兩個相當大的弧形展廳,各陳列了四幅,每幅佔據一整面牆,要站得很遠,才能將明顯的油畫筆觸,融合成具有夢幻般光影效果的水塘睡蓮。幾乎不用線條勾勒,正是因為這看似簡單的光影變化,才幻化出了從朝到夕的不同色彩和明暗。神奇的是,這麼多畫家居然都患有各種各樣的眼疾,或許這才是他們擁有異於常人的光線色彩感受力的原因。

比如莫奈,正是因為某種色盲(?),所以畫作上才總是如蒙著一層淡紫色的薄紗。

《午夜巴黎》這張劇照詮釋的效果真的很到位,四個人衣服的顏色與畫作中的色塊相互呼應,萬般和諧。

對我而言,更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展廳本身的設計,沒有頂棚,只用了一層本白色的幕布做散射層,Sunny可以直接透過博物館的巨大玻璃幕牆投入。那天站在展廳的時候,突然一片雲飄過遮住了猛烈的Sunny,霎時牆上的巨幅油畫由明轉暗,彷彿換了一張幻燈片的效果,就像是莫奈重新畫了一幅當時光景的睡蓮。那種奇妙的色彩變幻之感,難以言表,現在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展廳是這樣的

非專業人士,僅代表自己的感受。

5樓:吹月

透著一種無形的光感,寧靜而又柔和,有種別樣的溫柔。

莫奈是眾多風流的西洋畫畫家中的例外,可以說是最專情的畫家。

作為莫奈的晚年風景畫作品,《睡蓮》中能夠看到(中年離世的妻子)卡公尺勒的影子,卡公尺勒就是開在莫奈心裡的睡蓮。

以上來自戀愛腦的回答。

6樓:Laineylau

《日出印象》是一首歌頌時代的頌歌,讓那個時代的人們跳出了條條框框,是工業革命時代對於光、速度、瞬間之美最早的禮讚。這幅畫是歷史上劃時代的標誌也奠定了他是印象派的命名者。

每次看他的畫作,發現畫作的色彩充滿著對生活美好的讚美,總能記錄下轉瞬即逝的美好。能把內心緊張、壓抑的心情釋放出來。悠閒、激情、自由、輕鬆。

7樓:朝為洞玄暮知命

10年前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看到了莫奈的睡蓮。

這幅畫很大,大概能佔滿一整面牆壁,剛看到時距離很近,感覺上面堆滿了一坨坨的色塊,各種綠,各種黃,各種紅,完全看不出畫的是啥,完全沒有剛看到梵谷畫時的那種震撼感。

博物館裡的名畫實在太多了,我看了一會兒,扭頭就走,走了幾步,回頭的時候,就被震撼到了。那是一種突然眼前光明大作的感覺,唯一類似的感覺是小時候去杭州春遊,踏上蘇堤的那一刻。碧波,柳絲,桃花,那種明媚突然衝入眼睛,讓你的眼睛忽然間無法聚焦,整個人都是懵的,迷迷糊糊的,只知道怎麼這麼美的那種感覺。

睡蓮也給了我類似的感覺。

梵谷的畫是種熱的美,像火焰,你能感覺到作者好像要燃燒自己的那種熱情。

而莫奈的睡蓮是冷的美,像水,像是畫家傲嬌的畫完,把筆一甩,說,看吧,這才是美,慢慢欣賞吧,土包子。

所以你看梵谷的畫的時候,會感動,會流淚;而看莫奈的畫的時候會說,尼瑪,你牛B行了吧。這就是我的感受。

8樓:Henry Li

我呢,非常的幸運在檀香山藝術博物館看到了一副睡蓮的真跡。暑假去羅浮宮都看不到,卻在這個每天都生活的地方看到了。第一眼看過去,啥都不是。

再看,一眼差點暈過去了。那種感覺不能用語言去形容,很溫和但又很激烈,很模糊但又無比的清新脫俗。整張畫,飽和度,色彩都有一種無形的張力,直接吸引人的眼球。

同場展出的也有印象派大師,高更的畫。但我忘了名字,也沒照相。兩相一對比,你會發現莫奈畫的東西都是微不足道的,整體上沒有那種恢弘感,也沒那麼的立體。

高更則相反。但是睡蓮這一系列的畫卻給了觀者無窮的想象,它一直的印在你腦海裡揮之不去。

好吧,我也對藝術沒什麼研究,見笑了大家,有錯請多指教。

9樓:直子的巴別塔

靜止永恆代替光影再現,永恆存在的愉悅感動

一、作品背景

2023年11月13日早上7點35分。莫奈作品《日出·印象》在這個時候創作完成。將在下月的巴黎莫奈博物館展覽中展出。

一名新聞記者諷刺莫奈的畫是"對美與真實的否定, 只能給人一種印象"。莫奈於是就給這幅畫起了個題目——《日出·印象》

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一些藝術家已經厭倦了新古典主義的條條框框,陳舊的題材,巨集大的場面,理性的構圖,完美的人體,這一切新古典主義的核心傳統都已經成為束縛,這些藝術家渴望衝破羈絆,盡情地抒寫眼前的世界,抒發內心的嚮往。2023年4月15日在巴黎市中心的一間工作室裡舉辦了乙個名為「無名畫家展覽會」的畫展,這批青年藝術家中就有克洛德·莫奈。這個畫展沒有引起很大影響,參觀的人很少,幷且遭到了人們的批評和嘲諷。

因為這幅畫無論從題材,構圖,色彩,各方面都不符合當時的標準,簡直是一團糟。就像是孩子幼稚的塗鴉,信手幾筆,毫不負責任。有個記者借用莫奈的《日出·印象》的標題,譏諷這個畫展的畫家都是「印象派」。

在這裡「印象」可是個貶義詞,充分表現了當時人們對這幅畫的輕視與嘲笑。他們在批評這幅畫的草率,膚淺,粗糙。可以說一無是處。

也許是這幅畫已經超越了當時整個時代的鑑賞力。

《日出·印象》摒棄當時盛行的主流畫風,當時最受畫廊歡迎的是新古典主義風格,法國農民工作。莫奈認為那是脫離現代的作品,工作室作品,繪畫應表達最直接的感受捕捉當下場景。

二、印象派誕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工業時代的來臨新古典主義受到挑戰工業革命,物質文明發展超速,田園詩美學壽終正寢,機械文明造成新生態環境中新的審美觀念與價值。莫奈在畫《日出·印象》前大量描繪了河邊城市的工業場景,新風景畫,後果就是畫的滯銷。

其實我覺得這些畫也是十分有價值的,甚至超過了《日出·印象》,日出的這幅畫只是因為第一次作為印象派流派畫展的代表,其實是更弱化了思辨性。莫奈從畫工業景象轉變為稍柔和的風景畫是因為人們更喜歡傳統風景畫,當然,莫奈的思想不至於如此淺薄,亦步亦趨去畫「傳統」風景畫。他對色彩有著天生的敏銳,似乎他生來就有開創印象派的使命。

也許在他眼裡,色彩從具體物體上提煉在眼前是一種天生的能力。

首先是法國Eugène Delacroix浪漫主義畫派的典型代表。他繼承和發展了文藝復興以來歐洲各藝術流派,包括威尼斯畫派、荷蘭畫派、P.P.

魯本斯和J.康斯特布林等藝術家的成就和傳統,幷影響了以後的藝術家,特別是印象主義畫家。接著庫爾貝抗議既有程式發揚現實主義。

巴比松畫派和庫爾貝反思拉斐爾學院派理想之美。

馬內為代表的畫家研究戶外與室內光影,揭穿了古典主義明暗關係、立體規則在猛烈陽光下的不實。馬內發起了色彩革命——戶外物體具有調和明亮混合色,幷質疑透視學解剖學的信條。新的理論不僅關係戶外色彩,也關係到處理運動中的形象。

2.材料錫管顏料的誕生新顏料合成顏料的發明

2023年,美國肖像畫家蘭德發明了第一種可以擠壓的錫管顏料,促使顏料生產從此成為一門工業,畫家們因此可以走出畫室去捕捉即時的光影和色彩,印象派由此機緣產生,沒有管裝顏料,就不可能有畢沙羅、梵谷和塞尚。

新顏料的發明主要因為染料,傳統顏料顯得黯沉。

3.攝影術的發明便於攜帶的照相機和快拍的出現和印象主義繪畫興起在同一年代,照相機幫助人們發現了偶然的景象和意外角度的魅力。

攝影使再現變得過於簡單,不再需要繪畫去做記錄的工具。繪畫的此功能性受到打擊。

十九世紀的攝影術對藝術家地位的打擊不亞於廢除宗教影象一事。

三、《日出·印象》的影響和後續如按康定斯基的藝術再現史、表現史、發現自身、終結本我論,莫奈的影響在於是再現與表現的過渡,他打破了原有的繪畫理念,後面的藝術史才會如此飛速地進行自我反思,現代藝術得以開創。

印象主義突破了此前學院派的保守思想,19世紀後半葉佔據西方畫壇統治地位的官方藝術,從而為掀開西方現代繪畫史新的一頁,作出了重要貢獻。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藝術財富。儘管後來的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等藝術流派都從印象派那裡汲取過營養。

還要提及的是印象派的念、技法基於現實觀察提出,熱衷於描寫光與色,甚至將其神秘化,從而出現了不顧及現實物象的傾向。莫奈曾說過:作畫裡,要忘掉你眼前是哪一種物體,想到的只是一小方蘭色、一小塊長方形的粉紅色、一絲黃色。

因此,就出現了畫家的創作中的注意力,不是集中於要表現的景物上,而是放到了景物周圍的空間環境、光線、煙霧、氣流所產生的效果上,或只是侷限於表達在一定條件下,景物著光給畫家留下的瞬間印象上。因此,就有可能導致只抓住了細微的變化,而失去了解對全域的把握;只反映了微妙的色彩層次,而忽略了景物形體的後果和全域。

他發現幷發揚藝術的形式上的自由,這種自由原來就有,只是在古典、學院中被技法所綁架,從安格爾後,其實新古典主義已奄奄一息,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都有所改變,但沒有印象派如此直接徹底。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變革之一《日出·印象》的誕生,幾個世紀來作為神聖藝術工廠的畫室崩塌了。藝術湧向表像的世界在畫布上集聚起不可抑制的光的洪流。在這熱情、迷醉、劃時代的淘金熱中,古典主義莊重晦暗的宗教廢除了,情慾代替了冷靜。

對自然美的「酒神」式的祭祀隱藏著深刻的危機。印象主義冒犯了古典主義世襲的貴族式的審美尺度,但由於迎合了物質享樂主義很快被資產階級沙龍接受從而喪失革命性。印象主義是帶著香檳和肥肉乘著火車到自然去的,他們是魯莽的不速之客而不是園丁。

印象主義由於過度的感官享受和縱情狂歡耗盡精力,常處於最敏感的狀態而疲乏不堪。印象主義被現代主義推翻是必然的,因為它只是一場過渡。印象主義的魅力在於色彩,一開始被昏暗的古典主義培養起來的視覺習慣認為是主觀的,其客觀性可參考彩色攝影的興起。

四、《日出·印象》畫面分析

1.構圖整體是一條水平線分割了海天,水占二分之一多一點,太陽居三分之二位置,垂直線分布在左邊,整體給人平靜規矩的感覺。然而這幅畫的背後偏偏不似畫面上的靜謐觀念也是強調別具一格,然而光看畫面卻隱藏著四平八穩,也許是莫奈風格、決新革命繪畫的堅毅。

右下角較空白。畫面上一改當時學院派的嚴謹、規範及對構圖的講究,他只熱愛自然,取法自然,他根本不買學院派任何理論的帳,在他的這幅畫裡沒有任何詳細的線條和造型。你無法歸納什麼構圖方式,因為他摒棄了透視法、物體遠近,是一種追求純感官的畫法。

從日本彩色版畫借鑑的不對稱構圖,俯瞰的構圖角度簡化到只有彩色線條與色彩的空間

2. 色調和色彩使用方式

《日出·印象》的黑白版本中太陽基本消失。太陽本身沒有光,只是憑色彩的映襯,才製造出這樣的效果。印象派繪畫是以牛頓的彩虹色系原理作為色彩運用基礎,先在調色盤調配顏色後再畫在畫布上,色彩的彩度與亮度會因此降低,。

同一色相的不同色調在幷置時會產生跳躍效果。

莫奈認為對自然的一切描繪都必須「在現場」完成,這種看法下「母題」始終在變化畫家希望抓住乙個具有特點的側面就沒有時間去調配顏料,必須疾筆把顏色直接塗在畫布,考慮畫面的整體效果較少顧及細枝末節。莫納相信光線和空氣的效果比題材、明確的造型重要。莫奈只遵循自己的敏感性將實際感受、光線色影的組合帶給讀者。

印象主義在追求冒險的新母題新配色的幫手有日本彩色版畫。印象主義不再在調色盤上調和顏色,而是把顏色一點一點一道一道地塗在畫布,造成閃爍的光影反射。

橙、黃、紅、白、青與紫、藍、黑的用色,冷暖對比強烈。用顏色去製造畫面前後關係指引觀看者注意畫家想讓你關注的重點,最抓人眼球的是水上的光影和日出的太陽。

水面藍、紫調白。青上泛灰由右至左變暗,藍紫色越往上越濃郁,集中在畫面中間偏上。飽和度最高的是和太陽有關的如日出的倒影。

3. 點線面的使用方式不加修飾的點線面,十分直觀。

太陽是點,天、水是總體的面,煙囪、工廠是線組成的。

強調的是「光」和「色」的重疊和變化,畫面裡以點和面為主,線為輔。

4. 筆觸在《日出》中天空應該是一次次一筆筆接近水平地塗抹,方向向右上方傾斜,左邊由下往上延伸,使畫面左上方有種曲面感,使天空、水面、工廠、煙霧被空氣中畫家主觀的色彩聯結成乙個向內閉合交融迴圈的空間。

旋渦狀的散凃筆法畫煙囪,斑狀和短線畫水面的光斑、漣漪。

略長的點就會產生方向性,因而產生生動感。

5. 畫面節奏——莊嚴的快板絕對是小快板,轉瞬即逝。又帶有一種輝煌感,這種輝煌不同於巴洛克式的細膩,顯得更為大膽,猶如蕭邦的《輝煌大圓舞曲》,但又沒那麼整齊,可能更像波爾卡捷克民間舞蹈舞曲。

波爾卡舞曲大致分為急速、徐緩和瑪祖卡節奏等三種型別,一般為二拍子,三部曲式,節奏活潑跳躍,在第二拍的後半拍上常作稍微停頓的裝飾性處理。《日出》大約屬急速、瑪祖卡節奏,帶一點裝飾。

畫面中線與線,色彩與色彩,空間與空間,光和影與經驗結合組織者能量的節奏。當形式完善時藝術就是精美的;而偉大則是由於題材所涉及的內在範圍與分量,儘管處理的方式不那麼精美。

注意力首先是被具有向上方向的物質物件吸引:最初的印象是從下向上的運動。這一說明幷不意味著觀賞者明確意識到垂直的節奏。

如果停下來分析的話會發現,最初的幷佔據統治地位的印象是由節奏所構成的模式決定的。興趣儘管保留在所出現的模式上,眼睛也在做橫跨繪畫的運動。當視覺指向相對的下部角落,落在確定的團塊,而不是垂直模式時就將注意力放在水平處理的團塊重力上,這時出現了中止、抑制、強調性停頓。

此作品不可避免對自然的節奏有依賴性,這是表現的條件。審美節奏與知覺有關。

節奏是性質中的理性,又有可能產生新異性,《日出》就是遵循著某種畫家的秩序前提下再創造騷動,比如畫面中的水面上的光點就像樂曲中的裝飾音。

6. 造型特點就是沒有造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無法把場面一覽無遺,在任何瞬間我們都只能把目光集中在一處——其餘地方在我們看來就像亂七八糟的形狀。我們也許知道它們是什麼,但是我們沒有看見它們,莫奈想記錄的是他能保證的一瞬間的感覺、色彩。

如果詳細畫出每乙個細節畫面就會沉悶無生氣。15世紀由於自然主義和透視法,畫面形象都顯得生硬和呆板,萊奧納爾多發明了「漸隱法」。但印象主義發現萊奧納爾多用來造型的陰影在陽光和露天下幷不存在他們不得不將輪廓弄得前所未有的模糊不清。

他們知道眼睛的神奇只要給它恰當的暗示它就能給你組成它其他的整體形狀。日本彩色版畫啟發印象派反思繪畫未必要將場面中每一形象整體或有關部分表現出來。

綜上,《日出》處於藝術史承古典啟現代的重要位置,表現轉瞬即逝的光影,表達的確是影響深遠的現代感。可以說印象派使繪畫色彩更明快、更歡樂,更討新興資產階級的喜愛,更輕鬆愉悅,因為它從不教誨、明快絢麗,當然也有弊端,現代主義來臨的時刻也是糞便進入博物館的時代。新的自由來了,藝術平民化了,藝術全民化了,藝術即將標榜「無門檻」「人人都是藝術家」,我們無法抵擋藝術從印象派開始越來越無限制越來越多元,鑑於本人學識有限,關於現代當下的藝術方向問題暫不在此討論。

缸裡種的睡蓮如何使水保持清澈?

七月 新手路過,我也是第一次養睡蓮放在室外魚缸裡 大概魚缸602826 因為魚缸有點輕微漏水本來不想要了,一直放在院子裡,後來下面鋪的一層土大概3cm,一層細沙3cm 魚缸這時候不漏水了但是很混濁黃水,為了美觀又種了幾顆銅錢草進去,大概10天左右就很清了一覽無餘,鋪上沙以後千萬不要心急,等慢慢沉澱幾...

古詩文中的睡蓮與荷花通常做區分嗎?

蜃樓城少主 謝 下河佬邀!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睡蓮和荷花 睡蓮 葉貼浮水面 花貼浮或略高於水面,晝開夜閉,故名 睡 荷花 又名蓮花,古稱 芙蓉 芙蕖 菡萏 葉和花多由 柄 舉於水面,花托稱蓮蓬,產蓮子,地下莖稱藕。荷花和睡蓮的最大區別不是葉片是否出水,形態上的區別在於 睡蓮葉多呈心形,有缺口 荷葉呈盾...

有沒有看過莫奈或梵谷的畫,會流淚的?我無法解釋這種現象,但真的看他們的畫,會忍不住淚流,這是為什麼呢?

池木屋 看莫奈的畫會感到壓抑,是真的第一直覺壓抑。室友買了套筆,我一掃眼,還沒看清的時候就感受到壓抑,拿起一看是不眼熟的畫,暗暗覺得是莫奈的。一看購物記錄,就是莫奈。這證實了所以不管什麼情況看見他的畫,我就會難過。 丹丹是個小心肝 看到梵谷的畫會流淚我很理解,梵谷的用色和筆觸都很強烈,白羊座的激情和...